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鹏翮轶事典故
张鹏翮捍卫主权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5月,张鹏翮奉命为副使,随索额图所率使团到俄商定中俄边界。一行人进入荒漠时,常遇风暴,滴水皆无,有人渴死途中,张鹏翮两腿被马鞍磨得血肉模糊,仍艰难前行。他在家书中写道:“愿效张骞,以身许国,予之志也。”经过克鲁伦河时,恰遇两个少数民族部落发生战事,张鹏翮主张派使者前去说明路过原因,以免误会,但未被采纳。结果遭袭击被俘去先锋。使团众人惊惶欲退,张鹏翮厉声阻止说:“事出危险,正臣子捐躯效命之时,公等皆怯,某独当之!”后按张鹏翮意见派人前往解释原委,方消除误会,额诺德认错谢罪,放了先锋,让出通道。同行者无不叹服张鹏翮的义勇和胆识。这次深入漠北,显示了清王朝捍卫边疆的决心,为次年中俄签定《尼布楚条约》作出了积极贡献。张鹏翮更是“扬名中外,以清节著”。
张鹏翮相不拜将
在《新编云阳县志》记载和民间普遍流传着一个“相不拜将”的传说。康熙年间,张鹏翮回老家四川蓬溪扫墓祭祖,乘船途经云阳张飞庙时,随从提议进庙祭拜名将张飞。以清廉著称的张鹏翮觉得没什么可祈求的,便以“相不拜将”为由拒拜,继续航程30里后夜宿三坝溪。次日晨,船工醒来发现,昨晚泊好的船鬼使神差地倒退30里,停在了下游张飞庙脚下的渡口。张鹏翮认为是夜泊时没系牢船绳而顺流倒退了,启程上行30里后,又夜宿三坝溪,次日早晨,再次停在张飞庙脚下的渡口。张鹏翮还是不信邪,又上行30里停泊,次日天亮时,第三次停在庙脚的渡口,顿时大惊,他连忙登岸向张飞“谢罪”。张鹏翮返船启航时,突然江上清风鼓帆,将船顺风直送30里外的三坝溪。当然此说缺乏依据,张鹏翮在其诗《桓侯庙》中写道“:君侯正气足千秋,江上祠堂剑珮留。武定荆梁推虎将,文成刁斗羡名流。云安故垒烽烟静,天目孤城甲马游。扶汉精灵犹未了,英风凛凛在神州。”对桓侯张飞可谓赞誉有加。不过,他的另一首《桓侯庙》诗,却和民间传说多少有点沾边,诗中写道:“铜罗古渡蜀江东,多谢君侯赐顺风。愧我轻舟无一物,扬帆载石镇空舟。”
张鹏翮题三苏联
张鹏翮曾为眉州三苏祠撰联: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清代楹联家梁章钜《楹联丛话》云:“眉州三苏祠中,楹联林立,殊少佳构。惟大门有张鹏翮一联,最为大雅。”可见,张鹏翮一联,是清代三苏祠楹联中写得最好的一联,实为三苏祠楹联之冠军。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vgc2jqd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