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是袁绍一将,虽无颜良文丑名声响,但打起仗来无人能敌

三国乱世中最先登场的是袁绍。在讨董战役之后,袁绍积极发展势力,巧取豪夺扩展地盘,已经拥有天下最富庶的并、冀、青、幽四州,坐拥十万强兵,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英雄。…

三国乱世中最先登场的是袁绍。在讨董战役之后,袁绍积极发展势力,巧取豪夺扩展地盘,已经拥有天下最富庶的并、冀、青、幽四州,坐拥十万强兵,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英雄。

此人是袁绍一将,虽无颜良文丑名声响,但打起仗来无人能敌

与此同时,在他手下人才济济,有田丰审配等谋臣为他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也有无数以一当百的战将为他冲锋陷阵,决胜千里。而在诸位勇猛莫当的战将之中,威望最盛,声势最大的,当属颜良文丑两名大将。

颜良、文丑都是在袁绍麾下一等一的大将,凭着多年的阵前经验以及逐步积累的高不可攀的战功,赢得了现今在袁绍军中的地位,任何人都无法与之相较,而颜、文二人,也因此成为了在三国历史里,袁绍手下最知名的二名将领。

此人是袁绍一将,虽无颜良文丑名声响,但打起仗来无人能敌

当然,这也和《三国演义》中对二人的改编有关。可是少有人知的是,脱开小说的演化以及人们约定俗成的印象,其实在袁绍军中远远不止这两颗光艳夺目的将星,至少就还有另外一个同样冲坚毁锐,震慑敌军的大将,论起克敌制胜,阵前杀敌,绝对不多逊色于颜、文二人。

讨董战争后,袁绍能够得以从各路诸侯之中脱颖而出,和他在河北地区取得的两次成功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一次是用计从韩馥那边巧妙地夺取了冀州,而另一次,就是在幽州与辽东公孙瓒势力的对抗里赢得的胜利。

此人是袁绍一将,虽无颜良文丑名声响,但打起仗来无人能敌

因为土地许诺方面的纠纷,袁绍和公孙瓒在夺冀州之后,关系迅速走向破裂,二人之间的大战一触即发。公孙瓒与袁绍此前交手过的所有豪杰全不相同,只因为在他麾下有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辽东铁骑,其中最精锐的“白马义从”,使得所有听闻过他的大名的人,都闻风丧胆。而公孙瓒本人在辽东时常和少数民族的军队交手,久经战阵,战斗经验丰富至极。

此时冀州初定,冀州内各个士族和贵族的力量还没有完全平息,冀州虽肥,难以利用其利。公孙瓒来势汹汹,胜负之数仍悬而未决。平心而论,即使以袁本初当时的声望,也没有必然力挫敌人的把握。而此时在袁绍的帐下,横空出世了一名武将,正是这名武将的出现,一举将袁绍以及他的军队,推向了胜利的巅峰。

此人是袁绍一将,虽无颜良文丑名声响,但打起仗来无人能敌

战争开始之后,对于公孙瓒这边的布置,《英雄记》记载:“瓒步兵三万余人为方陈,骑为两翼,左右各五千余匹,白马义从为中坚,亦分作两校,左射右,右射左,旌旗铠甲,光照天地。”虎狼万千,气冲斗牛,阵列严明,公孙瓒这边可谓鬼神之师。

正是这时,即将大展身手的麹义就此登场。拥有如此一支令人骄傲的队伍,反而使得公孙瓒起了骄纵轻敌之心,在他心中认为,凭借自己多年锤炼的铁师,以摧枯拉朽之势击垮袁绍,那还不是弹指之间的事情。可是他不清楚的是,对面的麹义,也同样是一个久吹边关风沙的人。《英雄志》记载麹义“久在凉州,晓习羌斗,兵皆骁锐。”他不是公孙瓒想象里那种在中原过惯了安生日子的将领,他也是见过大场面的野将。

战斗很快就打响,《英雄志》记载:“绍令曲义以八百兵为先登,彊弩千张夹承之,绍自以步兵数万结陈于后。瓒见其兵少,便放骑欲陵蹈之。义兵皆伏楯下不动,未至数十步,乃同时俱起,扬尘大叫,直前冲突,彊弩雷发,所中必倒,临陈斩瓒所署冀州刺史严纲甲首千余级。”

此人是袁绍一将,虽无颜良文丑名声响,但打起仗来无人能敌

为了应对公孙瓒精心打造地战斗阵列,袁绍也快做出了布置。命麹义带领率领八百先头部队,自行带领几万主力在后策应。公孙瓒看到袁绍以少量士卒布置在前,认为无法互相勾连形成良好的防御阵势,于是他认为这是一个弱点,命骑兵驱马向前踏去,以图撕裂袁绍军队。

麹义见此先按兵不动埋伏好,屏息等待骑兵靠前,等到敌军离自己几乎是一步之遥了,立刻下令让兵士突然跃起,大声喊叫,冲入敌军阵内左突右攻,杀声震天。公孙瓒的先头骑兵没有料到袁军暴起的攻击,被吓了一跳,而麹义也让自己的手下弓弩齐发,将公孙瓒的精锐全部击散,公孙瓒大败。经此一役之后,公孙瓒再也无法与袁绍抗衡,被袁绍赶出了幽州地界。自此,袁绍作为幽州的主人,兵卒山海,天下再也没有超过他的军阀,而在幽州之战中为袁绍立下汗马功劳的麹义,自然是首功。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tl27q4h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