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人物争议

芹系谁子一说康熙之孙《红楼梦》其实是一部大清宫闱秘史。红楼,即紫禁城。红楼梦,即紫禁城梦。康熙帝在1708年再回景仁宫后,每次回紫禁城,口谕都说是“回红楼”,可…

芹系谁子

一说康熙之孙

《红楼梦》其实是一部大清宫闱秘史。

红楼,即紫禁城。红楼梦,即紫禁城梦。康熙帝在1708年再回景仁宫后,每次回紫禁城,口谕都说是“回红楼”,可见紫禁城确有“红楼”之称。

而大观园其实是圆明园。乾隆三十九年,《钦定日下旧闻考》卷八十《圆明园一》有如下记载:“清晖阁北壁悬《圆明园全图》。乾隆二年,命画院郎世宁、唐岱、孙祜、沈源、张万邦、丁观鹏恭绘。御题‘大观’二字。”

所以书中号称“天下望族”的贾府,其实是大清皇家。也只有它才可配称天下望族。

《红楼梦》真正的作者是康熙的子孙爱新觉罗·弘暟。证据如下:

(1)作者是皇子。

《红楼梦》第一回就明确写着“无材补天,幻形入世。八字便是作者一生惭恨”。表明作者原本是补天石的候选者,是距离皇位很近的某个人。

(2)作者死于“壬午除夕”。

符合以上两个要件的,是康熙之孙爱新觉罗·弘暟。他生于康熙四十六年丁亥十二月初八日未时,逝于乾隆二十三年戊寅十二月三十日辰时。死的那年恰恰是大年除夕。

一说曹颙遗腹子

最早提出曹雪芹是曹顒遗腹子的是李玄伯,他说:“(曹顒)妻马氏,怀孕已七月,则其遗腹当生于五六月间。康熙五十四年下去乾隆二十七年,凡四十七年,若其遗腹系男子,证以敦诚诗‘四十年华付杳冥’句,或即雪芹耶?”严微青、王利器、王启熙支持“遗腹子说”。

“遗腹子说”的其它依据:

(1)辈分,宝玉为贾母之孙,曹雪芹亦为曹寅之孙;

(2)生日,宝玉生日四月二十六日,与马氏怀胎将近九个月分娩的史实吻合(按:“十月怀胎”系指九个月零十天,计40周,一般满37周分娩就算足月,满28周至不足37周才是早产);

(3)年龄,甄家出事时甄宝玉十四岁,雍正五年(1727)曹家出事时曹雪芹十二岁,次年被抄家时曹雪芹十三岁;

(4)经历,曹雪芹十三岁前亲历了家族繁华旧梦,与作者自序“历过一番梦幻”吻合;

(5)背景,贾府末世与康末雍初曹家末世吻合,宝玉和凤姐都没赶上康熙南巡盛事,只能听赵嬷嬷等长辈转述。

一说曹頫之子

首倡曹雪芹之父为曹頫的是胡适。他说:“曹寅死后,曹顒袭织造之职。到康熙五十四年,曹顒或是死了,或是因事撤换了,故次子曹頫接下去做。织造是内务府的一个差使,故《氏族通谱》上只称曹寅为通政使,称曹頫为员外郎。但《红楼梦》里的贾政,也是次子,也是先不袭爵,也是员外郎。这三层都与曹頫相合。故我们可以认为贾政即是曹頫;因此,贾宝玉即是曹雪芹,即是曹頫之子,这一层更容易明白了。”后来周汝昌据敦诚《挽曹雪芹》“四十年华付杳冥”一句诗,认定曹雪芹只活了40岁,推出他当生于雍正二年(1724)。

卒年之争

壬午说

即认为曹雪芹死于乾隆二十七年壬午除夕(公历1763年2月12日)。根据脂砚斋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中的眉批“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胡适提出了曹雪芹死于壬午年除夕的说法。俞平伯、王佩璋等人也都赞成这一观点。

癸未说·

即认为曹雪芹死于乾隆二十八年癸未除夕(公历1764年2月1日)。根据敦敏《懋斋诗抄》中作于癸未年的诗篇《小诗代柬寄曹雪芹》,既然敦敏邀请曹雪芹到他家中饮酒赏春,那么曹雪芹就不可能死于壬午年。敦诚有《挽曹雪芹》一诗,成于甲申年初,诗中小注说:“前数月,伊子殇,因感伤成疾。”周汝昌考证,乾隆二十八年(1763)京城爆发天花,曹雪芹幼子染痘,无力就医而夭亡。这一年北京闹天花一事于史有据,敦诚、敦敏一家就被天花夺去五口人的性命。敦诚曾说:“燕中痘疹流疫,小儿殄此者几半城。”同时期的蒋士铨写诗也记道:“三四月交十月间,九门出儿万七千。郊关痘殇莫计数,十家襁褓一二全!”足见这次大疫病的严重。在《挽曹雪芹》第二首诗中敦诚曾说:“三年下第曾怜我,一病无医竟负君。”曹雪芹痛失爱子,哀痛成疾,终于不治。吴恩裕、吴世昌支持“癸未说”。

族属辨析

满族说

曹雪芹的祖上曹锡远,早在后金时期就加入了满洲族籍,隶满洲正白旗。到了曹雪芹这一代,曹家已经在满族中生活了100多年。不论从曹雪芹自身,还是从其著作《红楼梦》中都可以找到与满族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曹雪芹应该是满化了的汉人,也可以说就是满族人。

曹家祖上被俘后,自然与满族存在联姻,具有了满族血统。曹寅的两个女儿,也就是曹雪芹的两个亲姑姑分别嫁给了满洲王爷,其中一位“适镶红旗平郡王讷尔苏”,另一位“适王子侍卫某”。清初直至康熙朝,满汉之间严禁通婚,因此这一联姻无疑表明曹家的满人身份已被清室认可。曹家加入满洲族籍,得到了乾隆皇帝的认可,曹家在乾隆年间被收录到了《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之中。此外,《江南通志》明确记载了曹家为满洲人。

汉族说

康熙皇帝在曹寅和李煦奏请让满人满都暂署盐运使的奏折中批复道:两淮运使,甚有关系,所以九卿会选,已有旨了;况满洲从未作运使之例,不合。雍正七年,内务府为补放内府三旗参领等缺,请皇帝钦点的名单中有:尚志舜佐领下护军校曹宜,当差共三十三年,原任佐领曹尔正之子,汉人。

祖籍之争

沈阳说

2012年5月,沈阳出土曹辅墓志。曹辅原为明代沈阳中卫怀远将军,于成化二十一年(1485)去世。曹辅及其子曹铭均为曹雪芹上世祖曹俊的子孙。两人的名字还出现在成化二十三年(1487)《重修沈阳长安禅寺碑》的捐款名单上,碑文中两人当时的职务都标明为“沈阳中卫指挥”。

《辽东曹氏宗谱叙言》载:“(曹)俊,以功授指挥使,封怀远将军,克复辽东,调金州守御,继又调沈阳中卫,遂世家焉。”曹俊调往沈阳中卫的时间是在明洪武(1368—1398)年间,他的后人,从曹辅、曹铭,一直到曹雪芹的五世祖曹锡远,居沈阳二百多年。所以,从狭义祖籍定义上来看,曹雪芹的祖籍在沈阳。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七十四载:“(曹锡远)世居沈阳地方。”这是乾隆时期的皇家档案,具有绝对的权威性,绝无错误,比其他任何证据都有效。

曹锡远原是明朝驻守辽东沈阳的下级军官,大约于后金天命六年(1621)归附,入满洲正白旗为包衣。大约于清顺治五年(1648),曹锡远之子曹振彦随多尔衮入关。

学者之所以将沈阳误解为辽阳,是因为对辽东的地理知识了解得太浅薄。其实,辽阳不单指辽阳县(州、府、市),包括沈阳在内的整个辽东地区也通称辽阳。有一本清代的讲《诗经》的书,里面有一张木刻图,上面称“辽宁省”为“辽阳省”,可见清代称辽阳是一个大地名。因此,周汝昌晚年放弃了丰润说、辽阳说,改持沈阳说。

辽阳说

冯其庸说:“雪芹祖籍辽阳,家传所载、宗谱所记、文献可考、碑石所证,虽万世而不可移也。”刘世德梳理出“辽阳说”的17条资料。乾隆《浙江通志》卷122:曹振彦,奉天辽阳人。乾隆《大同府志》卷21:曹振彦,辽东人。嘉庆《山西通志》卷82:曹振彦,奉天辽阳人。康熙《上元县志》卷16曹玺传:著籍襄平(即辽阳)。曹寅《楝亭诗钞》每卷的卷首均署“千山曹寅子清撰”,千山是辽阳的别称。

铁岭说

铁岭学者李奉佐认为,曹氏远祖曹端广于明初由关内丰润入籍辽东铁岭,端广子曹俊以军功获武职,在辽东先后历端广、俊、升、智、口、佐、口、簠、世选,共九世,后金天命三年,努尔哈赤攻陷铁岭三岔儿堡等大小十一堡,曹世选被俘沦为正白旗“包衣”奴隶。

丰润说

1931年5月,李玄伯论文《曹雪芹家世新考》在《故宫周刊》发表,以尤侗《松茨诗稿序》、乾隆《丰润县志》为依据,提出曹雪芹祖父曹寅“与河北丰润之曹冲谷为同族弟兄也”,首次提出曹雪芹祖籍在丰润。1953年9月,周汝昌在《红楼梦新证》一书的第三章《籍贯出身》第一节《丰润人》、第二节《辽东俘虏》中,全面论证了曹雪芹祖籍在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

武阳进贤说

2010年4月,在浙江图书馆找到康熙年间《南昌武阳曹氏宗谱》。该书记载:盖自永乐二年,始祖伯亮公从豫章武阳渡协弟溯江北上,一卜居于丰润咸宁里,一卜居于辽东铁岭卫,则武阳者,洵吾始祖所发祥之地也。也就是说,武阳是丰润和辽东曹氏的源头。周汝昌亦曾表示:曹雪芹真正的、确切的老根,就是南昌武阳渡。

在江西,还并存着“进贤说”,胡德平曾发现《豫章曹氏族谱》,也就是进贤曹氏族谱。谱中载入了曹孝庆一支曹族人姓名,而曹孝庆正是曹雪芹的江西祖先。

作者之争

作者说

曹雪芹著《红楼梦》,有史证,有自证。史证即胡适、周汝昌等人考证出来的史料,自证即原著第一回作者自序及署名。文中与书名题旨“金陵十二钗”、自题诗“满纸荒唐言”、创作经过“十载五次”、作者斋号“悼红轩”相连的是唯一的曹雪芹。要确立曹雪芹的著作权,有文本内这一处作者署名作证就足够了。至于曹雪芹前面的那一串名字,则另有深意:首先是障眼法,罗列一堆马甲以防范文字狱风险(事实证明这招相当奏效,既忽悠了清政府,又捉弄了索隐派);其次是自谦,曹雪芹集中华传统文化之大成,站在五千年古圣先贤的肩膀上创作《红楼梦》,他笔下的贾府一家之史吸收了二十五史之精华,故自谦“披阅增删”,以示不敢贪天之功为己有,不敢贪古圣先贤之功为己有,与《作者自云》“虽我不学,下笔无文”表现的自谦态度一致;再次是入圣,曹雪芹署名附着于女娲补天神话,石头、空空道人都是神话形象,东鲁孔梅溪则调侃山东孔圣人之后(即衍圣公),从而构筑一条由天到人、由神话到现实的传承路径,强化《石头记》受命于天的神圣性。

索隐派砖家对原著第一回的作者自序及署名缺乏认识,采用猜谜、附会的方法,在曹雪芹之外索隐出多达65个作者,如洪升、吴梅村、冒辟疆、顾景星、袁枚、曹頫、曹颙及其他闻所未闻的人物都被拉来做《红楼梦》作者,炒作、娱乐、戏说的成分大于求真、求实、求是的成分。胡文彬先生批评道:只是从《红楼梦》中看到一些所谓矛盾,就说作者不是曹雪芹,这是在追求新奇,是时代的浮躁,真正研究者的声音反而没人注意了。

非作者说

清朝时,《红楼梦》作者一直是谜,历来众说纷纭,说法不一。胡适先生根据袁枚“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中有所谓大观园者, 即余之随园也”的记载,考证曹頫即贾政的人物原型,并推出曹雪芹即是贾宝玉原型的结论,并由此断定他是《红楼梦》的作者。自上世纪80年代起,曹雪芹的著作权受到戴不凡等红学家的质疑。尤其近年发现的史料证实,1727年曹雪芹约十二岁的时候,曹頫因亏空和骚扰驿站等罪被革职入狱,1728年,曹雪芹十三岁时曹家被抄并随家人移居北京,他没有机会和可能像贾宝玉那样过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而脂砚斋批语称大观园的故事都是“作者曾经,批者曾经”,“有是人,有是事”,“凤姐点戏,脂砚执笔”,”实写一往事,非编有也”,“作者与余实实经历”,甲戌本《凡例》也强调小说是作者自身的经历。胡适的论断失去了基石,曹雪芹的著作权由此被众多研究者所否定。

《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明确记载,曹雪芹祖父曹寅的长女嫁皇家为妃以及康熙南巡(脂砚斋称:借省亲实写南巡),小说中贾家“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热闹到不堪的田地”的繁华,都是曹家上一辈人的事,曹雪芹尚未出生无法“曾经”。史料证实胡适先生当初的判断错误,曹雪芹作为作者的证据自相矛盾,研究者认为原作者“石头”另有其人,曹雪芹只是“批阅增删者”和“传书人”。

在史料中,袁枚虽称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但他同时说雪芹是在南京作诗很有名的曹寅的嗣子(曹頫)。而且,称曹雪芹是作者的读者都不认识曹雪芹,曹雪芹的朋友都没说他写过《红楼梦》,好友张宜泉在《伤芹溪居士》等挽诗中两次郑重介绍曹雪芹:“其人素性放达,好饮,又善诗画”,“其人工诗善画”,两次称赞他的诗、画,没说他会写小说。

脂砚斋也赞曹雪芹诗写得好,并等他补小说第二十二回末破失的诗,但从来没赞雪芹小说写得好,而不停地夸作者“石头”、“石兄”、“玉兄”小说写得好。在脂批中,“雪芹”和“作者”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并有批语曰:"石头即作者耳。”脂砚斋主导小说创作,曹雪芹处于被动地位。如第二十四回,眉批醉金刚一段,写醉金刚借钱给贾芸,极慷慨尚义,庚辰本眉批道:“余卅年来得遇金刚之样人不少,不及金刚者亦不少,惜书上不便历历注上芳讳,是余不是心事也。"批者不忍心在小说中一一注明他所经历过的现实人物的名字。第十三回回末批:“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嫡是安富尊荣坐享人能想得到处,其事虽未漏,其言其意则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批者称作者为“兄”,对雪芹却用“命”字,显然曹雪芹不是作者。

了解曹家底细甚至知道曹雪芹长相的清人裕瑞在《枣窗闲笔》中有更详细的记载:贾宝玉的原型并非曹雪芹,而是“其叔辈某人”,“元、迎、探、惜者,皆诸姑辈也”。其他史料证实,曹雪芹确实有两个当王妃的姑姑,萧奭《永宪录续编》载:“寅,字子清......,二女皆为王妃。”裕瑞还写到:“《石头记》,不知为何人之笔。曹雪芹得之,以是书所传叙者,与其家之事迹略同,因借题发挥,将此书删改至五次......愈出愈奇。曾见抄本卷额,本本有其叔脂砚斋批语,引其当年事甚确,易其名曰《红楼梦》”。裕瑞的亲舅舅明琳是曹雪芹关系密切的朋友,按裕瑞的记载,将曹雪芹定位为“批阅十载,增删五次”使《红楼梦》"愈出愈奇"的批阅增删者,则可解决曹雪芹著作权证据中的所有矛盾。

《红楼梦稿》的修改前的原文证明,作者不会北京话的准确发音,如将“宁可”写成“能可”,“转眼”写成“展眼”,“专”写成“端”,“自”写成“是”,“碰”写成“蹦”,“不想一头就蹦在一个醉汉身上”,“都”写成“多”,“你多长这么大了?”等等,说明原作者很不精通北京话。

中国红学会名誉会长李希凡先生对曹雪芹的著作权不无担忧:“在曹雪芹诞辰300周年之际,我们再没有一点大动作的话,到明年,曹雪芹没准就不是《红楼梦》的作者了。”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tvpkro9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