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端礼人物生平

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余端礼考中进士,赴任乌程(今湖州市)知县。到任后,他发现当地的赋税苛重,老百姓受到层层盘剥,生活难以为继。余端礼立即将此事报到县府…

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余端礼考中进士,赴任乌程(今湖州市)知县。到任后,他发现当地的赋税苛重,老百姓受到层层盘剥,生活难以为继。余端礼立即将此事报到县府,又亲自赶赴中书省向中央大员申诉,使县里每年减免60000贯钱赋(1000个方孔钱穿在绳子上方为1贯)。食禄者不与民争利,余端礼深谙这条儒家治国智慧,此举顿时为老百姓减轻了不少负担。

余端礼

余端礼的果敢和悲悯得到上级赏识,一纸诏令下来,他被调到杭州京都。当时,宋孝宗希望恢复疆土,召见余端礼策对。余端礼就军事策略问题陈述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将南宋对金的情势比喻成春秋时越国对吴国,认为敌强我弱,应外修盟好,内修武备,观察时变伺机恢复。

孝宗听完之后,对余端礼大为赞赏,立即提拔他为监察御史,升大理少卿,转太常少卿,代理兵部侍郎兼太子詹事,进吏部侍郎,出知太平州。

在积重难返的南宋后期,余端礼游宦40余年,历经宋孝宗、光宗、宁宗三朝皇帝,见过太多的朝廷变故,人事代谢。孝宗帝死后,光宗继位,余端礼升任吏部尚书,知枢密院事乃断厦糊。当时,四川军政统帅吴挺病死了,他的儿子吴曦便被朝廷任命为建康都统制,开始执掌兵权。余端礼婉转地将“吴氏世握蜀兵,今若复令承袭,将为后患”的忧虑禀告了光宗。光宗并未在意,结果被余端礼不幸言中,后来吴曦果然占据蜀地叛乱。

绍熙五年(1194),光宗病重不能主事,一时人情汹汹,局势动荡不安。余端礼为天下社稷,竭力拥戴太子赵扩为帝。太子因光宗帝在世,不肯登位。余端礼便以“不思国家之大计,是守匹夫之小节,而昧天子之大孝”竭力劝谏,情之切切,言之凿凿,感动朝廷上下。第二年,赵扩继位,号宁宗,余端礼升为参知政事。

彼时,拥立宋宁宗赵扩即位,有“翼戴之功”的韩侂胄拥功自大,在朝堂中倾轧宰相赵汝愚,令其客死他乡。韩侂胄还将一大批对他有意见的人排斥出庙堂,权势日重之后,更是专权误国,处处倒行逆施。一向以“善意扶人最重贤良”的余端礼,看在眼里,也急在心里,竭尽所能,但因韩侂胄一手遮天,终究无济于事。眼见朝纲已紊,祸根已滋,余端礼这时有心灰意冷之意,所以强烈要求辞职,但宋宁宗不答应,还升任他为左丞相,成了朝臣中的首相。

按理说,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是辅助国君打理政务的最高官职。但位至巅峰的余端礼却丝毫感受不到踌躇满志。朝纲已乱,议事不成体统。皇帝昏庸无能,朝廷岌岌可危。余端礼也受到韩侂胄腿页姜炒掣肘,孤掌难鸣,回天无力,他只能再次向皇帝称疾求退。

在韩侂胄的唆使之下,皇帝任命余端礼为潭州和庆元通判。当时潭州(今湖南湘潭)局势不安,民风强捍,余端礼到那里主事,很久都打不开局面,疲于奔命,首尾难以相顾。嘉泰元年(1201年),66岁的余端礼病逝于潭州,被乎汗煮追授“少保”“郇国公”,谥“忠肃”。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pnfrqon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