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鼎人物生平

早年仕途身处漩涡直言救时一度起落荣登二府位极人臣相位沉浮遭桧构陷外放屡迁身死海南赵鼎早年仕途赵鼎赵鼎四岁时父亲去世,经母亲樊氏教育,博通经史百家之书。宋徽宗崇宁…

赵鼎早年仕途

赵鼎

赵鼎四岁时父亲去世,经母亲樊氏教育,博通经史百家之书。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赵鼎进士及第。他在对策时,指责哲宗时宰相章惇误国。

政和二年(1112年),赵鼎因为期满改京秩,调同州户曹。

政和五年(1115年),赵鼎调任河东县丞(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蒲州镇)。

重和元年(1118年),赵鼎调官安邑(宋属永兴军路解州,在州北四十五里)。

赵鼎身处漩涡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五月,因受宰相吴敏赏识,赵鼎被提拔为开封府士曹。六月,任置司干当公事,随解潜自威胜军救援太原。十一月,在开封,赵鼎论太原、河间、中山三镇(太原、中山、河间)不可割,说:“祖宗之地不可以给人,为何还要商议?”十二月末,赵鼎除直秘阁京畿提刑兼转运副使。同年,赵鼎在蜀地藏匿兵部侍郎司马朴的儿子司马倬,让他幸免于金军的掳掠。

宋钦宗靖康二年、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二月初,赵鼎在开封,与宋齐愈、胡寅过延真宫,同见府尹徐秉哲,讨论军情和国家大势。不久,发生靖康之变,开封失守,徽宗与钦宗被劫迫北行。二月,金人商议立张邦昌为帝,百官纷纷抵制,赵鼎与秘书省校书郎胡寅、太常寺簿张浚等逃到太学中避乱,不书立张邦昌议状。三月初六日,百官议立张邦昌,赵鼎率先归家。四月,权知枢密院事领尚书省王时雍意图让赵鼎掌管京畿地区,赵鼎由于不愿出任伪楚政权官职,百般推托。户部侍郎邵泽民劝他说张邦昌打算让孟太后垂帘,已经派人将大宋国玺送到太后处,赵鼎才答应除直秘阁、京畿提刑、兼权转运副使。四月十二日,至都堂阁子,见张邦昌,对饮茶汤。之后赵鼎开始任职,乞支降钱帛。四月,赵鼎上表请求康王赵构车驾还阙。六月,赵鼎到尚书省言事,请求早日派遣正官前来与他交割京畿地区的职权。九月,沿檄南渡。

赵鼎直言救时

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十一日,宋高宗下令各部郎官举荐人才,右司员外郎黄概推荐赵鼎代理户部员外郎。四月初十日,经知枢密院张浚推荐,赵鼎被任为尚书司勋员外郎。五月初十日,赵鼎到建康。前两日,高宗也到建康府,诏令条陈秋防事宜。五月二十五日,赵鼎上《陈防秋利害疏》,说:“应该将六宫所驻足之处称为行宫,陛下车驾驻足之处称为行在,挑选精兵充备仪仗卫士,其余的军队分派于江、淮之间,让敌人不能猜到陛下固定居处的地方。”高宗采纳他的意见。

六月初二日,适逢久雨不晴,宰相吕颐浩等请辞,高宗不允,并下诏访求自己施政的阙失。次日,赵鼎上疏请罢王安石配飨,说:“从熙宁年间王安石执政,改变祖宗法度以来,百姓开始贫困。借开辟国土之名,造成边患;兴起理财之政,使百姓穷困;设立虚无之学,败坏为国家培养的栋梁。到崇宁初年,蔡京假托绍述之名,尽行王安石之政。凡是现在的忧患均开始于王安石,而形成于蔡京。现在王安石还配享庙庭,而蔡京的朋党未除,时政的缺失莫大于此。”高宗因此罢去王安石配享的资格,提升他为右司谏。七月初七日,赵鼎又升任殿中侍御史。

七月初八日,大将刘光世的部将王德擅自杀死韩世忠的部将陈彦章,随后被下狱。赵鼎判决王德死罪,宋高宗以王德有战功为由特意宽免他。赵鼎上言说:“王德率兵在外,擅杀没有忌怕,这样不予治理,谁不会这样干?”高宗令赵鼎捕获王德,赵鼎又请求下诏痛责韩世忠,而收其将吏交官府治罪,诸将肃然。随后,建康府知府汤东野在任期间时,浙江制置使韩世忠以其支援不力为由驱逐当时守卫保宁僧舍的建康府安抚使连南夫,并夺其治寺。赵鼎立刻弹劾汤东野管制不力、连南夫玩忽职守,并要求宋高宗对韩世忠进行责备。宋高宗听后说:“唐肃宗在灵武中兴时得到一个李勉,朝廷才受到尊重。现在朕得到你,无愧于古人了。”御史中丞范宗尹认为,旧制没有从司谏升任殿中的,高宗说:“赵鼎任谏官极称职,所讲的四十件政事,已施行了三十六件。”便升赵鼎为侍御史。

建炎三年(1129年)十一月十八日,金军大举南下侵宋。不久,赵鼎上乞下湖北帅司防托武昌等处状札子,请求在武昌等地设防。二十五日,高宗听从给事中汪藻建议逃至越州(今浙江绍兴),在河次亭上召台谏官员商议去留问题。宰相吕颐浩乃聚议航海。赵鼎则建议暂且退避,被授任御史中丞。十二月十七日,赵鼎扈从宋高宗至定海县。宋高宗下旨令赵鼎与汪藻留明州(今宁波),商量军事。十二月二十二日,得旨发回,赵鼎晚间再次登舟,此后一直跟随宋高宗漂泊海上。

建炎四年(1130年)正月二十八日,赵鼎上《论敌退事宜》,陈战、守、避三策。请求督促王燮进军宣州,周望分军出广德,刘光世渡过长江驻扎蕲、黄,作为邀击敌军的计划。二月,赵鼎有奏札《论驻跸戎服》进言高宗仪仗衣着不可过于简约,当正人君之威仪,备朝廷之典礼。还上《论畏避苟且欲上下任责》指出当今朝政主要弊端有台谏不尽言,朝廷不任责。指出为政者不该畏避苟且,当持志益坚,临机益壮,使公卿任公卿之责,将士任将士之责,则可内修外攘。三月初四日,赵鼎上《论回跸》札子,进言高宗不可立马回到建康。

四月初三日,赵鼎上札子《论西幸事宜状》,说:“经营中原应当从经营关中开始,经营关中应当从经营巴蜀开始,要到巴蜀应当从荆、襄开始。吴、越位在一角,不是进取中原的根据地。荆、襄左顾川、陕,右控湖南,而下俯京、洛,是三国必争之地。应该以公安为行宫,而把重兵驻扎在襄阳,转运江、浙的粮食以供川、陕之兵,经营大业,计策没有比这更好的。”四月初五日,赵鼎至余姚县,上《论放商税等事状》札。

赵鼎一度起落

建炎四年(1130年)四月十三日,韩世忠在黄天荡之战败金兵后,宰相吕颐浩请高宗从越州到浙西,下诏亲征。赵鼎上《论亲征》札子认为不能轻举妄动。不久后,吕颐浩厌恶赵鼎与自己意见不合,调任他为翰林学士,但赵鼎引用不发司马光故事,以不习骈俪之文不肯就职。于是改为吏部尚书,然而赵鼎还是不接受。赵鼎对高宗说:“陛下有听纳之诚,而宰相陈拒谏之说;陛下有眷待台臣之意,而宰相却仗势挫阻言官之威。”便闲居不出,上疏条列吕颐浩过失共上千言。高宗罢免吕颐浩,下诏复授赵鼎为御史中丞,并对他说:“朕每次听说先朝忠谏之臣,常恨不能结识,现在在你身上朕看到了。”再授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赵鼎遂跻身宰执之列。

七月初四日,赵鼎因为宋高宗想要让刘洪道一起和建康府路大帅吕颐浩共事,奏令刘洪道往池阳措置防江。八月十九日,赵鼎欲遣张浚救扬州之危,张浚拒绝了他,遂遣岳飞、刘光世前往。赵鼎还申请朝廷赐刘光世银帛二万匹两,为渡江赏军之费。但是刘光世的幕僚意图阻止他渡江,便贻书刘光世劝他不要坐视不救,滋长敌军的势头,后患无穷。九月二十三日,御史中丞富直柔请罢新除右司员外郎侯延庆并推荐直龙图阁苏迟。宋高宗觉得台谏不应该推荐别人。赵鼎认为:“只可以讨论推荐台谏的下属官职。”

十月初四日,赵鼎指出,宋高宗开广言路,奖拔言官,是以人人得以尽言无隐,是朝廷的美事。十月十九日,赵鼎奏诘刘光世等违命不救楚州之罪,说他应当追袭金军到淮河,以功赎过。十一月,金兵攻楚州时,赵鼎建议派大将张俊前去救援。张俊按兵不动,导致楚州陷落。金兵留在淮河边,范宗尹认为敌人未必能再渡河。赵鼎上《乞下湖北帅司堤备贼马状》札子,说:“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来,要依靠自己有准备以待之。三省官员常以敌人退去而为陛下援引人才,整修政事,枢密院常考虑到敌人进犯而为陛下申明军纪、修治兵器,就可以两方面都得以兼顾。”高宗说:“你们能够这样,朕还有什么可忧虑呢?”赵鼎因为楚州的失陷,上疏请求去职。

十一月初五日,辛企宗被授任节度使,赵鼎以辛企宗没有军功为由表示反对,因此忤逆高宗旨意,出京奉祠。十月二十一日,赵鼎除知平江府,便中途改江东安抚大使兼知建康府,他因为吕颐浩当政,两次上札辞免。十二月十二日,赵鼎至建康视察,当时参知政事权同都督江淮荆浙诸军事孟庾,太尉江南东西路宣抚使韩世忠皆驻军府中,对赵鼎礼遇有加。当时两军中多招安强寇,见到赵鼎刚正如此,军纪肃然。

绍兴三年(1133年)三月初九日,赵鼎除江西安抚大使兼知洪州。四月初一日,至境上视事,以脚疾乞除宫观。四月,赵鼎甫至洪州,即上札乞支降钱米等物,他还上章言洪州历遭兵火,人民被害深重,已无纸户,乞蠲免收买。当时,京西招抚使李横打算用兵恢复开封,赵鼎说:“李横部是乌合之众,不能挡敌,恐怕会失去襄阳。万一有警,难以抵抗。应当令岳飞以全军往岳鄂屯驻。不仅江西可以靠其声援保证无虞,而湖南、二广亦获安妥。”不久李横因作战不利逃走,襄阳终于陷落。五月二十六日前后,赵鼎上《奏乞应副李横状》诸札子。

九月十五日,赵鼎除江南西路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洪州,当时统帅李回和岳飞不和,而赵鼎对岳飞推心置腹,并督促漕臣曾纡搜集钱粮为岳飞军中五月之费,此举让岳飞十分信服。不久,赵鼎就当时“舒、蕲、黄三州行政上分隶大路、军事受江安抚司约束,平寇又发听淮西帅司约束,最后舒、蕲二州听岳飞节制”的混乱情况提出建议,让舒、蕲、黄三州受一个部门节制即可,于是宋高宗乃诏舒、蕲、州隶岳飞,黄州隶王燮节制。随后,赵鼎上书请求朝廷拨款供给岳飞军马钱粮。十月,因为沿江制置使岳飞屯驻大军,列戍江上而战船缺少,赵鼎上疏乞支降现钱打造舟船。十一月初,遣米船犒劳李横军。十一月,在洪州见李横、岳飞。十二月二十日,诏赵鼎遣官迎奉诸陵帝、后位牌赴临安行在。

赵鼎荣登二府

绍兴四年(1134年)三月初八日,宋高宗提拔赵鼎为参知政事,赵鼎再入中枢。宋高宗命赵鼎荐举人才,赵鼎即以王居正、吕祉、董律、林季仲、陈橐、朱震、范同、吕本中等人上报,宋高宗遂乃诏三省随便挑选任用。三月,随后与李横、牛皋、董先自南昌赴行在临安。四月,宰相朱胜非说:“襄阳是国都的上游,不可不赶紧夺取。”高宗问:“岳飞可以任用吗?”赵鼎说:“没有人比岳飞更通晓上游利害了。”素来看不起赵鼎和朱胜非的签书枢密院事徐俯却不以为然。果然如赵鼎所料,岳飞出师一举收复襄阳。随后,赵鼎请求令韩世忠驻扎在泗水边,刘光世出师陈、蔡。刘光世请求入奏,徐俯打算同意,赵鼎认为不可。伪齐宿迁县令归降,徐俯打算斩杀他送给刘豫,赵鼎又同他争论。徐俯愤积不能平息,便请求离职,宋高宗同意了他的请求。

四月,赵鼎先后上《乞赐岳飞亲笔》《乞遣中使训谕诸帅应援岳飞》札子,请求朝廷给岳飞提供强大支持,帮助他全力抗金。之后,赵鼎请高宗亲笔诏监司帅守饷岳飞军,于是岳飞军声威大震,一举攻陷襄阳。五月初六日,赵鼎因为范冲是自己的亲家,请求罢范冲宗正少卿兼直史馆一职,宋高宗没有同意。

八月初三日,高宗授任赵鼎知枢密院、川陕宣抚使,赵鼎以自己不具才能辞谢。高宗说:“四川全盛,拥有天下一半的地盘,全部交付给你,升降官吏可以专断处理。”当时大将吴玠任宣抚副使,赵鼎上言说:“臣与吴玠同事,可以节制他吗?”于是在八月十一日,朝廷改赵鼎任都督川、陕、荆、襄诸军事。当时朱胜非兼知枢密院,有人认为当国者不知兵,请求让参知政事赵鼎同知枢密院。赵鼎从此被朱胜非忌恨。赵鼎有所条疏,朱胜非经常加以阻抑。赵鼎上疏说:“当初张浚出使川、陕时,国势比现在强一百倍。张浚有补天浴日之功,陛下有砺山带河之势,君臣相互信任,古今无二,却最终导致非议,以致被贬逐。现在臣没有张浚那样的功劳而担当他的任务,远离朝廷,难道能免于议论纷纷吗?”又说:“臣所请求带领的兵卒不满数千人,一半都是老弱,所持金帛极少,举荐的人任命书刚下达,就冒出弹劾奏章。臣每日在宫中侍奉,有所陈述已很难,何况在万里之外?”当时士大夫都惋惜他的远去,台谏有人留行。恰遇边报纷至,赵鼎常陈述用兵大计,到入宫辞行时,高宗说:“你怎能远去,一定任你为相。”八月二十一日,再次乞罢范冲。

九月,赵鼎推荐熊彦诗、喻樗、王居修。不久后,朱胜非罢相,赵鼎前往饯行,朱胜非谢而不见。二十七日,朝廷授任他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诏令一下,朝臣互相庆贺。从此到绍兴八年(1138年)十月,大部分时间都是他居相位。

赵鼎位极人臣

赵鼎

绍兴四年(1134年)九月,伪齐皇帝刘豫之子刘麟与金朝合兵大举进攻,举朝震恐。十月初一日,赵鼎奏请高宗亲征。赵鼎提出战御之计,诸将各持己见,只有张俊认为应当进讨,赵鼎同意他的观点。有人劝高宗移驾其他地方,赵鼎说:“战如不胜,再去也不迟。”高宗也说:“朕一定亲率六师,临江决战!”赵鼎高兴地说:“多年退怯,以致敌人越是志骄,现在圣上亲征,必定成功。”便命张俊带领所部援助韩世忠,而命刘光世移兵建康,并且催促韩世忠进兵。十月初二日,赵鼎上《乞亲笔付诸将防托》札。十月初五日,赵鼎与孟庾、胡松年共荐马扩。十月初八日,赵鼎推荐因兵败富平而长期被废置的张浚,说他可担大任,高宗便召还张浚任知枢密院,命他前往长江视察部队。赵鼎还向宋高宗称赞打探情报有功的左直龙图阁知建康府吕祉。

十月十三日,韩世忠报告朝廷因大雨阻滞在扬州无法前进,赵鼎告知韩世忠听机制变,并派胡松年前往视察军情,随后韩世忠大败金人于大仪镇。但由于沟通不畅,警报仍交替在前线和后方传播。刘光世知道后派人劝赵鼎说:“相公自行入蜀,何苦为他人任患。”韩世忠也对人说:“赵丞相真是敢为。”赵鼎听说,怕高宗中途改变主意,乘机会说:“陛下养兵十年,用兵正在今日。如果稍微退却,就会人心涣散,就不可能再依靠长江天险了!”于是宋高宗决定亲征。

十月二十三日,赵鼎扈从登舟,发临安府,晚泊临平镇。并进呈刘光世请求朝廷与对待韩世忠军一样支出钱粮,说朝廷举措既当,诸将自然服气。今不公如此,必致纷纷。应当让刘光世会合得钱米之数,然后再行军。十一月初三日,胡松年回来汇报,称韩世忠、刘光世军中将士奋励,必能屏护王室,建立奇勋。赵鼎表示他会躬闻圣训,敢不自竭驽钝。到韩世忠在大仪镇大败金军(大仪镇之战)的捷报至时,高宗到了平江府,下诏声讨刘豫叛逆之罪,并派遣签书枢密院事胡松年诣江上,会诸将议进兵。自己还打算亲自领兵渡江决战。赵鼎说:“敌人远来,利于速战,与敌争锋,是失策。况且刘豫还只派他的儿子,怎么烦动陛下呢?”高宗因此作罢。不久,胡松年再次从长江上游回来,称金军大集,人们才知道赵鼎有先见。

十二月初二日,赵鼎召魏良臣问金国兵马数。十二月二十一日,金军长期驻扎淮南,知道宋军有准备,慢慢打算北归。赵鼎说:“金人不能有作为了。”宋高宗令诸将在诸淮间邀击金兵,接连大败金兵,金兵逃走。高宗对赵鼎说:“现在将士们奋勇争先,各地守臣也响应自效,是朕任用你的功效啊。”赵鼎谢道:“都出自陛下明断,臣哪出了什么力。”有人问赵鼎说:“金人倾国来攻,人们都很畏惧,只有您说不足畏,为什么呢?”赵鼎说:“敌兵虽然很多,但是应刘豫的邀约而来,并非本意,作战必胜不力,因此知道敌人不足畏。”高宗曾经对张浚说:“赵鼎是真正的宰相,上天让他辅助我中兴,可以说是国家的幸运啊。”

绍兴五年(1135年)正月初五日,赵鼎建议金人逃归,尤其应当博采众议,做好善后工作。高宗便令吕颐浩等人商议攻战守备,措置绥怀的策略。二月,高宗回到临安,升任赵鼎为左仆射、知枢密院事,张浚以右仆射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宋高宗将边务托付给张浚,将朝廷政务托付给赵鼎。赵鼎与张浚并相的时期被认为是南宋初年政治最清明的时期,有“小元祐”之称。在此期间,赵鼎对金军退去后的朝政建设颇有规划和看法,比如说对枢密院工作进行调整,对地方大吏工作流程的规范、三衙转员的办法。赵鼎把政事先后及应当召用的人才,分条列出放在座位边,依次上奏实行。

二月二十七日,赵鼎还负责起监修国史的工作。高宗亲书“忠正德文”四字赐给他,又把亲笔写的《尚书》一卷赐给他,说:“《尚书》所载为君臣相互戒饬之言,之所以赐给你,打算与你共保此道。”赵鼎上疏称谢。四月初六日,赵鼎率百官及宗室迎拜太庙神主于候潮门外。五月二十四日,高宗命贵州防御使赵瑗(即宋孝宗赵昚)为保庆军节度使,封建国公,在行宫门外建资善堂。赵鼎推荐范冲为翊善,朱震为赞读,朝廷舆论认为二人是天下最佳的人选。

九月十五日,赵鼎向朝廷进呈重修《神宗实录》五十卷并具《重修神宗皇帝实录缴进表》。高宗曾下诏说奸臣诬蔑宣仁圣烈皇后保佑之功,命史院刊修。还未实行,朱胜非为相,高宗告诉他说:“神宗、哲宗两朝史事多失实,不能传信于后世,应当让范冲刊定。”朱胜非说:“《神宗实录》增加了王安石《日录》,《哲宗实录》经过蔡京、蔡卞之手,议论大多不正确,命官吏删修,足以昭彰二帝的美德。”正好朱胜非去职,赵鼎以宰相监修二史,是非各得其正。九月十八日,赵鼎进左光禄大夫,上表辞免谢。九月二十日,赵鼎奏谢高宗赐《尚书》。

赵鼎相位沉浮

赵鼎肖像及赵鼎珍贵墨迹

绍兴六年(1136年)秋,刘豫派儿子刘麟、侄子刘猊分路进犯,当时张浚驻扎在盱眙,杨沂中驻扎在泗水,韩世忠驻扎在楚州,岳飞驻扎在鄂州,刘光世驻扎在庐州,沿长江上下没有军队,高宗与赵鼎十分忧虑。赵鼎寄信给张浚,打算命他与杨沂中合兵剿敌。十月初九日,赵鼎进呈刘光世所奏事宜。宋高宗认为刘光世是想要抛弃庐州回到太平,又请求退保采石,赵鼎上奏说:“刘豫是逆贼,官军与刘豫作战而不能胜,或者甚至退守,怎么立国?现在敌人已渡过淮河,应当赶忙派遣张浚会合刘光世的军队扫尽淮南之敌,然后商议去留。”高宗赞赏他的计策,诏令二将进兵。张俊进军至藕塘与刘猊大战,大败敌军。赵鼎命令杨沂中赶到合肥援助刘光世,刘光世已放弃庐州回到江北。张浚写信告诉赵鼎,赵鼎请高宗下诏给张浚:有不听命者,听任军法处置。刘光世十分惊骇,又进兵至淝河与刘麟作战,打败敌军,刘麟、刘猊拔营逃走。

十月初,张浚在长江,曾经派其属官吕祉入京奏事,言词夸大,赵鼎常加以减抑。高宗对赵鼎说:“日后张浚与你不和,必定由于吕祉。”后来张浚商议政事,语言稍微冒犯赵鼎,赵鼎说:“臣当初与张浚亲如兄弟,因为吕祉离间,遂不和。现在张浚立功,应当让他施展全部才能,张浚应当留任,臣应当去职。”高宗说:“等张浚回来再商议。”张浚曾经上奏请求高宗到建康府,而赵鼎与折彦质请求回到临安府。张浚从前线回来后,请求乘机攻取河南,并且罢去刘光世军政职务。赵鼎说:“捉拿刘豫固然容易,但是取得河南,能保证金人不再入侵吗?刘光世历代为将,无故而罢免,恐怕人心不安。”张浚于是不高兴。十二月,在左、右两相不睦的情况下,赵鼎请求辞去相位,以观文殿大学士出知绍兴府。

绍兴七年(1137年)八月十四日,赵鼎除万寿观使兼侍读。高宗到建康,听从张浚建议,罢免刘光世,以王德为都统制,郦琼为副,并受参谋兼兵部尚书吕祉节制。郦琼与王德有旧怨,向吕祉倾诉,不得雪怨,于是捉拿吕祉,率领全军投降伪齐(淮西军变)。九月十二日,张浚引咎辞职。九月十六日,高宗以万寿观使兼侍读之职召赵鼎急赴行在所建康,赵鼎认为“罢免刘光世十分不当,且引起诸武将的恐慌,反抗的心思产生,更加难以号令。”次日,朝廷授赵鼎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晋升四官。九月十八日,赵鼎再论淮西事,陈防秋大计。高宗说:“淮西之事开始报来时,执政大臣们奏事都不当,只有朕不为所动。”赵鼎说:“现在对待诸将,尤其应该静以待之,否则越会增加其骄蹇之心。”台谏交互指责淮西没有防备,赵鼎说:“行朝拥兵十万,敌兵攻来,自可足以抵抗,如有他变,臣身任其责。”淮西迄后没有骚动。

十月初一日,赵鼎曾经请求降诏安抚淮西,高宗说:“等发配了张浚,朕会下罪己诏。”赵鼎说:“张浚已失去职位。”高宗说:“张浚罪当贬到远方。”赵鼎说:“张浚的母亲已老,而且有保护陛下之功。”高宗说:“功过不能相抵。”十月初七日,宫内批下达,张浚被贬到岭南安置,赵鼎留住内批不发下去。并于次日早朝,邀约同僚们解救。高宗怒意一点不松,赵鼎竭力恳请说:“张浚的罪不过失策而已。凡人计虑,无不欲万全,如果因为有一次失误,便置之死地,后来者有奇谋秘计,谁还敢说出来?这件事关系到朝廷,并非只是臣私爱张浚。”高宗怒意才解,便命张浚以散官身份任分司,安置在永州。

赵鼎再次任相后,有人指责他无所作为,赵鼎听见后辩解说:“今日事势就像人患了重病,应当静下来养护。如果再加以攻砭,必定伤了元气。”在他的力主之下,高宗从建康南下临安,从此临安正式成为南宋的行在所。金人废黜刘豫,赵鼎派间谍招抚河南守将,寿、亳、陈、蔡之间,往往举城或率部来归降,得到精兵数万,马数千匹,知庐州刘锜也上言说:“淮北归正者不断,估计今年可得到四五万人。”高宗高兴地说:“朕常忧虑江、池数百里间防御空虚,现在得到这些军队,可以没有忧患了。”

赵鼎遭桧构陷

绍兴八年(1138年)春,金人遣使议和,朝廷舆论认为不可信,高宗大怒。赵鼎说:“陛下和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现在屈己求和,不惜这样做,是因为二位先帝的灵柩及母后而已。群臣愤懑之辞,出于爱君,不可以成为罪过。陛下应当告诉他们说:‘讲和并非我本意,因亲人的缘故,不得已为之。只要得到二帝灵柩及母后(高宗生母显仁皇后)回来,敌人即使背盟,我也没有遗憾。’群臣看到陛下如此孝诚,必然会原谅。”高宗听从他的意见,群臣议论方平息。之后高宗派王伦入金议和,赵鼎面授二十余事,强调岁币银、绢不得超过25万两、匹,要求获得刘豫统治的全部土地、拒绝接受金朝册封等,可知他虽然主持议和,但极力维护宋朝的利益和国格。

七月初,潘良贵因为向子湮奏事太久,将其叱退。高宗打算治潘良贵的罪,常同为他辩护,高宗打算一并斥逐。赵鼎说:“向子湮虽然无罪,而常同与潘良贵不应贬逐。”二人终于被逐。给事中张致远认为不应因为向子湮而逐出二人,未书黄,高宗大怒,看着赵鼎说:“本来就知道张致远一定会缴驳。”赵鼎问:“为什么?”高宗说:“与潘、常诸人交好。”因为已有先入之言,从此不满意赵鼎。秦桧继续留下来奏事,出来后,赵鼎问道:“陛下说了什么?”秦桧说:“陛下没有说什么,只担心丞相不高兴而已。”

绍兴八年(1138年)初,高宗御笔亲授和州防御使赵璩节钺,封吴国公。赵鼎反对,称赵瑗所封的建国公是小国,而赵璩所封的却是大国,主张给赵瑗建节,或封一等小国,以安人心。高宗说:“都是小孩儿,且与放行。”最后在赵鼎等人的坚持下,高宗不得不收回封赵璩为吴国公的成命。秦桧趁机进谗言说:“赵鼎欲立皇子,这等于是说陛下终身都不会再有儿子。应该等到陛下有亲生儿子之后再立储君。”

赵鼎在议和问题上与金朝据理力争,与秦桧意见不合,到赵鼎因为力争为赵璩封国一事忤逆高宗,秦桧乘机排挤赵鼎,又推荐萧振任侍御史。萧振本是赵鼎荐引的,进入台阁后,弹劾参知政事刘大中,使其被免职。赵鼎说:“萧振的本意不在刘大中。”萧振也对人说:“赵丞相不待指责,就会自行去位。”正好殿中侍御史张戒指责给事中勾涛,勾涛说:“张戒攻击我,是赵鼎的意思。”便诋毁赵鼎结交台谏官员及诸将。高宗听后越是疑心,赵鼎称病求免相,说:“刘大中持论公正,被章惇、蔡京之党所嫉恨。臣的意见与刘大中相同,刘大中去职,臣怎能留任?”

十月二十一日,赵鼎便以忠武军节度使出知绍兴府,不久加检校少傅,改任奉国军节度使。赵鼎罢相时,秦桧率领执政大臣前去送行,赵鼎对他不礼遇,一揖而去,秦桧越是恨他。

赵鼎外放屡迁

绍兴八年(1138年),赵鼎被外放后,王庶入宫晋见,高宗对他说:“赵鼎两度为相,对于国家有大功,两次辅助亲征都能取胜,又镇抚建康,朝廷安全无患,真是他人不如啊。”此时,王伦与金使萧哲、张通古来临安,以抚谕江南为名,高宗叹息着对王庶说:“如果五天前得到这个消息,赵鼎岂能离去?”

绍兴九年(1139年),当初张浚推荐秦桧可共兴大事,赵鼎再次任相时也这么说。但是秦桧心机深险,外表随和而心中持异见。张浚当初求去,有旨召赵鼎。赵鼎罢相出知绍兴府后请求奉祠,秦桧讨厌他逼迫自己,便于二月二十一日,秦桧改任他知泉州,又嗾使谢祖信弹劾赵鼎曾接受张邦昌的伪命,便夺其节钺。御史中丞王次翁弹劾赵鼎治郡废弛,高宗遂命赵鼎回临安提举洞霄宫。赵鼎从泉州归来,又上书议论时政,秦桧怕他重新被起用,让王次翁又弹劾他曾接受伪命,贪污都督府十五万缗钱,贬谪于兴化军。弹劾他的人仍不罢休,朝廷命他迁移到漳州,又责授他为清远军节度副使,安置在潮州。

赵鼎在潮州五年,闭门谢客,不谈时事,有人询问,他只引咎自责而已。御史中丞詹大方诬蔑他受贿,嘱令潮州知州把他迁移到吉阳军(今海南三亚),赵鼎上谢表说:“白首何归,怅余生之无几;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秦桧见后说:“这个老头还像以往那样倔强。”

赵鼎身死海南

赵鼎在吉阳三年,隐居深处,门下故吏都不敢通信问候,只有广西主将张宗元时时送些醪米。秦桧知道后,命本军每月开其存亡申报。绍兴十七年(1147年)八月二十日,赵鼎派人告诉他的儿子赵汾说:“秦桧一定要杀我。我死了,你们没有忧患;不然,祸及一家。”他之前患病,自撰墓中石,记载乡里及任职年月。到这时,自书墓铭说:“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遗言嘱咐他的儿子请求归葬,便绝食而死,天下人听说后十分悲痛。

绍兴十八年(1148年),赵汾得朝廷旨意将赵鼎归葬。

宋孝宗即位后,追赠赵鼎太傅,赐谥号“忠简”,追封丰国公。淳熙十五年(1188年),赵鼎与吕颐浩、韩世忠、张俊得以配享高宗庙庭。其子孙十二人都被授任官职。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j5q6106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