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夏为百姓藏资料是怎么一回事?
刘大夏为百姓藏资料是一件流传很广的传闻,这个传闻现在很多人听来都是非常惋惜的,认为这一举动让明朝丧失了去世界交流的机会,但是在当时却是广受好评的,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明朝人刘大夏(忠宣公)掌理库部时,一天,皇帝要索取三保太监下西洋有关的文册资料,忠宣公赶紧到库房里面,把这些资料藏起来。
等到大司马前来索取,已找不到了,这件事就如此作罢。过了一段时间,大司马知道此事,非常佩服忠宣公的远见。因为假使找到了这些资料,而再来一次下西洋,那劳民伤财的状况,就很难想像了。
(刘大夏画像)
(华容县刘大夏墓)
明史评价刘大夏:
《明史·列传第七十》:“大夏忠诚恳笃,遇知孝宗,忘身徇国,于权幸多所裁抑”。
关于刘大夏之轶事典故:
不收“羡慕”钱
刘大夏担任广东布政使时,当地官府的钱库巧立一种叫“羡余”钱的名目,从来不记在帐上。
以前担任布政使的都毫无顾忌地把这笔钱塞进自己的腰包,相互沿习,看作是无可非议的事。刘大夏刚上任时,打开府库清点,恰巧有他的前任没有拿完而剩下的一些“羡余”钱。
管库的小吏便把这种成例向他报告,说这笔钱不必记入帐簿。刘大夏听后沉默了好一会,猛然大声喊道:“我刘大夏平时读书,有志于做好人,怎么遇上这件事,就沉思这么长时间?实在愧对古代贤人,算不得一个大丈夫了!”于是他命令管库小吏把这笔钱全数入帐,作为正式支销,自己分文不取。
藏匿史籍之谜
宪宗成化间,有太监劝皇帝效仿成祖故事,重新下西洋。明代一些史籍,如万表《灼艾余集》、严从简《殊域周咨录》记载车驾郎中刘大夏藏匿郑和下西洋档案,而顾起元《客座赘语》则说刘忠宜公刘大夏焚毁郑和下西洋档案;究竟是藏匿还是焚毁,至今仍然是个谜。
刘大夏是一位非常不错的官员,有操守有担当,现在很多人怪罪于他,其实是非常没有道理的,每个人所处时代不同,自然有不同的选择。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g9b66ij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