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是诸葛亮毛遂自荐的噱头还是真有其事?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散文家。历来被人所赞扬。唐昭宗封诸葛亮为武灵王,宋朝将诸葛亮供奉为忠臣名将。元英宗封他为“伍烈忠…

三顾茅庐是诸葛亮毛遂自荐的噱头还是真有其事?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散文家。历来被人所赞扬。唐昭宗封诸葛亮为武灵王,宋朝将诸葛亮供奉为忠臣名将。元英宗封他为“伍烈忠武显灵仁济王”。三国演义更让诸葛亮成为一代传奇。但是《三国演义》中许多和诸葛亮有关的故事并未找到史实,后世对三国里的一些记事也产生了疑问。比如,刘备真的曾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么?对刘备三顾茅庐最初的记载是蜀汉建新五年,诸葛亮出师北伐前写的《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西晋陈寿所著的《三国志·诸葛亮传》也曾提到这件事:“凡三往,乃见。”此外,《隆中对》更是详细介绍了这一事件的经过。

如果仅看这些,刘备似乎真的三顾草庐了,然而又有大量史料显示诸葛亮竟是毛遂自荐!《魏略》是这样记载的:“刘备屯於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西晋司马彪《九州春秋》也有类似记载。

在《三国志》更有写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自此更是看出诸葛亮胸怀大志,想要辅佐君主,而非闲云野鹤之辈。《魏略》早于《三国志》,且以史料丰富,态度严谨见长。史料记载竟相差如此之大,这是怎么回事。据后人推测是年仅26的诸葛亮毛遂自荐,但当时已46岁的刘备并未重视诸葛亮。后有谋士告诉刘备,诸葛亮是不可多见之才,刘备才三顾茅庐。想来,也只有这个解释较为合理。真可谓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好一个表忠心的臣子。

三顾茅庐是诸葛亮毛遂自荐的噱头还是真有其事?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简介唐朝贞观十七年(643年)二月二十八日(3月23日),唐太宗“为人君者,驱驾英材,推心待士”,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诸多功臣,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是为《二十四功臣图》,比例皆真人大小,画像均面北而立,太宗时常前往怀旧。阁中分为三层:最内一层所画为功勋最高的宰辅之臣;中间一层所画为功高王侯之臣;最外一层所画则为其他功臣。

唐朝凌烟阁24功臣都有谁?凌烟阁是原本皇宫内三清殿旁的一个不起眼的小楼,贞观十七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众位功臣(当时已有数位辞世,还活着的也多已老迈),命人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图像,皆真人大小,时常前往怀旧。李世民是很会当皇帝的,尤其在君臣关系上十分老到,凌烟阁一事就是例子。不过也不能说那只是个政治手段,当时李世民也已是个老人,老人总爱怀念往事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啊,相信他把他那些老部下绘入凌烟阁,其中的真情也不会少。这二十四人的姓名与事迹如下:

三国密闻:诸葛亮的八卦阵如何被陆逊所破

三顾茅庐是诸葛亮毛遂自荐的噱头还是真有其事?

黄承彦是诸葛亮的岳父,当蜀汉刘备被陆逊火烧连营,大败而归的时候,陆逊进入了诸葛亮早先做好的埋伏圈,八阵图中,原本陆逊必定死于八阵图,可是黄承彦却出面救了陆逊。作为岳父的黄承彦,为何要救自己女婿的死对头呢?

《三国演义》中有一处文字颇耐人寻味。小说八十四回名为《陆逊营烧七百里,孔明巧布八阵图》,在刘备兵败之后,陆逊去追,追到江边,看到几堆乱石,可乱石中却隐隐有杀气流露。陆逊大疑,寻访当地百姓询问,说是诸葛亮在入川之时,曾经在此地布阵,因此阵中经常有云起涌出。陆逊到山顶观看之后料定无事,以为不过是惑人之术,便率军进入阵中。

三顾茅庐是诸葛亮毛遂自荐的噱头还是真有其事?

可不料刚进入就飞沙走石,狂风大作,急忙退兵,却找不到归路。此时有一老者出现,将陆逊带出险地。此老如此讲述:“老夫乃诸葛孔明之岳父黄承彦也。昔小婿入川之时,于此布下石阵,名八阵图。临去之时,曾分付老夫道:后有东吴大将迷于阵中,莫要引他出来。老夫适于山岩之上,见将军从死门而入,料想不识此阵,必为所迷。老夫平生好善,不忍将军陷没于此,故特自生门引出也。”

此段文字有多处不可解。我们看看诸葛亮为何要布下八阵图。布下八阵图的时间还是在几年之前,当时刘备假借平定张鲁的名义入川,之后诸葛亮偕同赵云张飞等人同去川蜀,将荆州留给了关羽。而在经过夔关之时,沿江设下此阵。阵法有一个很大的局限,不能随便移动,因此最大的功用是用来防守。诸葛亮就是担心一旦荆州有事,可以用八阵图阻挡敌军,而此时刘备战败,陆逊率军追击,正是八阵图发挥作用的时刻。黄承彦弃杀敌最好时机而不用,此一不可解。

三顾茅庐是诸葛亮毛遂自荐的噱头还是真有其事?

莫非是事前诸葛亮改变主意,指示黄承彦如此?马良曾经问诸葛亮,一旦刘备战败,成都将如何面对。诸葛亮说,陆逊必定不敢来追。马良问原因,诸葛亮说,当年入川的时候,就在鱼腹浦埋伏下十万雄兵。马良说自己来往鱼腹浦多次,根本没有见到一兵一卒。诸葛亮说,不用多虑,以后自然就明白了。从此段文字可以看出,诸葛亮根本没有改变当初的决定,是非常希望以八阵图来大败吴军的。黄承彦弃诸葛亮殷切嘱托于不顾,此二不可解。

那是否黄承彦此人昏聩,诸葛亮所托非人?不是。黄承彦本是荆州名士,和庞德公是至交好友,和司马徽等人也交情匪浅,崔州平徐庶等人都对黄承彦非常敬仰,可以说德高望重,加上是诸葛亮岳父,正是托付大事的上佳人选。而且,从黄承彦出场诗《梁甫吟》中,也可以看出此人超脱名利,目光如炬,是一位真正的智者。以黄承彦之德,以岳父之尊,竟然做出如此昏聩悖乱之事,此三不可解。那为何黄承彦如此呢?我们细细品味黄承彦的话语和当时天下之局势,自然可以了解其中三昧。

三顾茅庐是诸葛亮毛遂自荐的噱头还是真有其事?

黄承彦在和陆逊的对答中明确的说出了自己救出陆逊的原因:“老夫平生好善,不忍将军陷没于此,故特自生门引出也。”可事实并非那么简单。黄承彦真正的目的是拯救蜀汉,拯救他的女婿诸葛亮。在刘备夹江七百里下寨的消息传到了成都之时,诸葛亮大惊,说在地势低下之处扎营,是兵家大忌,加上连营七百里,前后如何传递号令。何况天气炎热,草木干燥,一旦对方用火攻,如何来解救。

诸葛亮不禁悲叹:“汉朝气数休矣!”了解三国的朋友都知道,在刘备攻吴之前,蜀汉拥有川蜀和荆州,且大胜曹操,取得了攻取天下的优势。而夷陵兵败之后,蜀国精锐尽丧,民众怨言大起,加上荆州失去,从此失去了争夺天下的可能。诸葛亮的悲叹,正是源自于此。

三顾茅庐是诸葛亮毛遂自荐的噱头还是真有其事?

而北方的曹丕,在了解到刘备下寨布局之后,以为:“陆逊若胜,必尽举吴兵去取西川;吴兵远去,国中空虚,朕虚托以兵助战,令三路一齐进兵,东吴唾手可取也。”曹丕虽然才智不及曹操,然奸诈如出一辙。而这一点,黄承彦当然也会知道。黄承彦家在荆州是世家大族,在刘表之时,刘表后妻蔡氏,是黄承彦的妻妹,黄承彦自己也在荆州士林有崇高的威望。

赤壁之战之后,荆州归于刘备,作为军师诸葛亮的岳父自然同样为朝野敬重。刘备攻吴,节节胜利,当时的荆州,大部分依然是蜀汉掌握,黄承彦虽然号称归隐,想必对军前局势也了若指掌。曹丕都能准确的做出判断,作为一位有非常远见的智者,黄承彦当然也能够准确判断天下局势。

三顾茅庐是诸葛亮毛遂自荐的噱头还是真有其事?

于是,东吴军队进攻蜀汉,进军八阵图,势必大败,主将陆逊甚至可能身亡于其中。这对于蜀汉是好事,但更是坏事。当东吴的主力部队在八阵图中消耗,甚至主将死去之后,面对强大的魏国部队,吴国势必土崩瓦解。而一旦失去了强援,此时的蜀汉无力独自对抗曹魏,不久就会被拥有中原和江东的曹魏迅速消灭,天下一统归于曹魏。这是黄承彦不愿意看到的。

于是,黄承彦在没有得到诸葛亮的指示下,把陆逊带出了八阵图,保存了东吴的主力。而陆逊在得知魏国大军来犯,也立刻回军抵御,蜀汉得以喘息。既然,黄承彦知道救出陆逊对于蜀汉是如此重要,为什么不说是诸葛亮的命令,而把美名归于自己呢?还有,我们翻遍《三国演义》,在救出陆逊之后,黄承彦也再也没有出场。对于这样一位有大功于蜀汉的人,刘备也好,诸葛亮也好,为什么没有任何表彰的迹象?因为当时刘备还活着。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k6rn2dn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