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皇后人物轶事

免生子钱桂枝鱼家教严明七夕寿辰杨皇后免生子钱杨皇后来自严州府淳安县民间,深知民间疾苦,体恤百姓。在被正式册封为皇后的第二年,即开禧元年(1205年)十二月,杨桂…

杨皇后免生子钱

杨皇后来自严州府淳安县民间,深知民间疾苦,体恤百姓。在被正式册封为皇后的第二年,即开禧元年(1205年)十二月,杨桂枝备奏浙江百姓苦于重赋,由于缴不出“生子钱”,凡有育男者,均湮没不举。宁宗应杨后的请求,御批“尽免两浙生子钱”。几年之内,两浙户籍人口就有大幅增长。

杨皇后桂枝鱼

宁宗嘉定六年(1213年),杨皇后五十一岁,离开故乡已经三十余年,她要归故乡省亲。考虑到淳安县水路险峻,尤其是淳安县没有大面积的平地,无法建行宫,她也不愿意因为自己省亲而增加家乡百姓的负担。于是下旨,就在严州府城(梅城)接待亲族。严州知州宋钧体会杨皇后珍惜民力旨意,一面简朴修缮已经比较破败的严州城垣,暂作杨后行宫,一面命所辖淳安、遂安、建德、寿昌、桐庐、分水六县各出一道本地菜肴,准备接待杨皇后。

分水县提供的当地一道小型鱼,手指般粗细,半截筷子般长短,头大、吻扁、唇厚、有一对胡须。它生活在新安江,杂食。此鱼腹腔较小,肠道短,内脏部分比例小,易于清洁,可食部分比例大,肉质坚实,少刺,红烧、辣烩都可以,味道鲜美。

这道菜深得杨皇后的喜爱,因为此鱼体型细短,像一根根细短的桂花树枝条,又兼杨皇后名桂枝,严州百姓就将此鱼称作“桂枝鱼”,以表达对杨皇后的感念之情。“桂枝”与“棍子”在严州当地方言音相近,后人不知杨后典故,故将“桂枝鱼” 误称“棍子鱼”。

杨皇后家教严明

杨后垂帘听政,与理宗同坐听政,执掌朝纲。为避免朝臣非议,太后下旨令其兄长杨次山解甲归田,告老还乡。并告诫娘家人:为官,不得干预朝政;经商,不得欺行霸市;务农,不得欺压乡民。娘家人谨遵太后旨意,从不显尊露贵,更无仗势欺人,深得当地官员和百姓的好评。在杨皇后的谆谆教诲下,其兄杨次山虽显贵,但从不干预国政,时论称贤臣。以后杨家皇亲世代显赫,但从无仗势欺民现象,德彰萧然。

杨皇后七夕寿辰

在当时的宫廷,有一项重要文化庆典,就是帝后的寿辰圣节,庆典除了记载中各方朝贺入贡大事普张的贺礼、贺仪之外,亦形于诗文、书画。杨皇后的生辰意味深长地定在了每年的七夕节,对宫中女子而言,七夕是登上高阁向天上的织女星乞巧的日子。嘉定九年(公元1216年),宁宗皇帝为杨皇后生辰亲自书写了七绝贺辞:“九夏才中禁漏迟,祥烟清润泛晴曦。彩衣岁岁随天杖,亲举坤宁上寿仪。”

杨桂枝是自己姓什么都不知道的孤女,所以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生日,后来的哥哥也是为了自己能够在宫中立足冒认的,她后来把自己的生日定在七夕那天。

杨妹子就是杨桂枝

启功《启功丛稿》中《谈南宋画上题字的“杨妹子”》,认为杨娃即杨姓之误,杨姓即杨后。徐邦达先生认为将杨后和杨妹子视作二人是明清学者的讹误。理据有三:一,周密的《齐东野语》及叶绍翁的《四朝见闻录》皆证明杨后是孤儿,并无兄弟姐妹,哥哥杨次山也是后来认的,并无血缘关系;二,现存的杨氏书画题字,字体一致,只有早期、晚期的些许变化,并无出自二人之手的迹象,况且“坤宁宫翰墨”、“坤卦”、“坤宁殿”诸印,除皇后可以使用以外,非其他人可以擅用;三,在元吴师道《吴礼部集》卷四中,题《仙坛秋月图》诗注,有这样的记载“宫扇,马远画,宋宁宗后杨氏题诗,自称杨妹子”。

据《宋史·理宗纪》及《宋季三朝政要》记载,理宗为太后过生日在正月,并非七月。因此,七夕生日纯属无稽之谈。

犒赏救济

宋理宗绍定三年十二月,皇太后杨氏(宁宗皇后)赐钱一百五十万缗犒赏军士。《宋史》:己卯,慈明殿(杨桂枝所居殿号)出缗钱百五十万犒诸军,振赡在京细民。——这笔钱不仅用于犒赏军士,还用来救济百姓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umfestp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