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人际关系
晏殊亲属
关系 | 姓名及生卒年 | 简介 |
---|---|---|
高祖父 | 晏墉(835-891) | 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进士,官终江南西道观察判院,并定居高安。 |
高祖母 | 王氏(839-895) | 生平不详。 |
曾祖父 | 晏延昌(861-926) | 举家徙居临川。后赠开府仪同三司、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 |
曾祖母 | 张氏(861-930) | 后赠陈国太夫人。 |
祖父 | 晏郜(891-971) | 后赠开府仪同三司、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英国公。 |
祖母 | 傅氏(894-963) | 后赠许国太夫人。 |
父亲 | 晏固(944-1013) | 后赠开府仪同三司、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秦国公。 |
母亲 | 吴氏(946-?) | 封唐国太夫人。 |
兄长 | 晏融 | 宋仁宗时曾任殿中丞。死后赠金紫光禄大夫。 |
弟弟 | 晏颖 | 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赐进士出身,早逝。 |
元配 | 李氏 | 工部侍郎李虚己之女。或早逝。 |
继室 | 孟氏 | 屯田员外郎孟虚舟之女,封钜鹿郡夫人。 |
王氏 | 建雄节度使王超之女,封荣国夫人。 | |
长子 | 晏居厚 | 官至大理评事,早逝。 |
次子 | 晏承裕 | 一作晏成裕,曾任尚书屯田员外郎。 |
三子 | 晏宣礼 | 曾任赞善大夫。 |
四子 | 晏崇让 |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及第。宋哲宗时累官知颖州。被认为是晏殊诸子中唯一“能守其家者”。 |
五子 | 晏明远 | 曾任大理评事。 |
六子 | 晏祗德 | 曾任大理评事。 |
七子 | 晏几道(1038-1110) | 宋词婉约派代表人物,与晏殊并称“二晏”。曾任开封府判官等职。 |
八子 | 晏传正 | 一说为晏殊第九子。曾任太常寺太祝。 |
长女 | 晏氏(?-1087) | 嫁同平章事富弼,封周国夫人。 |
次女 | 晏氏 | 嫁三司使杨察。 |
据欧阳修《赠司空兼侍中晏公神道碑铭》载,晏殊共有六女、十二孙。 |
(表格参考资料)
二晏世系表
晏殊交游
姓名 | 与晏殊的关系 |
---|---|
张知白(961-1028) | 安抚江西时发现晏殊的才华,以“神童”名向朝廷举荐他。 |
陈彭年(961-1017) | 晏殊在秘阁读书时陈彭年奉诏“视其学”,对晏殊多有称许。 |
王钦若(962-1025) | 晏殊常“以文翰游于”王钦若馆舍中。 |
钱惟演(962-1034) | 晏殊任三司使时曾求牡丹于时任洛阳留守的钱惟演,钱惟演以诗附花赠予晏殊。 |
杨亿(974-1020) | 在晏殊十二岁时杨亿曾为其延誉。 |
吕夷简(979-1044) | 二人长年为同僚,互有诗文唱和。宋仁宗亲政后,吕夷简曾进言营救晏殊。 |
范仲淹(989-1052) | 晏殊知应天府时,延请范仲淹兴办府学。范仲淹守边有难时,晏殊加以援助。二人终生为友,范仲淹始终“以门生事之”。 |
张先(990-1078) | 曾为晏殊幕宾,并为其《珠玉集》作序。 |
宋庠(996-1066) | 宋庠及第时晏殊为编排等第者。曾学习晏殊诗法,与他有诗文及书信往来。 |
宋祁(998-1061) | 宋祁及第时晏殊为编排等第者。曾学习晏殊诗法,并颇得其器重,关系十分亲近。 |
梅尧臣(1002-1060) | 在陈州与晏殊有多首唱和诗,此期间创作的拟古诗也可能受到晏殊的影响。 |
文彦博(1006-1097) | 文彦博曾为晏殊幕宾,晏殊为其父撰墓志铭。 |
欧阳修(1007-1072) | 晏殊对欧阳修有提携之恩,欧阳修深为感激。二人有诗文及书信往来。 |
韩琦(1008-1075) | 得到晏殊不少的帮助。 |
邵亢(1014-1075) | 在颍州团练推官任上深受颍州守臣晏殊器重。 |
韩维(1017-1098) | 韩、晏两家渊源颇深。韩维曾为晏殊在颍州、河南的幕宾,二人有诗文唱和。晏殊死后,韩维撰文痛悼。 |
王珪(1019-1085) | 王珪曾为晏殊幕宾。 |
苏颂(1020-1101) | 苏颂曾为晏殊幕宾。 |
王安石(1021-1086) | 在王安石及第时晏殊对其极其赏识。 |
傅尧俞(1024-1091) | 晏殊任西京留守时称赞时监西京税院的傅尧俞为宰相之才。 |
(表格参考资料)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pb5amo3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