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廷和人物评价

总评杨廷和为官清正,虽“位及人臣,而居处同于寒素”;他关心民间疾苦,为家乡“通水利”,“修县城”,“置义田”,很受时人称道。他一生博学鸿毅,光明正大,积极倡导励…

总评

杨廷和为官清正,虽“位及人臣,而居处同于寒素”;他关心民间疾苦,为家乡“通水利”,“修县城”,“置义田”,很受时人称道。他一生博学鸿毅,光明正大,积极倡导励行“新政”,对明朝之中衰起到一定振治作用。

历代评价

李东阳:吾于文翰,颇有一日之长,若经济(经邦济国)事,须归介夫。

余子俊:介夫当相天下,为我熟此,以助他日谋断。

彭泽:杨公先见,吾不及也。

梁储:①天下大事,非石斋莫能济。 ②天生斯人,以了今日之事。大匠之任,不可代也。

蒋冕:忠诚而刚正,知有国家而不知有身。

费宏:首定大策,备患防微,虑无遗算,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

石珤:竭股肱之力安社稷,以成维新之治。

乔宇:身任天下之重,竭尽心力,卒成中兴王业。

席书:杨廷和社稷臣。

朱厚熜:杨廷和有大功,他日麒麟画形。

唐枢:已而武皇崩于豹房,安危俄顷,禁从兵悉属江彬,公密与太监张永谋启太后,请旨诛彬。先传令散军士,各就赏所,彬觉顾,瞻无人,遂就擒。乃定遣迎今上礼,下诏纪元,厘正国条,裁革传乞升及滥役,月省食粮一十六万余。

郑晓:康陵(朱厚照)时,刘公(刘健)鞠躬尽瘁以匡其始,杨公拨乱反正以扶其终。或去或不去,均之为大臣。

陈文烛:由翰林院庶吉士,历官少师兼太子太师,首相两朝,有除难定策之功焉。

薛蕙:社稷功成后,山林避宠年。遭逢谁可并,出处独超然。反侧当前日,经纶迈昔贤。殷忧兴圣主,至治格皇天。凶竖同摧朽,苍生尽解悬。庙谟随指顾,臣节见周旋。智勇千夫敌,勋劳百辟先。赏仍虚裂土,名已重凌烟。握玺惭周勃,挥金缅鲁连。急流嫌盛满,介石慕贞坚。许国心恒切,还乡兴偶牵。留侯(张良)初相汉,乐毅晚辞燕。异渥丝纶数,高风进退全。草停黄阁诏,花簇锦江船。水槛星桥侧,茅堂雪岭边。云霞深绿野,卉木富平泉。事业存钟鼎,仪型照简编。累朝瞻翊戴,四海忆陶甄。白首归休记,青春送别筵。衣冠望行色,端不异登仙。

明穆宗时,礼部奏议称“廷和性抱忠贞,才优经济。相武庙于危疑,吁谟默定;翊先皇于初统,朝政一新。正始厚终,庸勋卓著。高风直节,誉望尚流。”

赵贞吉:惟皇天笃我明之祐,间出哲臣,为社稷隶。二百年间,如仁和于公(于谦)暨新都杨公,乘所遇时,力于隶事最着矣。盖正统己巳土木北狩(土木之变),正德辛巳威武南征,陨空沉陆,变起非常。非有握补天之器,挟栘斗之能,安敢授手其间哉,于公已表于宪皇之世,杨公之没久矣。

项笃寿:余闻之人云,辛壬之交,中外多故,杨公拥戴明圣,捧日虞渊,其所厘正,功亦伟矣。升庵(杨慎)博雅为儒林宗,不愧科名。世称关西杨氏(弘农杨氏)为着,若新都父子,不庶几哉!

王世贞:①新都嶷然三辅,鼎承百辟风偃,虽不久而有所扼以去,然相形成,而首次遂大分。……新都、华亭,用亦有刚柔而业相,埒其最优者也。 ②夫以杨文贞(杨士奇)、李文达(李贤)、商文毅(商辂)、刘文靖(刘健)、杨文忠(杨廷和)之贤于辅,而不得从(配享)。

李贽:世庙初入,据古执礼,公当其时,可谓正直不阿,卓然名世矣,是岂赂瑾卖友取容之人乎?此市井之谈,爱憎之口,不待辨者。独大礼议起,人皆是张(璁)桂(萼)而非公。余谓公只是未脱见闻窠臼耳,若其一念唯恐陷主于非礼,则精忠贯日可掬也。故谓公之议有所未当则可,谓公之心有一毫不忠则不可。此赵文肃(赵贞吉)所以极力为公表也。……果如或者之说,于司直为卖友,于刘瑾为阿势,则大礼之议,委曲扶同,公自优为之矣。然公之议大礼也,可以许其忠,而未敢以许其妙。若处康陵之朝,非但人不知其妙,而亦不能信其忠。盖大忠者不见忠,至妙者人自然不知其妙也。是以当时知公者仅仅有李文正(李东阳)、梁文康(梁储)、费文宪(费宏)数人耳。文正必得公而后敢以去,梁、费二公亦必得公而后敢即安,则公所系何如哉!余又怪其不能以事康陵者而事永陵(朱厚熜)也,岂其真挟定册之功,或恃世宗仁圣,终能听己也耶?不知之矣。

焦竑:杨石斋当武皇大渐之时,其调度区画,取办俄顷,命中书十余人操牍以进,石斋一一口授,动中几宜,略无舛错。此真有宰相之才,虽姚崇何以过之?

杨维桢:世宗享国长久,本朝无两,礼乐文章烂焉具举。斋居数十年,图逦天下于掌上,中外俨然如临,真英主哉!始衷终则新都、永嘉(张璁)、华亭(徐阶)功大矣。

何乔远:大礼议起,杨公叹曰:“众尤交责,吾何逃乎。义之尤我,命也;人之尤我,遇也;事之尤我,时也;吾有去而。”及被废家居,言及受遗之际,泪未尝不蔌蔌下也。彼亦有以自喜,迹其时虚大位,以四旬迎嗣君于千里,枭獍在侧,磨牙舕舌,杨公处之周勃、韩琦,未足专也。

支大纶:大礼之议,肇于永嘉。而席(书)、桂(萼)诸君子和之。伦序昭然,名义甚正,自无可疑。廷和上畏昭圣,下畏人言,力主濮议。诸卿佐复畏廷和之排击,附和雷同,莫敢柢牾。其伏阙诸少年,尚气好名,以附廷和者为守正,以附永嘉者为干进。互相标榜,毒盈搢绅,皆当国者不善通融耳。

张岱:李文正伸于孝庙而屈于武庙,杨文忠屈于武庙而伸于世庙,未免为刘瑾、江彬让一头地也,然二君子宛转委蛇,卒观其败。其间保护正人,调停国是,为力甚多。绕指之铁与发硎之刃,其杀人则一。二君子始终在位,而卒诛彬诛瑾,则二君子盖可轻去乎哉!

查继佐:明时十二岁显,大理卿朱奎,太常卿任道远,两以神童侍东宫,与介夫而三。……论礼虽少变通,顾所持近正,不为阿容。至南选张璁,似大有意,然已知璁口必不可扪,欲示画一,而岂意帝梦不释璁,又复有佐璁夺帝听者,则介夫格心之学,尚缺讲解。……介夫持礼极正,而犹不免初终牴牾,不一节乎?

张燧:武皇南巡,天下汹汹,幸臣窃国柄,已而崩于豹房,禁从兵悉属江彬。杨公廷和密与太监张永谋启太后,请旨诛彬,先传令散军士各就赏所,彬觉,顾瞻无人,遂就擒。噫!此何等功耶!昔韩魏公(韩琦)以空头敕安置任守忠,谈者迄今伟之。公之视此,其难不啻十倍,而公之处此,其功不当百倍于昔耶?而或者议公卖友取容。夫世庙初入,据古执礼,公当其时,可谓正直不阿、卓然名世矣,是岂卖友取容之人乎?此市井之谈,爱憎之口,不待辩者。独大礼议起,人皆是张(璁)桂(萼)而非公,不知公只是未脱见闻窠臼耳。若其一念唯恐陷主于非礼,则精忠贯日可掬也。故谓公之议有所未当则可,谓公之心有一毫不忠则不可,此赵文肃(赵贞吉)所以极力为公表也。

王夫之:①周勃居功相汉,而致袁盎骄主之谮;杨廷和居功受爵,而贻门生天子之谴。英主觉之于事后,而不能慎之于当时,勃与廷和自任已坚,气焰上夺其君,有不能遽抑者在也。识卑器小,忠贞不笃,以天子为墨庄,自贻凶危而害流后世,三代以下无大臣,究其情实一鄙夫而已矣。 ②先君无前定之命,嗣子无豫建之实,则如杨廷和之迎兴邸,顺次而无敢择焉可也。廷和行其所无事,而世宗曰:“以门生天子待朕。”亦鞅鞅芒刺之谓矣。然廷和危而天下安。

谷应泰:若夫廷和等之伏阙呼号,甚于牵裙折槛;世宗之疾威杖戍,竟同元佑党人。大礼未成,大狱已起,君臣交失,君子讥焉。而廷和戮及身后,杨慎谪死贬所。濮议诸臣,旋蒙赐还;兴国之狱,无复金鸡。

林时对:①正德改元,逆瑾(刘瑾)窃柄,洛阳(刘健)、姚江(谢迁)相继去国,惟茶陵(李东阳)独留;犹幸引用正人王文恪(王鏊)、杨文忠、梁文康(梁储)、杨文襄(杨一清),或参帷幄,或任戎行,虽穆满之骏日驰,而凶璫伏法,(朱)宸濠置鐇就擒,黄扉运筹之力也。

张廷玉:武宗之季,君德日荒,嬖幸盘结左右。廷和为相,虽无能改于其德,然流贼炽而无土崩之虞,宗籓叛而无瓦解之患者,固赖庙堂有经济之远略也。至其诛大奸,决大策,扶危定倾,功在社稷,即周勃、韩琦殆无以过。

方东树:杨廷和等无识,执著述有无以泥胡安定、薛文清之从祀,非也。

蔡东藩:①大学士杨廷和,身居重要,初亦与叛藩往来,至萧淮等举发奸谋,尚欲援宣德故事,遣使往谕,促使为变。孙燧、许逵之被害,未始非廷和致之。 ②明自太祖得国,至于武宗,盖已更十主矣。除景帝(朱)祁钰,因变即位外,皆属父子相传,无兄终弟及者。惟武宗崩后,独无子嗣,当时岂无武宗犹子,足承统绪,而必迎立世宗,惹起大礼之议,此实杨廷和等之第一误事也。世宗既已入嗣,于孝宗固有为后之义,然以毛里至亲,改称叔父叔母,于情亦有未安。诚使集议之初,即早定本生名号,加以徽称,使世宗得少申敬礼,则张璁等亦无由乘间进言;乃必强词争执,激成反对,此尤杨廷和等之第二误事也。不宁惟是,廷和等身为大臣,既因议礼龃龆,隐忤帝意,则此后宵小进谗,政令未合,亦无自绳愆纠谬,格正君心。盖君臣之际,已启嫌疑,虽有正论,亦难邀信。如斋醮一事,明为无益有损之举,而世宗惑于近言,以致遂非拒谏,其情弊已可见矣。故世宗之刚愎自用,不无可议,而吾谓激成世宗之刚愎者,杨廷和等实主之焉。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m9jscaj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