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是怎么察觉郑国渠是一个疲秦计的?
郑国渠建于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由韩国水工郑国在秦国主持穿凿兴建,约十年后完工,是古代劳动人民修建的一项伟大工程,属于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据说郑国渠只是郑国拿来拖累这个秦国的,而且主要是最后这个秦国还发现了.那秦国是怎么韩国这个阴谋的。

在战国晚期秦国一家独大,山东六国再也没有任何能力与秦国抗衡,尤其是紧邻秦地的韩国,此时的韩国在秦国连年的军事打击下仅仅有不过十万甲士,大小城池十余座,面对秦国的咄咄攻势一边联合其余国家对抗秦国,一旦战败却又要割地求和。
长此以往韩国君臣一面向秦国卑躬屈膝,另一方面象一些歪点子来削弱秦国,其中就有大臣想到派遣水工入秦,为秦国修建一条贯穿全国的水渠,只要故意多绕一些道路,多在一些难度较大的地方施工.
必然可以削弱秦国的国力,这就是“疲秦计”通过消耗秦国的国力来达到保全韩国的目的。
于是就在公元前246年韩国水工郑国入秦,向秦王提出了在秦国的泾水和洛水之间打通一条大水渠,工程一旦完成就可以灌溉关中的万亩良田,使得当地许多低洼盐碱地得以灌溉和排泄,已完成秦国数代人的愿望。
此时的秦国秦王政刚刚亲政,主政相国正是吕不韦,秦国君臣正是想要借此大干一场完成对秦国国力的积累,从而有能力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

秦国军民在商君变法之后,人人以勤劳苦干为荣,以逃避徭役兵役为耻,国王一声令下全国百姓皆奋勇向前,这条水渠是自西引泾水向东注入洛水之中,前后长达300里之长,这泾河之水乃是从陕北的群山地带中冲刷出来.
至礼泉县而转入关中地带,郑国巧妙地利用关中地区西北高而东南低的地理特点。故此在礼泉县东北角的谷口修建干渠从而使水流从北面向东面延伸,从而将干渠分布在灌溉徒弟的最高位置上,自上而下形成了自动灌溉的供水系统,由此可灌溉良田四万倾之多。

但是就在这宏伟工程进行到了一半的时候,突然间有秦国义商从韩国传来消息,称水工郑国实乃韩国奸细,是韩国君臣施行疲秦之计,以避免秦国攻打韩国。秦国君臣震惊之余再度派遣细作前往韩国查探消息,当消息被告知证实之后。
秦王政勃然大怒,再加上不久前发生的嫪毐与赵太后的丑事曝光,其中就有吕不韦参与其中结果被罢相逐回封地。
秦王政年轻气盛一怒之下,认为所有的山东六国人士都不可靠,将郑国关押又下大“逐客令”限三天之内所有六国人士离开秦国。
后来李斯著名的《谏逐客书》便是发生在这个时期,随后李斯又劝服秦王。
郑国此举虽为韩国君臣本意是疲秦,但事实则是此渠是秦国灌溉四万倾土地,秦国国力再上一新的台阶。
郑国此举并非疲秦而是助秦一臂之力,故此打消了秦王政的疑虑将这条水渠修建完毕。
并以郑国之名来为此渠命名。
正是如此才使得秦国进一步积蓄国力,一举荡平天下。
郑国渠修成后,大大改变了关中的农业生产面貌。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ttphp92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