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鹏翮主要影响
张鹏翮政治
治理盐政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张鹏翮出任河东盐运使。上任之初,他立即着手修复盐池和疏浚姚暹渠。“每遇山洪暴发,盐湖积满雨水,池中的盐类物质经过长期的蒸发,结成了盐板,定期生长出食盐。”盐池既需要有一定量的泉源溪流注入以免干涸,又要对注入的水量有所限制以免影响盐花的生成。所以盐池周围有护池墙,傍墙有护池堰。张鹏翮则力主修复塌陷的护池墙和护池堰。而姚暹渠可以在山洪爆发时将分流泄水。因此,疏浚姚渠,天旱可以注水入池,水多可以通泄无碍。经过张鹏翮修复盐池并疏浚姚暹渠,河东盐池的生产大为便利。
在修复盐池和疏浚姚暹渠的同时,张鹏翮针对河东池盐的销售情况,采取了“核实盐引通盐”、“力请豁免加课”等措施。“在清代,盐都由官督商运,盐商领有官家的盐引,进行专卖”,因为河东有盐池,所以河东盐运司承担着生产和销售盐的任务。而盐商往往成为贪官盘剥的重点对象,如有的盐商领了盐引,官府却以种种名义“加课”。而盐商也有办法,要么不向官府交钱领取盐引,而是私自贩卖。要么通过贿赂取得好处。于是张鹏翮对上奏请豁免加课,他对巡盐御史李时谦和郝惟谦说道:“河东与江浙的盐户交纳同样的税是不合理的,江浙盐的产量要多于河东,交通运输条件要优于河东,因此,应免去河东增加的课税。”后经两位御史先后分别上疏奏请“免新加五分”“并免加增七分”,最终取消了“加课”,减轻了盐商的负担。对下凡是听闻手下受贿便厉声叱责,整肃盐政。经过努力,取得了“盐务大举”的实际效果。
督抚浙江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二月,张鹏翮升任浙江巡抚。当时浙江吏治腐败,官府从上而下层层盘剥,税收拖欠,敲诈勒索,贪污风行,潜运与盐政弊端丛生,加上连年灾荒,导致民生贫瘠。
第一,整顿吏治。清代官员,除去正常的俸禄外,还有许多“合法”的收入。张鹏翮在任巡抚期间,对如此名目繁多的、加重剥削人民的弊病,主张“杜绝各官赠礼,革除一切陋习”。张鹏翮多次提倡清廉、遏制贪污,提出官要以爱民为己任,为官者做事要处以公心。他还希望于此来培养官吏的素质,以使日趋衰败的吏治有所起色。而当时浙省各级官吏“大兴土木,公费私用,勒索富绅,广收门生”。下属则剥削小民以满足上级的要求,上下相蒙,惟利是求。张鹏翮大力整饰吏治,“精密谨严,事无巨细,亲为裁决”,从倡清廉,下谕让各级官员自我反省。张鹏翮还尽量减少刑罚、体恤囚犯,“执法时他大公无私,审案时他态度宽厚,断案时兼顾情理,始终都保持公平如一”。
第二,治理漕运,核准盐课。浙江漕运的问题在几个沿海省份里最为严重:上至院道府厅下至监兑官、押运官及衙役、内丁无不克扣各项经费,导致运费不支,甚至还出现押运途中盗卖漕粮的情况。米官大多阳奉阴违,大肆勒索平民,使得他们生活日益艰难。州县官在征收漕粮时未能亲自临仓,存在委派给县承、主簿的不良现象,致使舞弊频繁发生。这些陋弊造成官吏贪污腐败成风,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下,致使农民负担加重。张鹏翮看到如此乱象,决心秉公执法。他认真调查研究,听取广大军民的建议,深入了解漕政所存在的弊端,对症下药,颁布了严格的漕政管理条约,约束各级官吏痛改前非,尽职遵行。自从唐宋经济中心南移以来,东南地区就成为历代统治者财赋之地,每年运往京师的漕粟里,来自浙江的就占据十分之三,因此浙江的漕运事关重大,功令较严,运粮船自从杭州出发后,抵通各程都有定例,逾期就要受罚,然而漕政又关系民生,因此,施惠又要周到,如果不加体恤,就会导致运丁穷困,而使得漕政不能按时竣工,如果不能整治贪官污吏,兴利除弊,就会导致农民穷困,以致钱粮不能及时上缴。张鹏翮正是意识到漕运能否通达与吏治败坏和民众穷困密切相关,从这层利害关系出发,张鹏翮陈奏潜运积弊二十四款,盐政陋规四款,请求一概革除。
第三,赈济灾民,兴修水利。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浙江遭遇旱灾。他疏言“夏季下雨时,虽然补种了稻子,但收获的米颗粒并不饱满,难以供应漕粮。恳请朝廷免征今年的粮食。”随后,绍兴和台州二府所属州县大旱过后,又遭遇台风,突发水灾,导致“存粮尽废,即使经过十年也难以恢复”。面对灾情,他一方面奏请朝廷拨款赈济,另一方面,“自己带头集资,动员属下募捐,倡导士绅富民资助,不一会儿就筹集到了几万石米。于是他下令再重新开垦沟壑播种。”他认为,“民田遭遇旱灾和洪涝,都与水有关,只要旱灾时能够疏导水道,洪涝时能够蓄泄积水,今后对于旱涝就没有担忧的顾虑了”。他亲自勘察海塘,因其年久破旧,便特地修筑堤岸用来抵御江潮,并疏通西湖水道,引导支流沟通农田,从而方便灌溉。他又大兴农田水利,责令各地的水利官将境内的山川、湖港、堤岸、堰闸等实际情况一一查明,只要有隐患的,逐一整治。
张鹏翮水利
张鹏翮上任河道总督之前就上书圣祖提出治理黄河建议多达19项之多,归纳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挑浚深通各关键地段的河道和引河,以防淤塞;加高加厚各险要处的石堤和月堤,改土堤为石堤,以求坚固及时补砌岸堤够漏,以防塌陷;减并滚水坝,开挑引河,以杀水势;寻求适当时机宣泄湖水,以防水涨;调拨银两,整顿河官。同时,他还针对之前几位河督未能清除的治河工程积弊,又陈奏九款:坚筑加帮堤工,应将原堤夯实,再加上新土。筑堤时须先将平地夯深,务必使其坚固;运河、中河因顶冲处水势湍急,恐伤土堤,应用木柴排桩镶压;依法修砌湖河堤岸,方能永久;估计详审呈报险工,如有捏造,即以谎报为由参奏;将挑河挖出之土夯作成堤,以资捍御;从弯道处引河水,减小水势;工成之日,发给民工印票,免除徭役。这些条款制定了河工规式、检验标准、河员奖惩办法、节省钱粮工科及杜绝冒销等措施,并创立了给民夫印票作为酬劳的印票制度。康熙帝对此称赞不已,称这些措施“详悉切要,极其周备”,还褒奖他“每事奏请详明,实能宣力”,“从此久任河务,必能有益”。张鹏翮在全面勘察河工情形及条陈河工积弊之后,他的治河计划与施工方案,经允准后,便次第举行:
(一)疏通黄河下游,大辟海口,使水有去路。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张鹏翮上任伊始就堵塞了决口多年的时家码头,当时云梯关拦黄坝虽然阻挡上游黄河水在汛期向下游的肆虐。但是下游在汛期过后,由于得不到上游给水,导致河道水流干涸出现淤塞。于是张鹏翮上书“黄河水面宽八十三丈,那么拦黄坝也应照丈尺拆挑,这样才能满足宣泄洪水的需要。现在还急需堵住马家港,使水势不至于往一旁漫延,等到黄河大涨的时候,就开放新挖的河道,方可流通顺畅。这样就能清刷淤积的泥沙,到时候黄河入海,自然就能畅达。”张鹏翮在云梯关上下,拆除拦黄坝,使中下游黄河顺利入海,对中下游的农业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张鹏翮将云梯关黄河下游地区的拦黄坝拆除后移至他处,从而使上游黄河水流一泻千里奔腾入海。圣祖非常高兴,将云梯关外的黄河河口,赐名“大通口”。
(二)治理清口,保证漕运畅通。张鹏翮指出:入海口至清河口相隔太远,当务之急就是疏浚清河与淮河相会的地方。“清口是运河接入黄河的要处。而前代都没有黄河,只有泅水(黄河的前身)从西北来经过角城与淮河一起会入大海,都是清澈的水。而泅水比淮河更清澈,没有泥沙堆积污浊河水,所以唐宋以前从未听闻过清口的隐患,而问题是从有黄河开始的。之所以成为隐患,是从黄河夺淮入海而淮河难以抵挡黄河开始的。”清口是黄河与淮河的交汇口,漕运船只北上和南下,由于清口泥土大量淤积,已经达到和地面平行。使经过黄河进入运河的船只无法通行。张鹏翮根据地形地貌,从黄河北岸裴家场引黄河水,使黄河水淹没清口河身,使淤泥沉淀,由于引水地区的泥沙量不大,不会造成泥土的再次淤积,河水的加深必然会使河道通畅、漕船畅行。张鹏翮深谋远虑,在把清口淤泥导致漕船不通的问题解决后,通过开凿引河的办法,将清口堵塞漕运运输的问题彻底解决。
(三)修治运河。对运河的治理,首先需要把高家堰治理好。高家堰是洪泽湖的东堤,清口是洪泽湖的出口,也就是淮河会黄的出口。它们是潜运畅通的关键,因此它们是当时治理的重点。“治理黄、淮二河的关键在于高堰,如果高堰牢固的话,那么淮河到清口的水势就自然会强于原本黄河夺淮入海的水势,黄淮二河都流向正常,那么运河也会通畅,而百姓也没有掉入河中而被淹死的顾虑了。”高家堰的堤工工程包括堵复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以来的决口,修筑大堤石工。先筑小黄庄至周家桥段,然后延长至古沟,接着再由古沟延长至六坝(靳辅出任河督时筑造的六座石滚水坝),并在大堤的临湖面一律用柴草镶补,以上工程依次按顺序兴建,以防大湖波浪冲刷破坏。第二年,又加筑武家墩至运口一带堤工,与高家堰其余堤工一律相平。创筑拦湖坝一道,自新大墩至裴家场,束水御浪,敌黄济运。通过堵闭高家堰,使黄河水无法流入淮河,全部都流入清口,也是为保持洪泽湖的必要水量和水位,使其达到蓄清刷黄的目的,从而避免了高堰六坝东溃,通过白马湖、高邮湖等诸湖流入运河。另外再开三座滚水坝以泄溢槽之水,并在坝下就原有草家河、唐曹河开为引河,引河岸筑顺水堤,往堤内溢水,从而保护堤外民间田地和房屋。为三滚坝施工方便和需要,在原有天然滚坝之处,夯实土坚,溢水出唐曹河入白马湖。为潜船从淮阳里运河北上进入中运河疏通了水路。
张鹏翮治理黄淮和之前的官吏不一样,其中很大的区别就是他常亲自深入河道湖口去考察,询问当地百姓,积累丰富的第一手河道资料。同时,他还积极向前人学习治河经验。比如,他采取“逢弯取直”的治河思路就来自李冰治理都江堰“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的经验。诸事亲力亲为,使得张鹏翮成为了河道治理的“行家”,这也是“张鹏翮得治河之秘要”的原因所在。
张鹏翮治河,恢复、巩固和扩大了靳辅治河已经取得的成果,并将治河经验写成《治河书》10卷,稳定了东南半壁江山社会相对安定的局面;保证了河运畅通,南北交流,为 “康乾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张鹏翮是靳辅之后最杰出的治河专家,对清代水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水利事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国水利史》列专章介绍,高度评价“这不仅于国计民生贡献巨大,而且就其科学水平,也居当时世界水利工程最先进行列”。故人们将其比作上古治水英雄大禹。
张鹏翮文学
《遂宁张文端公全集》卷一
张鹏翮工诗善文。清诗研究专家钱仲联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清代对张鹏翮之诗作了中肯评价。张鹏翮现存诗600余首,题材广泛,体裁多样。七言律绝,佳句络绎。张鹏翮的诗歌内容极其多样化,诸如民间疾苦、旅思羁愁、离怀别绪、英雄肝胆、儿女柔情、山川景色、乡土民俗、历史人文、异域风光等在其诗中均有呈现。尤其是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张鹏翮出使俄罗斯,往返百余日,写下不少纪行诗,表现出张鹏翮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毅顽强的意志,词精句美,诗意浓郁,气格高亢;俄罗斯异国风光,历历在目,这在整个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也是前无古人的。胡传淮编选《张鹏翮诗选》
张鹏翮诗歌的风格特征是“清新”、“质朴”。正是这种朴实无华、简约易懂的风格特征才能使读者感受他的内心世界。对于诗歌语言,张鹏翩推重自然、质朴,这就使得诗歌语言风格洗练准确、洁净清纯,有种精纯自然之美。像《秋后百日红花盛开》诗中“红花独自娇秋色,翻笑西风拂柳条。”全用最习见之词语,最常见之景象,却精炼而准确地绘出了红花在秋后的姿态,其中“娇”和“笑”两字形象而生动,使得全诗富有活力,给人以清新、爽约的美感,难以忘怀。还有像《田家》“禾黍儿儿愿不违,衔泥燕子绕梁飞。闺中少妇条桑去,携得盈筐趁早归。”这首诗描写了禾苗的旺盛,燕子的忙碌,少妇的喜悦,刻画了一幅祥和的家居田园生活,质朴中显深厚,于平淡中透出一段活泼泼的清兴,直率款曲之情溢于言外,真可用清切自然来形容。张鹏翮论诗主性情,开清代性灵派先声。张鹏翮比清代性灵诗派主将袁枚早60余年,其诗论主张直接影响到其玄孙性灵派大诗人张问陶。学者吴庚舜说:“张问陶的诗歌理论一般文学史只着眼于袁枚对他的影响,而忽略了他的高祖张鹏翮对他的直接影响”。由此可见,张鹏翮对后世诗歌的影响是不小的。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1f6f5po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