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松之其他著作

二画三画四画五画七画八画九画十画十一画十二画十三画十四画十五画十六画十七画十八画十九画二十画二十一画二十四画附录裴松之的著作,除了著名的《三国志注》外,还有《晋…

裴松之的著作,除了著名的《三国志注》外,还有《晋纪》。另据《隋书·经籍志》记载,还有《裴氏家传》四卷、《集注丧服经传》一卷、《裴松之集》十三卷。此外,《文苑英华》卷七五四,又讲他还写过《宋元嘉起居注》六十卷。

《三国志》裴注引用书目

二画

《九州春秋》(司马彪撰)

《九州记》(荀绰撰。注:此书总名《九州记》,则分为《冀州记》、《兖州记》等各篇)

三画

《三辅决录》(赵岐撰)

《三朝录》

《三国评》(徐众撰)

《山阳公载记》(乐资撰)

山涛启事》

四画

太康三年地记》

《文士传》(注:《曹休传》注中说是张隐所撰,《荀彧传》注中说是张衡所撰,《王粲传》注中说是张骘所撰,待考)

《文章志》(挚虞撰)

《文章叙录》(荀勖撰)

《孔氏谱》

孔融集》

《王氏谱》

王朗家传》

《王朗集》

《王弼传》(何劭撰)

五画

《世语》=《魏晋世语》(郭颁撰)

《四体书势》(卫恒撰)

六画

《江表传》(虞溥撰)

《交广记》(王隐撰)

《交广二州春秋》(王范撰)

《先贤行状》

《汝南先贤传》

《任嘏别传》

《列书》

《列异传》

《决疑要注》(挚虞撰)

《百官志》

《百官名》

七画

《吴书》(韦曜撰。注:韦曜本名昭,晋朝史官避司马昭讳改)

《吴历》(胡冲撰)

《吴录》(张勃撰)

《吴纪》(环某撰)

吴质别传》

《序传》(司马彪撰)

《阮氏谱》

《志林》(虞喜撰)

《杜氏新书》

八画

辛宪英传》(夏侯湛撰)

《典略》(鱼豢撰)

邴原别传》

《明堂论》(蔡邕撰)

《抱朴子》(葛洪撰)

《东阿王辩道论》

九画

《后汉书》(谢承撰)

《英雄记》

《兖州记》(注:即《九州记》其中一篇)

《风俗通》(应劭撰)

《胡氏谱》

《姚信集》

十画

《晋纪》(干宝撰)

《晋书》(王隐撰)

《晋书》(干宝撰)

《晋书》(虞预撰)

《晋诸公赞》(傅畅撰)

《晋阳秋》(孙盛撰)

《晋泰始起居注》

《晋惠帝起居注》(陆机撰)

《益部耆旧传》(陈寿撰)

《益部耆旧杂记》(陈寿撰。注:此书应为《耆旧传》之附录)

《高贵乡公集》

《高士传》(皇甫谧撰)

《烈女传》(皇甫谧撰)

《荀氏家传》

《荀彧别传》

《袁氏世纪》

《孙氏谱》

《孙资别传》

《孙惠别传》

《马先生序》(傅玄撰)

《书林》(应璩撰)

《神仙传》(葛洪撰)

十一画

《陈留耆旧传》

《陈氏谱》

《曹瞒传》(吴人所撰)

《曹公集》

《曹志别传》

《庾氏谱》

《郭氏谱》

《崔氏谱》

《陆氏世颂》

《陆氏祠堂像赞》

陆逊铭》(陆机撰)

《启蒙注》(顾恺之撰)

《通语》(殷基撰)

《异同杂语》(孙盛撰)

《异同评》(孙盛撰)

《异物志》

《异林》(陆某撰)

十二画

《华阳国志》(常璩撰)

华佗别传》

《博物志》(张华撰)

《博物记》

《嵇氏谱》

嵇康传》

《嵇康集》

程晓别传》

费祎别传》

《傅子》(傅玄撰)

傅咸集》 《张超集》

《逸士传》(皇甫谧撰)

《搜神记》(干宝撰)

十三画

《蜀记》(王隐撰)

《蜀本纪》

《蜀世谱》(孙盛撰)

《楚国先贤传》

《零陵先贤传》

《会稽典录》

《会稽邵氏家传》

虞翻别传》

《杨都赋注》(庾阐撰)

《万机论》(蒋济撰)

十四画

《汉纪》(张璠撰)

《汉纪》(袁宏撰)

《汉书》(华峤撰)

《汉魏春秋》(孔衍撰)

《汉晋春秋》(习凿齿撰)

《汉末名士传》

管辂别传》

赵云别传》

《裴氏家纪》(傅畅撰)

十五画

郑玄别传》

潘尼别传》

潘岳别传》

《潘岳集》

《刘氏谱》

刘廙别传》

十六画

《冀州记》(注:即《九州记》其中一篇)

《战略》(司马彪撰)

《卢谌别传》

《诸葛氏谱》

诸葛亮集》(陈寿次定)

《诸葛恪别传》

《机云别传》

《默记》(张俨撰)

《褒赏令》

十七画

《襄阳记》(习凿齿撰)

《锺会母传》

十八画

《魏书》(王沈撰)

《魏略》(鱼豢撰)

《魏纪》(殷澹撰)

《魏氏春秋》(孙盛撰)

《魏末传》

《魏武故事》

《魏名臣奏》

《魏世籍》(孙盛撰)

《魏世谱》

《魏都赋》

《杂记》(孙盛撰)

《礼论》

十九画

《庐江何氏家传》

二十画

《献帝传》

《献帝记》

《献帝春秋》(袁暐撰)

《献帝起居注》

《谱叙》(华峤撰)

二十一画

《续汉书》(司马彪撰)

《顾谭传》

二十四画

《灵帝纪》(刘艾撰)

上所引书一百五十六种,不包括引用古书以为注释者。

附录

1. 撰人着一书以上者

荀绰:《九州记》(《兖州记》、《冀州记》等)

鱼豢:《典略》、《魏略》

习凿齿:《汉晋春秋》、《襄阳记》

傅畅:《晋诸公赞》、《裴氏家纪》

傅玄:《马先生序》、《傅子》

华峤:《汉书》、《谱叙》

挚虞:《文章志》、《决疑要注》

葛宏:《抱朴子》、《神仙传》

何劭:《王弼传》、《荀粲传》

陆机:《晋惠帝起居注》、《陆逊铭》

王隐:《交广记》、《晋书》、《蜀记》

皇甫谧:《高士传》、《烈女传》、《逸士传》

干宝:《晋纪》、《晋书》、《搜神记》

陈寿:《益部耆旧传》、《益部耆旧杂记》、《诸葛亮集》

司马彪:《九州春秋》、《序传》、《战略》、《续汉书》

孙盛:《晋阳秋》、《异同杂语》、《异同评》、《蜀世谱》、

《魏氏春秋》、《魏世籍》、《杂记》

2. 同名著述

张璠《汉纪》、袁宏《汉纪》

干宝《晋书》、王隐《晋书》、虞预《晋书》

作《后汉书》的范晔和裴松之同时,以年龄论,裴比范长二十岁,范死在宋文帝元嘉二二年(公元445年),裴死更比范后六年。两人虽然生在同一时期,同样搜集史料,但他们运用史料的方法不同,范晔组织所得的史料编或后汉书,裴松之则用来注陈寿的三国志。试取陈寿、范晔两书中篇目相同的十六篇列传比较,范书比陈书篇幅增多约一倍,那些多出来的材料,大多是和裴注相同的。

裴注出现后,引来了许多评议,其中有褒有贬。刘知几说:少期集注《国志》,以广承祚所遗,而喜聚异同,不加刊定,恣其击难,坐长繁芜。观其书成表献,自比蜜蜂兼采,但甘苦不分,难以味同萍实者矣。

“与刘知几不同,赞誉裴松之者多从保存史料方面对裴注给予肯定。侯康说:“陈承祚《三国志》世称良史,裴注尤博赡可观。”《四库提要》作者对裴注有褒有贬,既认为裴注“嗜奇爱博,颇伤芜杂”,又从积极的方面说:“然网罗繁富,凡六朝旧籍今所不传者,尚一一见其崖略;又多首尾完具,不似郦道元《水经注》、李善《文选注》皆剪裁割裂之文,故考证之家取材不竭,转相引据者,反多于陈寿本书焉。”关于以往史家对裴注的评价,杨翼骧先生在前引《裴松之》一文中有详细介绍,读者可以参看。

以上对于裴注的评价反映了传统史学批评的特点。评论者大多不能摆脱是与非、优与劣的思维框架。从史学史的角度来看待裴注,更应关注的是,历来对史书的注释都是从名物训诂的角度着眼的,为什么裴松之却要发明出一种新的注释方式?刘知几说裴松之“才短力微,不能自达”, 章学诚也说:“裴松之依光于陈寿,非缘附骥,其力不足自存也。”刘知几、章学诚虽然都是传统史学批评的大家,但这些分析却有失水准,带有很强的好恶色彩。所谓“不能自达”、“不足自存”,都是要从注释家才智缺乏一端求得解释。

不带偏见阐释裴注出现原因的当首推陈寅恪先生。陈氏认为,裴注是受到佛教典籍“合本子注”的影响所致。他在《支愍度学说考》一文中说:“中土佛典译出既多,往往同本而异译,于是有编纂‘合本’以资对比者焉。”《比丘大戒二百六十事》(原注:“三部合异二卷。”)云:说戒者乃曰:僧和集会,未受大戒者出!僧何等作为?众僧和聚会,悉受无戒!于僧有何事?答:说戒。僧答言:布萨。不来者嘱授清净说!诸人者,当说当来之净!答言:说净。陈氏解释说:“据此,可知本子即母子。上列《比丘大戒二百六十事》中,其大字正文,母也。其夹注小字,子也。盖取别本之义同文异者,列入小注中。与大字正文互相配拟。即所谓‘以子从母’,‘事类相对’者也。” 在《读〈洛阳伽蓝记〉书后》一文中,他又进一步发挥说:“裴松之《三国志注》人所习读,但皆不知其为合本子注之体。”周一良先生对陈说持怀疑态度。他在《魏晋南北朝史学著作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说:“裴松之、刘孝标、郦道元的注,多为补遗订误,而非字句出入,往往连篇累牍,达千百言。这与同本异译简单明了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恐怕未必与佛家合本子注传统有何渊源吧?

陈寅恪先生的解释是从史书编撰的的技术性角度入手的,既怎样编撰更便于读者阅读。对此,周一良先生的质疑是有力的。“补遗订误”才是裴注的本质所在,这与合本子注似乎没有什么关系。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0fm03fe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