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后世纪念
曹雪芹纪念馆
北京西山景区
曹雪芹纪念馆(黄叶村):位于海淀区香山卧佛寺路正白旗村39号(北京植物园内),1984年4月建成开放。傅杰题写匾额。馆内建筑以曹雪芹当年居住的12间清代制式营房为中心,分东、西两部共5个展室:居室;书房;立体模型;题壁诗原迹残片和书箱;反映风俗的实物。
曹雪芹西山故里:位于海淀区香山卧佛寺路北京植物园东部。以曹雪芹纪念馆为核心,分设植物文化园、曹雪芹博物馆区、曹雪芹纪念馆区、曹雪芹纪念园、红楼文化博览区六大功能区。主要依据史料和实地走访,通过在黄叶村故居附近发掘、找寻当年的历史遗迹,并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逐步恢复原貌,以再现当年正白旗旗营的生活情景和文化特征。
曹雪芹小道:位于海淀区温泉镇白家疃村红枫林山庄东侧,2008年“十一”建成开放。以曹雪芹纪念馆为起点,途经东沟村、卧佛寺、樱桃沟、三炷香,到达白家疃村,全长6.6公里。沿途有清代引水石渠、樱桃沟元宝石、白家疃小石桥、怡贤亲王祠、五华寺等20多处历史文化遗存。
南京曹雪芹纪念馆
位于南京市广州路217号乌龙潭公园内,1997年9月建成开放。
南京江宁织造博物馆
江宁织造博物馆位于南京市玄武区长江路123号,2013年“五一”正式对外开放。
辽阳曹雪芹纪念馆
位于辽阳市老城西小什字街口路东,吴公馆院内(即吴恩培宅第),1997年8月建成,由冯其庸题写馆名。纪念馆中塑有曹雪芹像。
纪念单位
全国曹雪芹红楼梦文化发展联盟
成立时间:2012年11月4日
发起单位:北京曹雪芹学会
联盟单位:北京植物园“曹雪芹西山故里”、北京曹雪芹文化发展基金会、北京海淀区文促中心、北京海淀区白家疃废艺斋文化产业园、北京大观园、上海大观园、江宁织造博物馆、江苏红楼梦世界、江苏镇江市京口区、江苏扬州市广陵区、江苏苏州织造府(第十中学)、河北廊坊红楼梦圆主题园、河北唐山曹雪芹文化主题公园、辽宁铁岭市文化促进会、江西武阳曹雪芹纪念馆、江西进贤县中华文化促进会、上海红楼梦研究学社、苏州广播电视报社、姑苏晚报文体社区部、香山街道、文化部恭王府、苏州大学、正定县荣国府、扬州蜀冈—瘦西湖旅游发展集团公司、北方昆曲剧院。
纪念活动
纪念曹雪芹逝世200周年展览
1963年8月17日-11月17日,在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在故宫文华殿,由文化部、全国文联、中国作协及故宫博物院联合主办了"纪念曹雪芹逝世200周年展览"等系列大型活动。
纪念曹雪芹逝世250周年大会
2013年11月24日,“纪念伟大作家曹雪芹逝世250周年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在河北廊坊闭幕。中国红楼梦学会、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和新绎集团共同主办了此次活动。活动内容包括学术研讨会、红楼梦主题书画展、曹雪芹像揭幕等。冯其庸、李希凡、胡德平、二月河等来自全国各地120余名红学专家学者围绕“回顾、追忆、展望伟大作家曹雪芹”、“红学新视界”、“红楼梦的当代传播”等主题进行了为期2天的学术研讨。
纪念曹雪芹诞辰300周年
2015年4月-12月,举办了文艺演出、曹红文化展、学术论坛等纪念活动,形成“一个主场、两条线路”即北京海淀主场、国内文化之旅、海外文化之旅的活动布局。
2015年10月30日,“曹雪芹诞辰300周年纪念大会” 在北京植物园曹雪芹纪念馆雪芹广场召开。大会推出五大亮点:国家部委、北京市、海淀区的相关领导,诸多“曹学”、“红学”专家,87版《红楼梦》主创王扶林、邓婕、金俐俐等齐聚现场;京津冀共同纪念;孙隆椿向北京曹雪芹学会捐赠红楼梦相关书籍和工艺品藏品;曹雪芹诞辰300周年纪念特展揭幕;《红楼梦音乐传奇》黄叶村古槐树下上演。
2015年10月,由文物出版社、外研社联合推出的《经龙装(清)孙温绘程甲本图文典藏版红楼梦》亮相第十届北京文博会北京国际展览中心主展场,现场还展出《红楼梦》日历、雪芹南酒、曹氏风筝笔记本、《红楼梦》邮册、曹雪芹纪念馆环保布袋、孙温工笔彩绘《红楼梦》及明信片(淡水河谷)、红楼梦十二钗艺术彩盘等。
2015年10月24日,北京曹雪芹学会、台湾红楼梦研究协会和台湾顽石创意股份有限公司在台北华山1914文创产业园共同举办了一系列纪念活动,包括台湾红楼梦产业联盟授牌仪式和“拾贰梦”文创展等;同时,红楼梦艺文沙龙也精彩亮相,两岸红学家同场交流了各自的研究成果。
曹雪芹文化艺术节
曹雪芹文化艺术节是由北京曹雪芹学会、北京植物园、北京曹雪芹纪念馆等单位联合举办,以曹雪芹及《红楼梦》文化为主题、推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的一项品牌文化活动。艺术节创始于2010年,每年举办一届。通过推广曹雪芹《红楼梦》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让更多人深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曹雪芹文化艺术节组委会主任陈名杰表示,“在国家大力倡导回归传统文化,促进文化繁荣的大背景下,推动传统文化与推广本国文化价值观念一样,需要携手政府和民间力量,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持之以恒地推广‘红学’和‘曹学’这些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中国文化系列形象。”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mf4aj9n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