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史书误解了两千多年的项伯,他并未向刘邦告密
一场鸿门宴,是无数人心中的遗憾。对于向刘邦告密的项伯,无数人愤恨无比。
项羽听说刘邦封闭了函谷关,对此非常生气。不但派英布攻下了函谷关,还打算邀请刘邦赴宴,打算干掉他。
项羽的叔叔项伯曾经受过张良的大恩,所以项伯赶紧跑到刘邦的军营,把这件事告诉了张良,希望张良赶紧离开刘邦军营。
而张良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大吃一惊,并告诉项伯:“你对我讲义气,我也必须对刘邦讲义气。”所以张良把这事告诉了刘邦。刘邦同样大吃一惊,赶紧求项伯替自己在项羽面前美言几句,还希望和项伯做儿女亲家。
这就是《史记》中关于鸿门宴的相关内容,这个内容可信吗?在我看来,毫无可信之处。
刘邦和张良都不是傻子,怎么会对项伯传递的消息大吃一惊呢?
十一月中旬,项羽派英布攻下函谷关;十二月中旬,项羽到达戏水,距离刘邦的大本营也就三四十里路。
综上所述,刘邦和张良什么时候知道项羽攻破函谷关呢?最迟应该不超过十一月底。因为此时距离函谷关被攻下已经过去了半个月,刘邦和张良没有理由不知道这件事。
戏水距离刘邦的大本营只有三四十里路,在项羽到达戏水之后的一两个时辰以内,刘邦和张良就应该知道了。
项羽进入关中快一个月了,而且已到了刘邦眼皮子底下,刘邦却没有派人向项羽汇报工作,项羽也没有派人与刘邦联系。
刘邦进入咸阳之后,应该只向楚怀王做了汇报,而没有知会项羽。否则项羽不会这么心急火燎地坑杀二十万秦军,加速西进。
如果刘邦和项羽有联系,刘邦一定会派人在函谷关迎接项羽,而不是关闭函谷关。等项羽进入函谷关后,刘邦也没有准备好欢迎仪式迎接项羽,直到项羽来到戏水,距离刘邦大本营只有三四十里的地方。
这说明什么?说明项羽和刘邦虽然知道彼此的消息,但一直没有照面。如果大家同意我上述的推理,自然应该承认一个事实:双方之间充满了火药味,这种可怕的平静氛围随时会被一个火星引爆。
项羽不理刘邦;刘邦不理项羽。大家想想,这两个人现在是什么关系?这种随时可能火并的状态,只要眼睛不瞎的人都能看出来,还需要项伯来通报吗?
项伯夜访,应该只是一个戏剧性的故事。
正常情形应该是:刘邦与项羽各行其是。
刘邦认为:关中是自己的,因为怀王之约有言在先。项羽认为:自己拖住秦军主力,刘邦捡了现成便宜,哪有这么美的事?所以,两个人一直谁也不理谁,随时准备用手里的刀说话。
我们现在有两个问题。
一、从函谷关到咸阳,直线距离大约只有三百里,为什么项羽联军会耗时一个月,才抵达咸阳附近的戏水呢?
答案很简单:各国联军的老毛病又犯了。昨天我说过,章邯投降之后,项羽被各国联军拖住脚步,硬生生地耗了四个多月,只能坐视刘邦入定关中。而当刘邦入定关中的消息传来之后,各国联军只能暂时放下矛盾开始急行军。
可是当项羽攻破函谷关之后,各国联军又认为胜券在握了。所以又开始老调重弹,继续讨论利益划分等问题。
二、如果刘邦和项羽对阵,刘邦会害怕项羽吗?项羽真能打赢刘邦吗?
答案是否定的。大家总认为项羽比刘邦厉害,刘邦害怕项羽,其实都是受主流意见影响。
在我看来,刘邦之所以害怕项羽,是因为项羽背后有联军,否则刘邦绝不会害怕项羽。
这一点是有证据的。当项羽失去诸侯支持的时候,刘邦立刻挑战项羽。否则,刘邦只能一辈子待在蜀地混吃等死了。而不管项羽取得过多少次胜利,刘邦对项羽始终都是死缠烂打,从来没有退缩过。
大家总喜欢说项羽多么神功无敌,可现实是:项羽从来没能把刘邦打得退回函谷关。反而是刘邦一再进逼,项羽的地盘逐步被蚕食。
行文至此,很多人或许会为项羽抱不平,因为项羽与刘邦对敌的时候,身后总有很多诸侯在捣乱。可把视角移到鸿门宴之前,刘邦为什么不敢惹项羽?不也是因为项羽背后有诸侯支持吗?
没有哪个领袖可以无视众意,项羽不行,刘邦也不行。等到彭城之战的时候,刘邦眼看就要统一天下了,却发现彭越和韩信按兵不动。刘邦派人询问,得到的回答都是“粮草不到位”、“军心涣散”等等回答。刘邦一看这两人的德性就明白了:什么不到位,我看是给你们的封地还没到位吧?
就在刘邦进退失据的时候,项羽抓住这个时间差,直接把刘邦打得抱头鼠窜。等刘邦安全之后,立刻安抚彭越和韩信。地盘?好说。头衔?简单。只要你们还愿意认我当老大,一切都可以谈!
于是彭越和韩信马上克服了重重困难,配合刘邦的行动,这才有了垓下之战。
而站在项羽的角度考虑,他必须打败刘邦,而各国联军也支持项羽的这种做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防止刘邦独占关中,这才是刘邦畏惧项羽的根本原因。
而在鸿门宴上,刘邦以最快地速度服软,不战而败。之后的项羽就能独占关中了吗?当然不可能。
没人会支持刘邦独占关中,更不会有人支持项羽独占关中。所以,最终的商议结果还是秦人治秦,而且将关中分成三块,分封了三个秦王。
项羽接受了这个方案,但项羽此时的内心一定是极为痛苦的。这样分配,使得他接受章邯投降、坑杀二十万秦军和劫掠关中的所作所为都成为了无用功。
不但没能成为关中王,更是彻底失去了关中人心。
但没有办法,各国联军可以支持他打败刘邦,却不会支持他独占关中。两害相权取其轻,项羽最终还是选择了妥协。
如果妥协,盟主的名头还能保留,如果不妥协,项羽随时可能会出局。这一点,他还是心知肚明的。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tg4jcb7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