周必大人物生平

刻苦勤学文章起家不惧权贵备受圣眷诤言直表君臣相洽位列二府淳熙之禅“伪学”罪首生荣死哀周必大刻苦勤学宋钦宗靖康元年七月十五日(1126年8月15日)巳时,周必大出…

周必大刻苦勤学

宋钦宗靖康元年七月十五日(1126年8月15日)巳时,周必大出生在平江府府治长洲(今江苏苏州),祖籍郑州管城。他的祖父周诜,在宋徽宗宣和年间曾在庐陵任职,因此定居庐陵。其父周利建,曾任太学博士。

建炎三年(1129年),周必大四岁时,其父周利建卒于扬州,周必大被寄养在外祖母家,由母亲王氏督促他读书。十二岁时,母亲又去世了,只好跟随伯父去广东。十四岁时,周必大回庐陵,不久,又随伯父辗转各地。青少府颂记年时的周必大生活飘泊不定,但他刻苦勤学,终于成才。

周必大文章起家

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周必大登进士第,授左迪功郎、徽州司户参军。同年,娶司封郎官王葆之女为妻,之后又回到江西。

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举博学宏词科,被任命为建康府教授、左修职郎。

绍兴三十年(1160年),官拜太学录,应召前往应试馆职,宋高宗读了他的策文后说:“是个负责起草诏书的人才(掌制手)。”之后周必大被任命为秘书省正字。馆职再次召试的例子从此开始。此后巩射乌,周必大兼国史院编修,拜官监察御史。

周必大不惧权贵

周必大像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宋孝宗即位。八月,周必大拜官起居郎。一次,他到孝宗面前奏事,孝宗说:“朕过去看过你写的文章,把你的近作拿来看看。”周必大应召呈奉,孝宗十分满意。之后孝宗亲临经筵时,周必大奏道:“经筵嘱脚请并不是分析文章讲解句子的地方,想从容不迫地了解情况,增益于圣德,就要探求治理之本。”周必大在经筵侍讲时,曾论及边境事务,孝宗为四川感到担忧,周必大陈说蜀中百姓困苦已久,希望能减少四川赋税。

九月七日,金国索取绍兴和议时的旧礼,周必大等上书剖析和战的形势,为折衷之谕。而他原本草拟的劄子更为激进,请求改正敌国称呼,兼修武备,孝宗大为赞赏,金国为之气沮。九月十四日,因几次直前奏事甚合孝宗意,孝宗便命周必大兼任编类圣政所详定官。之前,左右史之职空缺,史料记注中断、累积许多,周必大奏请必须记下君臣的言行举止,他兼程修史,每月一次呈给孝宗看。因此周必大又兼权任中书舍人。

此后,周必大又兼任给事中,他在任内封驳政令失当之处,不用权贵、宠臣。当时,婉容(宋代女官名)翟苏芳(后来的谢皇后)进封,破例违反止法(官员在升迁至一定官阶不能再升迁,但可以将官阶回授给自己的宗族亲属)的规定,周必大竭力争执,认为此举在朝中尚没有先例,在内廷更不能逾制。孝宗说:“原以为你只会写文章,没想到你如此刚强正直。”十一月,朝廷给北宋奸臣蔡卞的儿子蔡仍复官,周必大认为蔡卞的恶名比其弟蔡京更甚,如果连此等奸臣的后代都可以身居要职,那么朝廷纲纪就会混乱。孝宗听从了周必大的意见。十二月,周必大又应孝宗诏令条奏十事,都切中时弊。

隆兴元年(1163年)三月十三日,周必大与给事中金安节等上疏回驳孝宗授宠臣(近习)龙大渊、曾觌为知閤门事的任命,孝宗仍重申前令,周必大因此向宰相史浩上书,坚决请求外出辣犁奉祠,以劝谏孝宗。朝廷多次不准其请祠的要求,但周必大去意已决,孝宗终于在三月二十八日批准其出管台州崇道观。

周必大备受圣眷

乾道六年(1170年)三月二十六日,周必大出任南剑州知州,之后又改任提点福建刑狱。他在入宫承对时,希望孝宗朝廷内外举荐文武人才,将他们所长之处分别登记造册,藏于宫腿少祝中,以备缓急之用。七月十八日,拜秘书少监兼权直学士院,并兼领史职。当时任命周必大为秘书少白抹应料监的制书为郑闻草拟,孝宗又亲自修改了结尾,其中引用了汉宣帝的话。周必大明白孝宗此举的意思,便上奏批评西汉诸臣学力浅薄而喜颂古非今,希望孝宗要认真考察儒臣的真伪,不可有轻视儒士的名声。孝宗喜爱他论述精辟,知识广肯民询请博,甚至希望与他日夜讨论文章。

十一月六日,孝宗举办郊祀大礼,之后要加太上皇(即高宗)尊号,周必大引用唐玄宗退位后的旧例,还举出建炎年间南宋朝廷遥称徽宗为皇帝的史实,认为不应在册文中称“嗣皇帝”,应称“皇帝”,孝宗采纳。接着要加太上皇后(即高宗吴皇后)的尊号,当时朝臣议定吴皇后尊号为“慈明”。十一月二十三日,周必大上书称太后尊号为“明慈”更符合文意,后来为避太宗之女申国公主讳,周必大“明慈”的意见被采纳。之后,周必大又起草了太上皇和吴皇后的答诏,因为周必大在措辞时巧妙处理了人物说话的语气问题,孝宗十分满意。

十二月二十四日,丞相赵雄、宗室赵伯骕出使金国时,要携带国书,朝廷讨论受国书的礼节。周必大立即具体草拟,大致内容是:“尊卑名分之定,有人计较等级、威风;叔侄亲戚关系,难道还计较是坐着还是站立?”孝宗对此颇为赞赏。

乾道七年(1171年)五月,周必大兼任兵部侍郎,他奏请敬重侍从以储备将相之才,增设台谏官以广开言路,选择监司、郡守以补充郎官的不足。不久,兼领直学士院,并任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八月六日,兼任礼部侍郎,在后殿谈论治效、人才、科举代笔三件事情,还同王之奇、陈良翰到选德殿应对,孝宗从袖中拿出手诏,举唐太宗与魏徵关系之例,询问他在位久,却未成功绩,治政的好坏及他自己不能发觉的解决办法,命周必大等尽言对错。周必大认为孝宗频繁更换将领与郡守,是两大弊端。孝宗赞同,便革除这两种弊端。江、湖二州干旱,周必大请求捐出南库钱二十万代民交税,孝宗很是赞赏。

周必大诤言直表

乾道八年(1172年),周必大兼任翰林侍讲,又兼中书舍人。不久,他辞去直学士院之职,得到批准。二月十六日,外戚张说再次拜为签书枢密院事,给事中莫济封驳回孝宗诏拟的草令,周必大奏道:“过去满朝之人都认为张说这个任命不合适,陛下自己也知道错了而加以制止了。未到一年,这个任命又下发。贵戚参预政事,公私两方面都受到损失,臣不敢草拟此令。”孝宗迅速让王曮草诏,贬二人为宫观官。张说公开荐举二人,孝宗减轻了贬斥的力度,于是莫济和周必大分别被贬到温州与建宁府地方任职。莫济接到任命立即离朝,周必大到丰城后称病而归。莫济很后悔自己的行动。周必大却三次请求担任宫观职,他因此名气更大。

淳熙二年(1175年)三月二十二日,周必大还朝任敷文阁待制兼侍读,暂代兵部侍郎,并兼直学士院。孝宗对他说:“你不迎合别人,不附会权贵,朕十分倚重你。”九月五日,周必大正式任兵部侍郎,不久后又兼任太子詹事。他上奏说:“太宗(赵光义)储备人才,为真宗(赵恒)、仁宗(赵祯)所用;仁宗储备人才,为英宗(赵曙)、哲宗(赵煦)所用。自章惇、蔡京打击士气后,最终导致外族入侵之祸(靖康之变)。秦桧嫉妒刻薄,驱逐人才,其弊端遗留至今。希望陛下在闲暇之时储备人才。”

淳熙三年(1176年)三月,周必大被封为管城县男爵。随后周必大又兼任朝散大夫。吕祖谦致信给他,希望其积极进取,勿太退让,又荐举刘清之。之后周必大升兼侍读。八月,周必大在当值时被孝宗召见,上奏:“金星靠近前面的星,武士踢球,太子参与,臣很担心。”孝宗让周必大把这些话转告太子,周必大说:“太子是人子,陛下令他驱驰,臣怎么敢劝他违命,陛下不要命令他即可。”九月,吕祖谦致函与周必大,求再得任命。在周必大的推荐下,吕祖谦被授予秘书郎。十二月二十四日,出任吏部侍郎。

淳熙四年(1177年)五月二十六日,周必大拜朝请大夫兼翰林学士。九月,天下久雨,周必大奏请减少后宫供给,松缓对浙郡长期以来积欠的租税的逼责,令省部讨论对百姓抚恤之事。十一月七日,周必大与孝宗讨论校正《圣宋文海》一书的事情,并与参政知事王淮建议交付吕祖谦去做,孝宗同意。

周必大君臣相洽

淳熙五年(1178年)正月,周必大多次乞求回乡,未得到批准。五月,周必大认为孝宗过分重用他,以至于招致非议,并举苏轼之例,于是孝宗想召人为他分担职责,便问周必大:“吕祖谦能写文章吗?”周必大回答说:“吕祖谦的涵养很深,了解典故,不仅仅工于文字。”之后,孝宗派遣使者李裕文令周必大撰写《选德殿记》。十一月,周必大奉旨到选德殿观览亲书的《选德殿记》石,孝宗赐酒、茶及御书白居易《七德舞》、《七德歌》一轴。十二月四日,担任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

淳熙六年(1179年)初,《圣宋文海》一书著成,周必大向孝宗请求命名为《皇朝文鉴》(《宋文鉴》),孝宗同意。二月十八日,得旨为其作序。孝宗看后大为嘉许。五月十日,为太子赵惇讲完《礼记》。故于五月二十三日,转大中大夫。十一月二日,又升任吏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孝宗令礼官讨论明堂典礼,周必大建议祭天与祭地分别举行。

淳熙七年(1180年)三月,吕祖谦复信与周必大,转告张栻病逝消息,并劝周必大帮助朱熹请祠。五月十七日,周必大拜官参知政事。二十七日,进封荥闻郡侯。六月,吕祖谦再次给周必大写信,勉励其致力政事,不可推脱。八月,朱熹函复给周必大写信,深为孝宗不采纳自己意见不快,以病剧为由请祠。并提到南康军救灾的事情。随后三次致信请求周必大上奏孝宗,申请南康军减税之事。九月,吕祖谦为请祠事三次致函与周必大,兼及朱熹、刘清之事,且为其弟吕祖俭乞岳庙,以度荒年。

淳熙八年(1181年)五月,有人借助后妃的引荐请求为郎官,孝宗把此事交给给事中与中书舍人处理,周必大说:“台谏、给舍与三省互相牵制,怎能禀承旨意办事呢?不听从旨意有失于礼节,听从了又有损于法则。旨令下达之日,我们应当一起上奏。”孝宗高兴地说:“肯如此任劳任怨吗?”周必大说:“应该给而未给就会有怨恨,不当给而不给,有什么怨恨呢!”孝宗说:“这是负责任,不是任怨。”

周必大位列二府

淳熙九年(1182年)九月,周必大拜官知枢密院事。孝宗说:“每次看见宰相不能处理的事情,你用几句话就解决了,三省根本不能少了你。”当时,雷世方乞求只差遣镇江一支军队五千人驻守山阳,周必大说:“山阳控扼黄河口,如果今天减少驻军而后又增加驻军,必然导致敌人的怀疑。扬州武锋军本来驻守山阳,不如每年拨三千人,与镇江五千人一同驻守山阳。”郭杲请求把荆南军队一万二千人移至襄阳永久屯守,周必大说:“襄阳固然是要地,江陵也是江北的襟喉。”于是留下二千人驻扎江陵。孝宗问:“金主(指金世宗完颜雍)已经回到上京,并分派他几个儿子镇守各地,要怎么办?”周必大说:“敌人的恫吓可能只是虚探,正担心我们先行动。我们应当静守,只是边地将领不可以不精心选拔。”

淳熙十一年(1184年),周必大担任枢密使。孝宗说:“如果边境出事,宣抚使之职只有你可胜任,其他人都难以胜任。”各位统帅呈上各军升迁名单,周必大不时点名召见一二人考察其才能优劣,统帅十分恐惧,不敢容于私情。周必大创行内外诸军点式法,对分散在外的军队就亲自去检阅。池州李忠孝自陈有二名正将不能拉开弓,乞求罢去他们的军职。孝宗说:“这是枢密使措置的效果。”

金州谋求军帅,周必大说:“与其让人私下举荐,不如正大光明地选报。”孝宗命令侍从、管军举荐将帅。有人传言大石林牙将要加兵攻金,忽鲁大王分别占据上京,驻守边境的大臣与西夏订立盟约。周必大一概不理会,劝孝宗持重,不要轻举妄动。后证明所传的话果然都是妄言。孝宗说:“你真是有先见之明。”

淳熙十四年(1187年)二月,周必大担任右丞相。他上奏道:“现在国内外安定,这种安定局面大约将近有二十四年了,这正是令人担心之时,应考虑国家的长远之计,不可以频频更改治国方针以图速强。”孝宗说:“如果朕有过失,你可以全部指出来。”六月二十一日,周必大因旱灾乞求罢官,孝宗说:“朕还要依赖众卿协助,如果你舍朕而去,谁与朕一共呢?”之后又请求降低自己的品秩,孝宗都不允许。于是周必大上奏请求宽减夏税,以救灾荒。秀州官员乞求减去大军总制钱二万缗,官吏请求核审是否合适,周必大说:“这难道是审核的时候?”立即蠲免了秀州的总制钱,孝宗称赞周必大为政宽仁。当时密封的奏章多说大臣们的同异,周必大说:“各尽所见,归纳到一处,怎么可能还相同呢?陛下恢复祖宗过去的制度,令三省反复阅读奏章后行动,正是想使上下互相牵持,并不是只是奉行文书。”

十月五日,举奏尤袤为太常卿。与王淮同举杨万里为秘书少监。十月八日,高宗逝世,周必大附奏四事,与吴皇后商量将李才人等遣散从便。并参与裁定高宗遗诏。十月九日,朝廷议定根据显仁皇后(高宗生母韦氏)逝世时的先例,派三位使者报告金朝。周必大说:“今天的事很特殊,不应当害怕敌人而曲意顺从。”阻止了派使者之事。

十一月十一日,高宗大敛。左相王淮与周必大因山陵使一事而矛盾激化。周必大主张差山陵使。而历朝往往以左相任山陵使,王淮听从尤袤的意见,又害怕自己因担任山陵使而去位,便挤兑周必大,坚决主张不置山陵使。十一月二十一日,金朝的贺正使来到宋,有人请求孝宗暂且穿淡黄袍在御殿接受国书,周必大执意不肯。孝宗便身着素色丧服,在帷幄中接见金使。十月二十五日,入奏起草致谢金国札子的事。王淮与周必大争论其事是非,纷争最终以周必大的意见被采纳结束。

淳熙十五年(1188年)三月十八日,高宗出殡,周必大则根据宋太宗出殡时宰相吕端的旧例,请求随同前往。孝宗于是命周必大摄任太傅之职,充任山陵使,王淮失势。九月二十八日,举行明堂大礼时,孝宗加恩群臣,封周必大为济国公。

七月至十月,以詹体仁为首的道学者向周必大发起了大规模的荐士活动。他们共荐举了陈傅良、刘清之、陆九渊、吕祖俭、徐谊、沈焕等三十四位名士,有很多是道学人士,给予反对者以口实。孝宗马上下御笔询问,周必大深知孝宗平生最恨结党营私,极力辩白,随后又解释了所推荐人士的来历,澄清了孝宗对他的误会。

周必大淳熙之禅

淳熙十五年(1188年)十一月四日,周必大请求孝宗让他离职,孝宗再三安慰。之后,孝宗忽然宣谕道:“近年来朕经常生病且感到疲倦,想传位给太子,但你必须暂且留下。”周必大说:“陛下身体安康,只是由于思念太上皇稍稍过度了些,怎么会到厌倦于政事辛劳的地步。”孝宗说:“最大的礼仪没有比得上事奉宗庙的,而祭礼举行时朕大多是带病前往坚持祭祀的;最大的礼仪没有大于执丧的,而朕不能亲自到德寿宫去。想不退休,这可以吗?朕正要把这个重任委托给你。”周必大哭着退下了。十二月,孝宗秘密赐给周必大高宗禅位时的亲札。同月,孝宗令周必大留下商议。

淳熙十六年(1189年)正月八日,孝宗任命周必大为左丞相,迁封许国公,留正拜为右丞相。拜左丞相意味着孝宗对他的完全信任,欲托付以辅政重任。十一日,李巘草拟了二相制度,大家对此贬褒不一,孝宗召来李巘,命他另拟文书,不久把李巘贬到地方任职,周必大因而请求离朝,孝宗不允。孝宗又令周必大参与草拟诏书,专门论述了供奉灵位、侍奉太子之事。二月二日,参与禅位典礼,提议改定禅位诏书。三月一日,周必大被加授为少保,改封益国公。

国子司业何澹最初为周必大所器重,但他担任学官,许久未迁官。后经留正举荐方才升迁,他因而怀恨于周必大,于是借谏官之职予弹劾,致使周必大罢相,以观文殿大学士之职判潭州。何澹对周必大谴责不停,再使其以少保充任醴泉观使。其后改判隆兴府,但他未赴任,又拜观文殿学士、判潭州,恢复观文殿大学士之官。周必大被所举官吏受贿败露之事牵连,降封荥阳郡公,后又复封益国公,改判隆兴府,他辞去此职,获拜醴泉观使。

周必大“伪学”罪首

主词条:庆元党禁

绍熙五年(1194年)五月四日,宋宁宗即位。七月二十一日,宁宗赐予其《求言诏》,周必大首陈四事:至孝、敬天、崇俭、久任。

庆元元年(1195年),周必大三次上表引退,宁宗命其以少傅、观文殿大学士、益国公致仕。

庆元六年(1200年),平民吕祖泰上书请求诛杀韩侂胄、驱逐陈自强,由周必大接替任职。次年,韩侂胄的党羽、御史施康年以吕祖泰的上书为借口,弹劾周必大首倡“伪学”(指理学),又私植党派。韩侂胄于是降周必大为少保。在“庆元党禁”中,周必大与赵汝愚、留正被指责为罪魁祸首。

嘉泰二年(1202年),宁宗恢复周必大少傅、观文殿大学士的官衔。

周必大生荣死哀

嘉泰四年十月一日(1204年10月25日),周必大在吉州家中去世,享年七十九岁。宁宗闻讯后惊愕悲悼,追赠太师,为其辍朝两日,赐银千两、绢千疋。十二月,葬于庐陵县斗冈原上。

开禧三年(1207年),宁宗赐周必大谥号“文忠”。

嘉定元年(1208年)十一月,宁宗命楼钥为周必大撰碑铭,并御书“忠文耆德之碑”六字赐予周必大家。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hp4t043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