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弘诲人物传说

董其昌寻师建造圣宅忠义世家王弘诲董其昌寻师相传明代万历年间大名丞相、书法家董其昌,他本是一个才华出众,文章超群的人,可在比试中却名落孙山,他和他爹娘总是不明白其…

王弘诲董其昌寻师

相传明代万历年间大名丞相、书法家董其昌,他本是一个才华出众,文章超群的人,可在比试中却名落孙山,他和他爹娘总是不明白其原因,求过神、卜过卦,也找不出究竟来。

一夜,他娘亲在梦中听到一位老道对她说“你孩子的老师,还在琼州府定安县龙梅村叫王弘诲,你要想孩子考中,就得到那里去找他。”起初,董其昌跟他爹娘都不相信。后来,再次落了选的董其昌心情焦急了,打算还是找老师王弘诲去。董其昌跋山涉水,越海过洋,吃了不少的苦,才到定安的定城。经查,果然有个龙梅村,他午饭也顾不上吃,只饮了几杯清水,又赶到龙梅村来。从定城至龙梅村足足二十五华里。当他到龙梅村时,已是黄昏时刻,正巧碰到弘诲父龙泉公,全家正在吃晚饭。知道有客人来,龙泉公马上停下席来应酬一番。再请其昌吃晚饭。席间,其昌便把事情一五一十说了出来,当他说到他的老师是弘诲时,全家人一时都哄笑了起来,龙泉公马上给大家使个眼色,才让董其昌把话说完。龙泉公当时觉得事情有点希奇,就直指着坐在董其昌身边的小弘诲说:“这是你的老师”。这时年仅4岁的弘诲错听了,马上站了起来,对董其昌说:“老师请受学生一拜。”董其昌顿时头晕目眩,在朦胧中抚着小弘诲的头说:“满以为我的恩师是位老伯,哪知是你呀!待到你长大读书成才时,我都老朽了。”饭席上的人全都笑个满怀。

当天的夜晚,董其昌睡不着觉,次日一早,他便找龙泉公商量该怎么办。龙泉公见董其昌是个书生意气、举止端庄的秀才,便说“你如不嫌,就在我家当弘诲他们哥弟的老师吧!”这正合董其昌的意思。因为昨晚在饭席上受了弘诲对他的一拜,喊他为老师,觉得温暖,这孩子有礼义,加上全家人都好,便答应了龙泉公。

此后,董其昌和王弘诲便是师生关系了。弘诲4岁时,授以《四书》,逐能成诵,过眼不忘;5岁时,读诗书易礼,专心致志,严如成人,背书烂熟;6、7岁时,寻释经义,又兼读《春秋》、《左传》,逐明作文笔法;8岁时,初学作文,落笔数百;9岁时,应县试,出语惊人,县令奇赏之!往后8年,能讲习群经、诸史、历代诗文,博览群书。20岁时,赴省试,中解元。董其昌回家后,王弘诲24岁中了殿试二甲进士,48岁时当会试副总裁。这时候老年的董其昌才中了二甲进士,后来居官尚书、丞相。王弘诲结发之妻周氏,外家琼山县文山村,董其昌曾为文山村祠堂题写一副对联:“濂溪世泽,太史家风”。

王弘诲建造圣宅

王弘诲做官时,海瑞犯颜下狱,弘诲极力保护,朝夕探监,问病送药。后来海公得释放。弘诲却得罪了奸官,经常遭到奸官喽罗的监视和妒忌,弘诲无所畏惧,写了《火树篇》和《春雪歌》讥刺奸官。

弘诲58岁时,才得告老还乡。回乡不久,就倡建宗祠——八角殿。奸官喽罗得知弘诲私造圣宅,从外观看,似是皇宫,马上送讯至京都,上告至皇上。皇上立即派专员查察,弘诲全家人惊慌失措,亲邻逃离。因为这官司如果真的告成,那弘诲就是“造反”罪,就被株连九族,满门抄斩。这时,弘诲望天长叹:“我错生在这个乱世,我建八角殿的原因是:‘日念君,夜慕君,时刻怀君也。’”他最小的女儿听见后,说:“爹,您为何不把您日夜怀君的思想表现出来呢?”此话顿时提醒了弘诲,他想了又想,突然举起双手说:“对了,就这样干。”

不多日,县官来访时问:“有人说您私造圣宅,意在造反,是吗?”弘诲说:“造建圣宅是实,造反是假。”县官问:“此言如何理解?”弘诲说:“因我日夜怀君,所以建起圣宅好让我朝夕敬拜。”县官问:“您怎么敬拜?”王弘诲回答:“可一起观察便晓得。”这时,朝廷的专案差吏也到了,弘诲就领着他们去查察祖祠——八角殿。此八角殿是座圣宅模样,外表堂皇、壮观,殿里陈设美观,正厅有诏诰辉煌匾额,两侧陈列着同僚和好友的对联,各大门上方均有锦书,其中有:东阁风清、龙章宠锡、一代伟人等,特别是在距亭大门前面二丈五尺处有一正壁,中间雕着尚书相象的人物画,双手棒着朝笏,敬拜圣上。这时,县官和专案查察的差吏,不约而同的赞叹道:“王大人的确怀君至极。”后来,上告的奸官知道诬告无望,便转变态度,赠与一副对联:凤阁龙楼华第,玉堂金马宗风。

王弘诲忠义世家

龙梅村王氏宗祠是三间大宅,前是大门,中间是殿宅(即八角殿),后是大堂,大堂门前挂着一块金光夺目的匾额,上面写着:“忠义世家”四个大字,是有它的来源故事的。忠义世家

弘诲的孙名叫昌言,生于乱世,官场险恶,他生授荫工部员外郎德州州牧,却厌官宦,绝不言仕宦事。家居40余年,与人不忤,与物不争,处事委曲求全,置义田,以赡宗族,设义学,以教化乡邦。如逢荒年,煮烂粥以济穷人。路坏桥损,无不修补,附近乡邻都受恩惠。当时,盗窃事件随时可有,因此他就捐财倡义,立乡约,集乡勇,以护乡邦,民得以安。已丑年,4个贼头,领兵纠集一块做乱地方,闹得鸡犬不宁。昌言就和乡村父老共商,捐钱养乡兵60余人,并和县政府兵会师,共抗贼兵。当年六月,贼兵纠集在金鸡岭北,要攻打定城,昌言马上领乡兵前往阻击。战斗中,昌言奋身力战,打退贼兵多次,但在战斗后期,死于贼兵乱箭之中。乡兵无主,人心涣散,贼兵就乘虚而入,龙梅村这时被搜括而空,乡亲四方逃离,贼兵又放火焚烧后才收兵回去。那时,昌言的原配妻子陈氏,见到家中只有老母和怀里的孩子,就马上携儿带母逃离出村,绕道到定城避难。当年的八、九月,贼兵又攻入定城,昌言一家老少都落入贼兵手中。陈夫人知道这次难两全了,就做了最坏的打算。正巧,贼兵中有个次级首目叫李花脸的想娶陈氏为妻,陈夫人就假意答应,并提出要求说:“我全家老少都在这城里,丈夫又刚死不久,尚在带孝,现在就嫁给你不太好,最好是你把我全家老少都统统赶出城去,以后我才跟你过日子,这才免有闲话刺耳。”李花脸觉得此言讲得有理,就偷偷地当夜赶走陈夫人全家老少。次日早上,陈夫人探知她全家老少脱险了,就在贼兵集合时痛哭,骂道:“我祖公做尚书官,父做知府官,丈夫授荫职,世代清白,我夫死在你贼手,我恨不得抽你的筋,剥你的皮,吃你的肉,啃你的骨。”接着便咬舌,血喷众贼而死。

康熙六十一年(1722),定安知县丁继离特赠:“忠义世家”此匾,有跋并书。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g28cjpo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