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弘诲相关建筑

太史坊定城解元坊八角殿王弘诲太史坊太史坊位于王弘诲故居西南边10米处,始建于明万历二年(1574)孟冬,是右副都御史殷正茂和巡抚广东监察御史张守约,为国史官王弘…

王弘诲太史坊

太史坊

位于王弘诲故居西南边10米处,始建于明万历二年(1574)孟冬,是右副都御史殷正茂和巡抚广东监察御史张守约,为国史官王弘诲立的纪念坊。王弘诲于嘉靖四十四年考中乙丑科二甲进士后至万历六年一直在翰林院工作,任庶吉士5年。他为人正直,热爱工作,满腹经论,这期间写了许多奏章和诗词。如《重修海南兵备道署记》、《秋夜独坐》、《故乡知己》、《大行皇帝谥议》、《奏改海南兵备道兼提学疏》,特别是担任实录馆纂修,是著名的国史官,众官对其十分崇敬,为其建纪念物的呼声很高。太史坊坐东北向西南,是一座全石质古牌坊,石雕瓦楞式顶盖,鲤蛟鸱尾顶饰。坊额正面中间阴刻横写正楷大字“太史坊”,右侧阴刻直写小楷字“总督闽广粮饷巡抚广东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殷正茂、巡抚广东监察御史张守约为”,左侧阴刻直写小楷字“嘉靖乙丑科会试第二十名进士第翰林院编修文林郎同修国史王弘诲立,万历二年甲戌孟冬吉日”。背面阴刻横写正楷大字“解元坊”,左侧阴刻楷体小字“嘉靖辛酉科广东乡试第一名王弘诲”。明间大柱对向面,阴刻对联:“石柱警天秀毓南溟开五指,瑶台贯斗光摇北极应三台”。相传为明代书法家董其昌书。坊通高5.1米,面宽3间7.3米,明间宽2.84米(除柱),次间宽1.3米(除柱),大小柱础均为莲花瓣纹饰。大柱础高1米,周围2.25米。小柱础高0.8米,周围1.12米。太史坊1986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王弘诲定城解元坊

位于定城老市场前东侧。是纪念明代的王弘诲而立的功德坊。坊东西向,原立于定城中街,民国17年(1928)因扩建街道,迁至今址。王弘诲于嘉靖四十年(1561)广东乡试考中辛酉科第一名,后考中进士任职翰林院编修,故坊额一面题“解元坊”,一面题“翰林”。坊高5.1米,为全石质杆栏式建筑,3楼4柱,面宽3间,是一座很富海南特色的牌坊,1986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王弘诲八角殿

位于王弘诲故居北边约20米处。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为王弘诲致仕归里后创建,坐东北向西南,明末曾毁于盗焚,清康熙年间重修。为重檐歇山顶宫殿式构筑,正脊有双龙戏珠灰塑。八角殿为王氏宗祠之前殿,合王氏宗祠之山门,有后殿和东西配殿,组成四合院式布局,占地约1000王弘诲故居

平方米。殿里原供奉万历皇 帝像,早晚烧香朝拜,以示崇敬。今山门及东西配殿俱损毁。殿进深3间,宽5间,明间均用圆金柱,柱径24厘米,鼓镜古式石础。前檐柱为方形石柱,后檐柱为八角形石柱,前后门均缺。后殿进深3间,宽5间,硬山顶,神龛已被拆除。宗祠历来为小学所在地。“文化大革命”期间,遭破坏,部分损坏。1981年,村里人集资修好前殿(八角殿),1984年政府拨款略为整修后殿。祠里今存有康熙丙申(1716)翻刻的明万历皇帝诰封王弘诲及其妻周氏之诰封文匾1块。“忠义世家”木匾额1块、《重建王氏祠碑记》半截,还有“东阁风清”木匾额1块,挂在前殿正门上方。八角殿1986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传说八角殿建成后,某些曾受过王弘诲训斥、处罚,跟王弘诲有意见的官员,上奏疏给皇帝,指控王弘诲私建宫殿,图谋不轨。奏稿交到执掌朝廷政事董其昌手里,董其昌与王弘诲交谊很深,对王弘诲的为人非常敬重,深知王弘诲决无造反之心,但事关重大,严重违制是要诛灭九族的。于是在专员查案前,秘信送达王弘诲。不久,专案查案的官员和县官到龙梅村问及此事。王弘诲便禀告建殿目的是因自己致仕回家后,离京城较远,不能奉事皇帝,心中想念,特建殿供奉当今皇帝像,早晚朝拜,以示崇敬。董其昌了解真情后,启奏皇帝,皇帝不但不治罪,还给予嘉奖,并将那些控告人杖责处罚。

八角殿虽部分被损坏,但气势尚存,尚书公当年的学习志气更是源远流长,子孙后代都向尚书公学习,奋志读书,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至2006年,龙梅村平均每年都有10多位学子考上大学。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umn0gn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