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坤一其他

外交主张东南互保评价名言著作记载外交主张刘坤一并不是一个职业外交家,只是在总督地方过程中,通过与西洋各国的接触以及对时局的综合分析,提出了自己的外交主张:(一)…

外交主张

刘坤一并不是一个职业外交家,只是在总督地方过程中,通过与西洋各国的接触以及对时局的综合分析,提出了自己的外交主张:

(一)坚待开放,反对闭关,力求主动,讲究实效。刘坤一,在近代中国所面临的时代蜕变中,难能可贵地认识到了闭关锁国已经不可能了,故而极力主张中西通好。刘坤一所主张的这种通好,并不是无条件的,而是以中外和约为基础的。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他也主张中外友好往来,希望待之以诚,以此归化洋人。从这样一种观念出发,他对晚清洋务外交中的拖延作法是极为不满的。认为“中外交涉之件,应办便办,不可推辞;可行即行,不宜迟误”,“有格碍者,无妨直告以所难,词尚和平,意须斩截。洋人性虽狡执,往往肯听吾言;纵使未必遽从,亦当持之坚忍,彼无非以兵事恐我,以总署压我,不为所动,彼亦其奈我何?待之以诚,哲之以理,有时机权之用则在操纵合宜;最忌躲闪游移,含糊了事,一以诿之朝延。”

(二)恪守和约,以和约为凭,注重维护国家主权。“恪守和约,以和约为凭”是刘坤一办理中外交涉事件的根本原则,他自己曾总结说:“承乏豫章、羊城,办理洋务,无非恪守旧章,绝无表现之处”。刘坤一办理中外交涉事宜,在“恪守和约,以和约为凭”基础上,特别注重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大义。

(三)借夷制夷,合众夷之力以制夷。刘坤一借夷制夷、合众夷以制夷的外交思想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合纵联横外交观念,也源于他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充分认识。在他看来,晚清中国国贫民穷,无力与西方各国对抗;但另一方面,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既有合作也存在着较大的利益冲突和矛盾,因而最现实的外交策略就是,运用高明的外交手段,操纵合宜,借夷制夷,才能使中国的利益和主权得以最大限度的保全。所以他主张“不但邻国宜结,即使敌国可结亦结。能结邻国,即多一助我之邻;能结敌国,即少一图我之敌”。

东南互保

东南互保指中国清朝末年八国联军之役期间,中国南方各省违背中央政府的命令,拒不同外国开战的事件。

在清室尚未向各国宣战之前,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铁路大臣盛宣怀等即商议如何保存东南各省的稳定,避免列强有借口入侵;同时密议盘算倘若北京失守而两宫不测,当由李鸿章出任总统支撑局面。清室向十一国宣战后,刘坤一、张之洞、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山东巡抚袁世凯,即和各参战国达成协议,称东南互保。他们称皇室诏令是义和团胁持下的“矫诏、乱命”,在东南各省违抗支持义和团的命令。

东南互保运动,保护了河北、山东以外的地区避免于义和团与八国联军战乱的波及;同时亦使地方的政治与军事权力进一步扩张,中央的权威大为下降。之后1911年辛亥革命各省在武昌起义后相继宣告独立,与地方势力崛起、中央权力式微关系密切。

评价

刘坤一身为清廷的南洋大臣、两江总督兼管两淮盐政,再加上刘晚年的勋望,甲午之后实为疆臣领袖、诸侯之长,他的言行举止、价值取向与清廷的决策不无影响。虽然他与康、梁等维新派有一定距离,但对变法维新却深表赞同,他痛心疾首咸同以来的洋务失败,认为当务之急是亡羊补牢,兴学练兵以图振作。戊戌政变后,群臣缄默,唯刘挺身力言或瞒天过海,想方设法保护了维新以来的许多成就。民族资本主义在甲午战后到20世纪初年得到了初步发展,南洋省份尤其是苏沪地区的经济发展成为了全国之首,又进而推动了全国的近代化进程,这都与刘坤一的极力倡导不无关系。此时西学以更广泛的规模得以传播,大批新型的知识分子涌现出来,近代化的变革呼声亦越来越高,随着新政的实行,人们的改革目光也变得更为宽阔。在刘坤一逝后,新政进入了官制改革阶段,先进的人们已开始为立宪、共和的目标呼吁甚至浴血奋争,这是刘坤一在倡导新政之时所未曾料到的。

名言

为政之道,要在正本清源。欲挽末流,徒废心力。国朝良法美意,均有成规,因其旧而新之,循其名而实之,正不必求之高远,侈言更张。大乱既平,人心将静,有志上理者,其在斯时乎!

著作

书名:《刘坤一遗集》

类别:综合类、其他类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1959-06

页数:519页

记载

刘坤一,字岘庄,湖南新宁人。廪生。咸丰五年,领团练从官军克茶陵、郴州、桂阳、宜章,叙功以教谕即选。六年,骆秉章遣刘长佑率师援江西,坤一为长佑族叔而年少,师事之,从军中自领一营。长佑既克萍乡,令进战芦溪、宣风镇,连破贼,逼袁州,招降贼目李能通。於是降者相继,守城贼何益发夜启西门,坤一先入,复袁州。累擢直隶州知州,赐花翎。

七年,克临江,擢知府。八年,长佑以病归,坤一代将其军。偕萧启江渡赣江规抚州,克崇仁。启江在上顿渡为贼所困,往援,大破贼,遂复抚州,连克建昌,擢道员。九年,石达开犯湖南,坤一回援,解永州、新宁之围,加盐运使衔。贼窜广西,从刘长佑追蹑,复柳州。长佑擢抚广西,令坤一驻柳州清馀匪,悉平之,加布政使衔。进攻浔州,十一年七月,拔其城,以按察使记名。石达开回趋川、楚,坤一扼之融县,掩击败之,贼溃走入黔,授广东按察使。

同治元年,迁广西布政使。刘长佑赴两广总督任,命坤一接统其军,赴浔州进剿。贵县匪首黄鼎凤,在诸匪中最狡悍,屡议剿抚,不能下。二年,坤一破之於登龙桥,遂驻守之。鼎凤老巢曰平天寨,倚山险树重栅,守以巨炮,覃墟相距十馀里,为犄角。坤一阳议抚,撤军回贵县,潜师夜袭覃墟,遂围平天寨,复横州,鼎凤势蹙。三年四月,擒鼎凤及其党诛之。浔州平,赐号硕勇巴图鲁。四年,剿平思恩、南宁土匪,复永淳,擢江西巡抚。令席宝田、黄少春会剿粤匪馀党於闽边,五年,聚歼於广东嘉应州,加头品顶戴。军事既定,坤一治尚安静,因整顿丁漕,不便於绅户。十一年,左都御史胡家玉疏劾之,坤一奏家玉积欠漕粮,又屡贻书干预地方事。诏两斥之,家玉获谴,坤一亦坐先不上闻,部议降三级调用,加恩改革职留任,降三品顶戴。寻复之,命署两江总督。

光绪元年,擢两广总督。广东号为富穰,库储实空,出入不能相抵。议者请加盐釐及洋药税,坤一以加盐釐则官引愈滞,但严缉私贩,以畅销路;又援成案,筹款收买馀盐,发商交运,官民交便。药釐抽收,各地轻重不同,改归一律,无加税之名,岁增钜万。吏治重在久任,令实缺各归本任,不轻更调。禁赌以绝盗源,水陆缉捕各营,分定地段以专责成,盗发辄获。

二年,调授两江总督。六年,俄罗斯以交还伊犁,藉端要挟。诏筹防务,坤一上疏,略谓:“东三省无久经战阵之宿将劲旅,急宜绸缪。西北既戒严,东南不可复生波折。日本、琉球之事宜早结束,勿使与俄人合以谋我。英、德诸国与俄猜忌日深,应如何结为声援,以伺俄人之后。凡此皆赖庙谟广运,神而明之。”九年,法越构衅,边事戒严。坤一疏:“请由广东、广西遴派明干大员统劲旅出关,驻扎谅山等处,以助剿土匪为名,密与越南共筹防御。并令越南招太原、宣光黑旗贼众,免为法人诱用。云南据险设奇,以资犄角。法人知我有备,其谋自沮。云南方拟加重越南货税,决不可行。重税能施之越人,不能施之法人。越人倘因此转嗾法人入滇通商,得以依讬假冒,如沿海奸商故智,不可不虑。越南如果与法别立新约,中国纵不能禁,亦应使其慎重;或即指示机宜,免致再误。越南积弱,若不早为扶持,覆亡立待。滇、粤籓篱尽失,逼处堪虞。与其补救於后,曷若慎防於先。此不可不明目张胆以提挈者也。”疏入,多被采纳。

十二年,丁继母忧。十六年,仍授两江总督。十七年,命帮办海军事务。二十年,皇太后万寿,赐双眼花翎。日本犯辽东,九连城、凤凰城、金州、旅顺悉陷,北洋海陆军皆失利。召坤一至京,命为钦差大臣,督关内外防剿诸军。坤一谓兵未集,械未备,不能轻试,诏促之出关。时已遣使议和,坤一以两宫意见未洽为忧,濒行,语师傅翁同龢曰:“公调和之责,比余军事为重也。”二十一年春,前敌宋庆、吴大澄等复屡败,新募诸军实不能任战,日本议和要挟弥甚,下坤一与直隶总督王文韶决和战之策。坤一以身任军事,仍主战而不坚执。未几和议成,回任。坤一素多病,卧治江南,事持大体。言者论其左右用事,诏诫其不可偏信,振刷精神,以任艰钜。坤一屡疏陈情乞退,不许。

二十五年,立溥俊为穆宗嗣子,朝野汹汹,谓将有废立事,坤一致书大学士荣禄曰:“君臣之分久定,中外之口宜防。坤一所以报国在此,所以报公亦在此。”二十六年,值德宗万寿,加太子太保。拳匪乱起,坤一偕李鸿章、张之洞创议,会东南疆吏与各国领事订约,互为保护,人心始定。车驾西幸,议者或请迁都西安,坤一复偕各督抚力陈其不可,吁请回銮。二十七年,偕张之洞会议请变法,以兴学为首务,中法之应整顿变通者十二事,西法之应兼采并用者十一事,联衔分三疏上之。诏下政务处议行,是为实行变法之始。洎回銮,施恩疆吏,加太子太保。

二十八年,卒,优诏赐恤。嘉其秉性公忠,才猷宏远,保障东南,厥功尤著,追封一等男爵,赠太傅,赐金治丧,命江宁将军致祭,特谥忠诚。祀贤良祠,原籍、立功省建专祠。赐其子能纪四品京堂,诸孙并予官。张之洞疏陈坤一居官廉静宽厚,不求赫赫之名,而身际艰危,维持大局,毅然担当,从不推诿,其忠定明决,能断大事,有古名臣风。世以所言为允。

首倡对日应持久作战

甲午战争期间,日军侵占朝鲜后又进犯中国东北。由于前期中国参战部队多为淮军班底而屡遭失败,清政府决定派遣湘军出关对日作战,并任命两江总督,原湘军宿将刘坤一担任钦差大臣,指挥六万湘军出关。1895年1月17日,清军四次企图收复海城,皆失利,2月28日,日军发起反攻,从海城多路追击,3月4日,日军在牛庄重创湘军主力,7日占领营口,9日攻陷田庄台,曾经不可一世的湘军就此在辽河东岸全线溃败。此前,北洋舰队已在威海卫之战全军覆没。海陆两线的全面失败,使清政府趋向和谈。但湘军统帅刘坤一已经清醒认识到日本将成为中国未来巨大的威胁的局面。此时,他提出了对日应采取战略上持久的方针。在给光绪帝的奏折上,他指出:

“赔款割地后果严重,宋朝殷鉴凿凿,天下共知:“坤于新定条约虽未尽悉,要之让地赔款多节,固难允行,后患更不堪设想,宜战不宜和,利害重轻,此固天下所共知,亦在圣明洞鉴。”。

开战有重点:“唯一经决裂,倭心分拥猛攻,自以保京畿、固辽沈为第一要义。”“万一京畿吃紧,坤心抽调劲旅,迅速入卫,以保无虞。”

战争形势有利:“但倭奴远道来寇,主客之形,彼劳我逸。近得探报,倭新卒从以老弱充数,饷亦不继。在我只须坚忍苦战,否则高垒深沟,严为守御。倭奴悬师远斗,何能久留。力心势穷,彼将自为转环之计。”

“有钱赔款,不如用兵两年。况用兵两年,需饷不过数千万,较赔款尚不及半,而彼之所费愈多。持持久作战之要,抱一决死战之念,鼓动军心,是最优选择:“‘持久’二字,实为制倭要著。诸将一闻和约,议愤填胸,必欲一决死战。坤职在兵戎,宗社所关,惟有殚竭血诚,力任战事,此外非所敢知!”

应当说,刘坤一提出的持久战方针是切实可行的,中国地大物博,是无法消灭的,日军兵力不足,而劳师远征,战线拉长,是兵家之大忌,只要中国采取战略上持久的方针,坚定抗日决心,发动民众抗战,不断在战斗中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那么日军最后只能失败。况且当时日本当局也清醒地认识到以现有的武力是无法达到消灭中国的目的的。然而由于以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䜣为首的主和派势力强大,最终仍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不过,刘坤一的持久战思想在近代历史上仍有巨大的影响力,在之后的抗日战争中也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论持久战》和“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等抗战时期的指导性纲领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刘坤一的持久战思想影响。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5ps2j3q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