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萧条”是一场经济危机吗?它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道光萧条”的确是一场经济危机,它发生在1820年左右,由于1820年是道光元年,故中国经济史专家吴承明教授将之命名为“道光萧条”。不同于今天我们熟悉的经济危机…

道光萧条”的确是一场经济危机,它发生在1820年左右,由于1820年是道光元年,故中国经济史专家吴承明教授将之命名为“道光萧条”。

不同于今天我们熟悉的经济危机,“道光萧条”由于发生的时候无人关注,事后当政者对其采取放任自流的方式,待到危机深重又过多误判,治标不治本,最终演化成灾难性的后果,中国历史在半个多世纪里持续受它影响。

“道光萧条”是一场经济危机吗?它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所以,“道光萧条”是清代中期的最重要事件,没有之一。它是导致鸦片战争的经济上的原因,也是日后太平天国运动的渊薮。

最早发现“道光萧条”的人是龚自珍。他在嘉庆末年时指出,“大抵富户变贫户,贫户变饿者,四民之首,奔走下贱,各省大局,岌岌乎不可支日月,奚暇问年岁!”

吴承明认为,道光萧条的特征主要是,市场萧条,银贵钱贱,物价下跌,交易停滞,商民皆困。当时的银钱比价从1:1000升到1:2200,等于是提高了一倍还多。而米价下跌,跌幅达25%。

清朝实行双本位货币制,即银子和制钱同时在市场上流通。但这两种货币有着很大区别,而且,用途也大不同。

银子就是贵金属白银。中国的明清时喜欢把白银铸成元宝形状,白花花亮晶晶很好看。但是不方便携带,因为它形状不规则,不能很整齐地收纳,再加上它的规格很大,不方便分割,所以银子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无法使用。

但官府则只使用银子,不使用制钱。这是因为银子成分单一,不易造假。而且,方便大额结算。所以,政府在收税、给官员发放俸禄时,都使用银子。

民间的大额结算也用银子。银子在人民心中是财富的象征,也是财产贮存、赠与和转移的主要媒介。清朝中晚期时,相同比值的银子与制钱,在重量上相差20倍。

制钱又叫铜钱,是用铜和铅的合金铸造而成。明朝政府铸造铜钱比较随意,因此制钱的信誉不高,成色不统一。崇祯时的制钱由于掺杂大量的沙铅,脆弱不堪,掉在地上甚至能摔碎。

清朝的制钱一般叫做通宝,外圆内方,中间的孔洞可以穿上线绳,方便携带。制钱铸造时一般采用铜六铅四的比例,比明朝时官府的信誉有了很大提高。

但由于铜钱铸造技术上没有什么门槛,铜的开采和取得也不难,所以明清私铸钱的风气屡禁不绝,市面上官铸钱和私铸钱实际上同时在流通。

铜钱主要在生斗小民中使用,因为方便日常生活。许多穷人一辈子没摸过银子,连成色好的制钱都少见。当然,达官贵人平日也用制钱,日常生活的琐碎谁也免不了。

但清朝官府结算时只认银子,不使用铜钱。尤其是小民纳税时,要把制钱兑换成银子再去缴税。官府虽然规定了银钱比价是1:1000,但这个比价是不断变动的,前文提到1:2200,那就等于税收提高了一倍还多。

所以,道光朝的经济中,控制银价很重要,银价低,百姓生活会好一些,反之就会很糟糕。

可中国当时几乎一两银子也不产,全部都要进口。更蹊跷的是,中国当时是世界上最大的白银进口国。据统计,1700-1820年的120年里,全世界80%的白银流入中国。不仅如此,还有欧洲通行的西班牙银元,在1721-1800年的80年里,有1.7亿西班牙银元流入中国。

当时中国的东南沿海,西班牙银元可以直接使用,由于它便于携带和方便收纳,很受商家欢迎。当时的西班牙银元上铸有西班牙国王的头像,中国老百姓不认识,就称呼西班牙银元为“佛头银”。

为什么白银会流入中国?传统的解释是欧洲对中国商品的大量需求,而中国则处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中,对欧洲商品没有需求,为了弥补贸易逆差,所以欧洲人用白银结算。

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的,白银流入中国的原因不是贸易逆差。

当时的贸易商都是全球化的,他们经营的商品也不是今天这样以单一品种和单向度物流为主,而是在欧洲、美洲和非洲之间不间断地循环进行,亚洲和中国只是他们的中转站之一。因此他们对于贸易逆差的感受与今天完全不同,也不会因为贸易逆差而有什么困扰。

因此,白银的大规模流入,根本原因是中国的双本位货币制度。

当时中国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除了银子和制钱,还有银票、黄金等。与今天的影视剧给人的印象不同,银票在道光朝之前是不太通行的。这是因为当时的银票都是钱庄、票号和大的商家发出的类似于储蓄凭证的票据,它的信用范围很有限,只能在该商家的分号之间使用,而19世纪初中国的商家一般都没有分号。胡雪岩的阜康钱庄分号遍及全国,要等到半个多世纪以后的光绪年间才实现。

另一方面,依据格雷欣法则,贵重的货币肯定会陆续退出流通,所谓劣币驱逐良币。所以不产银的中国,银贵钱贱是一种常态,也必然导致中国对白银的大量需求。而这种需求使得中国的白银比价大大高于欧洲,同样数量的白银在中国不仅能够购买到更多的商品,还能换取更多的黄金,这就造成了巨大套利空间,吸引了欧洲无数商人带着白银来中国交易。

当时白银流入中国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条是通过日本的长崎港中转,另一条是通过西班牙的殖民地菲律宾马尼拉中转。

日本在丰臣秀吉时实行的是闭关锁国,但却对中国和荷兰开放,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日本能够从与中国的贸易中获利。当时日本也出产白银,也是主要输往中国。丰臣秀吉当时指定全日本只开放一个口岸,那就是长崎港。长崎港距离中国很近,当时的浙江商人乘船去长崎港比去北京都方便,他们成为中日贸易和中荷转口贸易的主力,乾隆朝的白银输入,他们功不可没。

大量的白银流入造就了中国经济的繁荣。根据经济史家的观察,中国明清之际有两个繁荣时期,都是由于白银的大量流入导致的。一是明朝隆庆至万历时期,另一个就是清朝的乾隆时期。

那个时候,全世界90%的白银都垄断在西班牙手里。1545年,西班牙殖民者在南美玻利维亚波托西山发现了全世界最大的银矿,从而变成全世界最有钱的国家,也成为整个欧洲货币的供给者。从十六世纪起,西班牙银元风行世界三百多年。

西班牙对白银的垄断,中国实际上是最大的受益者。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不产白银,却把白银作为法定货币近四个世纪的原因。对比一下西班牙从发现波托西山银矿到失去南美殖民地的历史,不难发现,与中国明清两代使用白银的历史是基本一致的。

中国对白银的输入,到乾隆朝时达到了顶峰。这也使乾隆朝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富有的时期。当然,由于人口的迅猛增长,人均富裕程度远不及宋朝,乾隆朝的富有体现在绝对值上。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sspp39u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