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弘诲人物事迹
“奏考回琼”始末
琼州是王弘诲的故乡,它四周环海,离京城较远,足有万里。各级官员常年都不来此地,文化教育不发达,那时海南没有设立提学道,海南儒生要横渡琼州海峡,长途跋涉到雷阳(今海康县城)才能参加院试。交通极不方便,途中又多盗贼,走这么远的路去参加院试,既要花费很多钱,又极为艰险。官吏情况和老百姓疾苦常被掩盖。此种痛苦没人过问,王弘诲当官后,关心家乡的文化教育,深知琼州儒生渡海应试的艰辛。隆庆四年(1570)王弘诲在翰林院任实录馆纂修时,便开始向皇帝递交关于解决琼州儒生渡海应试艰辛的奏疏。万历四年,朝廷招考贡士,王弘诲主持会试,于是借机再次递交《奏改海南兵备道兼提学疏》,他在奏疏中如实历述海南儒生赴考的艰苦,请求万历皇帝在海南设提学道,依甘肃的作法,在海南设立院试考场,让海南儒生就地参加考试。奏疏得到皇帝恩准,下旨施行。从此以后琼州儒生都在琼州应试,不需再踏海历险。后人把此称为“奏考回琼”。
琼州儒生对王弘诲为儒生所做出的贡献非常感激。于万历三十一年(1603),在王弘诲62岁的有生之年,全琼14县员生、童生集资在定城中街为其兴建一座纪念祠,故称生祠。民国17年因扩建街道便将生祠迁到今定城镇东门街,生祠占地300多平方米,祠中有王弘诲木雕像,明状元焦弘(王弘诲门生)书赠之对联等文物。今祠地改建为定安县中医院,仅存后殿,为砖木结构,进深2间,面宽3间,悬山式顶。
附:奏改海南兵备道兼提学疏
时间:明万历四年(1576)
作者:王弘诲(南京礼部尚书)
奏为边海儒生极苦,比例恳乞天威议处,以弘治化事。臣窃惟今天下称边而苦多事者,则广东是已。广东所属最远而苦者,莫如琼州。琼去京师,水陆将万里,上官大吏终岁不至,吏情民隐蔽而不获上闻者常十而九。臣姑不暇具述,独儒生之苦,乃臣生长于斯、少所稔闻而身历者,感激一念,积有岁年。幸今叨蒙国恩,备员史馆,复际圣化雍熙,四海章缝辈举,蒸蒸然仰见德化之成。而臣海邦儒生苦切至情,远望天门,无由自达,故不敢避鈇钺,披沥为皇上陈之:琼州所属地方,州三县十;环海而周者,为里凡二千有奇。青衿士子集督学就试者,不下数千计。然涉鲸波之险,督学宪臣常不一至,每大比年,惟驻节雷州,行文吊考。自琼抵雷,航海而北,近者如琼山、定安、文昌、澄迈、临高、会同、乐会七县,或二三百里,或四五百里;远者如儋、万、崖三州,陵水、感恩、昌化三县,或七八百里,或千余里。贫寒士子,担簦之苦已不待言,乃其渡海率皆疍航贾舶,帆樯不饰,楼橹不坚,卒遇风波,全舟而没,往往有之。异时地方宁静,所虑者风波耳,近来加以海寇出没,岁无宁时。每大比年,扬帆海上,儒生半渡,尽被其掳。贫者陨首而无还,富者倾家以取赎。其幸而无事者,皆出一生于万死耳!言之可为痛心。至于督学宪臣,不知其苦,只执常格,严程限试。儒生逼于期会,不惮危险,所伤甚多。如嘉靖二十六年,覆没者数百人,临高知县陈址与焉,并失县印,可为往鉴。间有一二提学能体悉者,不过行文该府截考。夤缘作弊,黜陟不举,考察不行,教化废驰,士习厌怠。如隆庆三年恩选贡例,惟琼山、定安、澄迈、会同等县考选,余各州县以一时远不及试,竟置不录,致使朝廷浩荡之恩,远方臣子勿获沾被。臣窃观天下儒生之远而苦,未有若此之甚者也。查得陕西、甘肃地方,先因隔远,提学巡历不周,改属该御史,至今称便。琼州之远无异甘肃,艰危险阻抑又倍之,揆之事体诚为相同。今巡按、提学俱不至,而海南额设有兵备副使驻扎本府,臣以此事诚宜属之,伏乞皇上敕下该部。如果臣言不谬,则照甘肃事例,改海南兵备道带管提学道,换给敕命。每遇员缺,必选科甲有学行者充之。其琼州一府师儒考试巡察,任其便宜行事。如此庶见闻习,而人之贤否不淆,法度新而德化之流行不壅矣。 注:该作俗称“奏考回琼”。
力助海瑞
嘉靖四十三年(1564)王弘诲23岁,守孝3年期满,母亲为他娶琼山县员山村岁贡周世和的女儿为妻。1565年,考中二甲进士后,进入翰林院为庶吉士,继续深造。是年正遇海瑞直谏逆旨,犯科入狱。入狱前海瑞来访,自以为必死无疑,以后事相托并交银20两,嘱其代为运柩归里。为此,弘诲不顾个人得失,不怕连累,四处奔走,多方周旋,极力调护,常带食物和药到狱中探看,为其治病。海瑞终获释官复原位。
敢于嘲讽权贵张居正
万历五年(1577)王弘诲改任会试同考官总栽,修纂成《实录》进呈御览,获赠锡金印之倚,而升任翰林院编修,期间,其上司张居正当权弄弊,不管王弘诲政绩如何卓越,都被百般挑剔。秉性刚正的王弘诲,于万历八年(1580)写了《火树篇》和《春雪歌》,对张居正予以嘲讽揭露。张居正对此非常恼火,暗地报复,于万历九年降调王弘诲为北雍园国子监司业,严格学规,辛勤督课。直至万历八年张居正跨台后,王弘诲才得以升为南京国子监祭酒,刊印《文字谈苑》以教士子,次年升任南京吏部左侍郎,后改任礼部右侍郎。
建龙门塔和尚友书院
王弘诲退休回家后,行善积德,建祠创谱,修路补桥,做了许多公益事。这其中更忘不了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万历三十二年(1604),王弘诲倾出平生的储存,在龙梅村西南约1公里的永济桥旁,建造定安第一座古塔——龙门塔,并在其中设藏经库,收藏了大量珍贵的经书典史、百科知识及其所有遗作,还登塔题词四首。可惜古塔在日军侵琼时,被叛逆破坏,遗迹无存。万历三十三年(1605),王弘诲又在定城文庙东侧主持创建定安尚友书院。目的在于教育学生,结交天下书友到书院谈古论今,商讨理论,修心养性,故取名尚友书院。书院建有讲堂、翼房、廊房、厨房等,还购置一些田地收取租金作为维持书院正常运作的经费。王弘诲多年在尚友书院为士子讲学,经常邀集文化名流到尚友书院讲学,振兴定安学风,为定安在清代出炉探花和2对父子进士立下不朽功勋。
荣受皇帝赞誉
万历十三年(1585),王弘诲任礼部右侍郎时,充《会典》副总栽兼经筵讲官。纂编《会典》。次年编成,进呈御览。对此皇帝大加赞赏,加封王弘诲为太子宾客,为太子授课,诰诏封赠赞:“学识渊宏,器资醇笃,蜚英翰苑,咸推华国之文,司业辟雍克称育才之职”。
万历四十五年(1617)冬十月,王弘诲在家病故,终年75周岁。噩耗传来,定安全城罢市吊唁,朝廷讣闻,派广东布政司堂官藏尔勤、褚维垣,分巡海南提学副使戴火喜 渝葬。祭文赞“唯卿性资愿恪,操履端平,文风著于朝堂,经笥夙称于岭表”。次年,神宗皇帝派海南分巡提学副使戴火喜 渝葬,送匾额,赠“太子少保”,皇帝赞:“帷卿三朝硕士,一代伟人,早登玉笥三班,遂探石渠之奥。擅三长之誉,墟六馆之芳规”。并赐茔于定安古夹三原(今定安县九所乡九所村边),受千古祭祀。
为海瑞送物送药
王弘诲像
王弘诲中进士不久,恰逢海瑞因上奏《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忤逆了嘉靖皇帝,被捕入狱。王弘诲仰慕海瑞为人,不顾个人安危,冒险前往探望,并为海瑞送物送药,虽遭狱吏危言威吓亦不畏避,表明了他坚持正义的高尚品质。王弘诲任会试考官时,精心挑选,秉公取士,为国家选择了许多有用之才。他在任南京礼部尚书时,看到明朝廷腐败,他数次不断上疏劝谏,并写了类似海瑞《直言天下第一事疏》的奏章,痛陈朝廷之大病。因屡上疏诤谏不得采用,他数次托病乞休。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58岁的王弘诲获准辞官,回乡后在定安县城创建“尚友书院”,并资助修建澄迈的“天池书院”,文昌的“玉阳书院”等。他还亲自到这些书院授课,大力宣扬文教。另外,王弘诲还设置义渡,筑桥修路,建塔挖井,为家乡办了不少公益事业。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hobud0o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