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开基相关事件
黄开基赈济灾民
道光十六年(1836年),黄开基代理福建平和县知县,刚平定内乱不久,又迎来了洪涝的考验。当年,台海地区突发洪灾,来势凶猛,为数十年所罕见。眼看平和县百姓将遭灭顶之灾,黄开基心急如焚,身先士卒,带领当地群众筑堤防洪。当初平和县的闹事者,已被黄开基派去驻守边防,因多次击退海盗,暂无外侵之忧。于是,主动带领防卫人员一起返回县城,恳请官府批准他们参加抗洪抢险,自救家园。黄开基颇为感动,欣然应允。“人心齐,泰山移”。在黄开基的带领下,平和县内很快就新筑了一条防洪堤,成功抵抗住了洪水吞噬。据载,“当年,周边县城皆遭洪灾,民众流离失所,唯平和县及时修堤,安然无恙”。平和县的百姓为感谢黄开基的大恩大德,把这道防洪堤取名为“黄公堤”,以示纪念。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正月二十六日午刻,台湾鹿港陡然发生6,5级地震,共塌民居4200余户,压死百姓380余人。台湾鹿港地震后,黄开基火速筹集藩库银两五千两,赈济灾民。并委令试用县丞黄体元解在台湾,并委署鹿港同知会同该县赴受灾各处,确勘倒塌民房,按“有力、无力、瓦房、草房”等不同标准,照例核实散给。眼见赈济资金不足,黄开基慷慨解囊,毅然捐赠薪俸,资助灾民。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台湾淡水义遭遇大水灾,百姓流离失所。黄开基再次捐赠薪俸,与灾民同舟共济,维护了辖区安定。
黄开基倡导忠孝
如今,台湾淡水的大甲镇里,供奉着三尊神像,号称“大甲三神”。妈祖、郑成功的故事,读者早就耳熟能详,而“贞节妈”的原型“林春娘”,不过是十九世纪大甲镇里的一名普通村妇,她为何与妈祖、郑成功同列神位?这,还要从黄开基初到淡水说起。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黄开基因“剿办逆匪”有功,朝廷赐给黄开基花翎,补台防同知,调署淡水。在淡水期间,黄开基耳闻目睹了林春娘的许多事迹,被春娘“贞孝守节”的行动深深感动了。
林春娘,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出生,台中县大安乡中庄村人。因其父林光辉家贫,春娘从小就给淡水大甲镇余家当童养媳。未婚夫余长荣,长春娘五岁,是余家的独生子,与寡母相依为命。余长荣十七岁往彰化县鹿港镇经商,在海边洗澡时不幸被海浪卷走溺毙。此时的春娘,尚是一个十二岁的小姑娘,夫妇并未正式成婚。见余家丧子断嗣,年老多病的婆婆孤苦伶仃、无人照顾,春娘虽年幼而深明妇道,决定终生不嫁,代夫行孝道。自此,婆媳相依为命。
道光十三年(1833年),当地乡绅刘献庭转呈淡水同知为春娘报请旌表、建立牌坊,获得朝廷批准。当时,建牌坊有其定制,以题名、题字为主体,纵、横柱组成,柱上雕刻题名、题字。有屋顶的牌坊,称牌楼。朝廷旌表的牌坊,一般由官方给银三十两,听其自行建坊。贫穷人家每因财力不足,无法建坊。林春娘的牌坊,就因为无法筹措经费,已经被推迟了六年。
身为淡水同知的黄开基,感慨林春娘“忠孝守节”不易,马上拨出官银三十两。并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和新竹县官员林占梅一起,率先捐银响应,建成贞孝牌坊。牌坊为四柱“牌楼骑道”式,碑柱刻满多副对联和题字,上书“圣旨”两字。
林春娘一生含辛茹苦,贞孝守节,世代流芳。同治二年(1863年),春娘死后,百姓将她塑成神像,供奉于淡水大甲镇镇澜宫正殿内。每遇天旱,民众就把贞节妈神像请出外面焚香祈祷,多有灵验。地方人士以春娘虽死而尚能赐福乡里,尊称她为“贞节妈”。
黄开基繁荣经贸
黄开基在台湾任上,积极组织农民开展生产,致力于发展经济,繁荣和扩大两岸经贸交流。在黄开基的老家——永川市(县)五间镇(乡),至今还流传着“台湾胡参”和“永川罗汉蔗”的故事。
据说,黄开基到台湾任职不久,乡绅们为表达欢迎之情,专门设宴接风。其间,敬上了一盘胡豆,一共八颗。黄开基是内地人,久未品尝家乡菜,一气吃完八颗。旁人看得目瞪口呆。宴后方知,胡豆在台湾甚为稀罕,价比人参,接待贵客专用,一桌仅八颗,每人一颗,号称“胡参(胡珍)”。黄开基听后,开怀大笑,言家乡胡豆甚多,不足为奇。后命家人赶赴家乡永川,千里迢迢运来一船胡豆种,无偿赠送台湾农民,并授以种植之法,使得“永川胡豆”在台湾生根发芽,安家落户,普通人家也能吃上“胡参”了。
台湾农民为了感谢黄开基对农业生产的关怀,委托罗汉山为代表,把当地盛产的良种甘蔗回敬给黄开基。后来,黄开基返乡时,把台湾甘蔗种飘洋过海带回老家永川种植。这些良种甘蔗红皮粗壮、脆嫩化渣、甜头绵长,深受永川农民欢迎,很快便得到推广,并被取名为“罗汉甘蔗”,传世至今。
黄开基弘扬文化
黄开基出身农村,系“湖广填四川”之移民第二代。幼时就读永川石笋山下的百花园私塾,启蒙受教于饱学隐士“代无裔”。黄开基自幼勤奋好学,尊师重教,文采出众,敬尊孔孟之道。道光二年(1822年),就考中举人。做官以来,黄开基每到一地,均大力弘扬文化,积极兴办学校,资助贫困学生,深受群众爱戴。
道光二十年(1840年)戊戌,黄开基调署彰化。在拜谒新建成的孔子圣庙时,正好赶上当地文坛盛事一一彰化县刚完成修志和修庙。原来,几年前,彰化县因“修志”需派经费,众学士提出“学庙、府志并修”的建议,得到官府许可。于是,设局静室,取吉日兴工。在原来庙制的基础上,新孔庙都宫以内,增高二尺二寸;祠旁增建“名宦、乡贤”二祠,留以供奉有德之士。彰化孔庙自开建到落成,历时三十一个月。府志从采访到脱稿,经一年方成书。据统计,各方共捐银二万四千多两。
适逢香灯祀业正旺,彰化学子恳请黄开基为此事题写碑文。
“以侈为闾里之荣哉!予于诸生有厚望焉!”
现在,黄开基亲笔题写的《重修彰化县学碑记》,仍立于台湾省彰化县孔子庙内,嵌在棂星门的外墙处。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5ffri97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