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蟾人物生平
白玉蟾童试落第
白玉蟾,字如晦,号海琼子,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年)三月十五日生,绍兴十五年(1145年),年12岁,应琼山童子科。童子科系唐宋时特设考试科目之一。宋制15岁以下能通经作诗赋者,应试后给予出身并授官。当时,主考官命他赋《织机诗》,他不加思索,立即赋曰:大地山河作织机,百花如锦柳如丝。虚空白处做一匹,日月双梭天外飞。诗意奔放,豪情满怀。然而主考官却认为他出言骄狂,未录取。
白玉蟾在考场上遭到不公正的对待,这位早熟的少年,愤而厌秽风尘,臊腥名利,慕长生久视之道,喜神仙变化之术。仕途不通,改走仙道。他后来在《秋霄辞》里叹道:“世有千里马,可怜无王良。”于绍兴十六年(1149年),他16岁就出家云游,先到黎母山寻师,后养真于松林岭。
松林岭,也称儋耳山,海拔193米。位于儋州市之北部,为儋州之名山,山顶有天然石室,名博望台。山北有岩,名北岩洞,白玉蟾就在此洞修炼(见唐胄编纂的《正德琼台志》),在山顶挖一井以炼丹。有诗云:“枝头红绽梅初熟,口角黄干燕学飞。”《万历琼州府志》也载:“白玉蟾,姓葛,名长庚,琼山五原人,年十二应童子科。尝于黎母山中遇仙人,授以洞玄雷法,养真于松林……。”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修的《儋县志》也记载:“松林山,一名藤山,一名儋耳山,以山固儋之主山也。山在州东北二十里,高八十丈,旧多松树,顶上圆耸,下分八脚,恰如三山聚成。山石皆五色,顶有石室,名博望台,高大可一丈,容人站立。山北有岩名北岩,高不及博望台,而宽大过之。仙人白玉蟾与僧和靖皆曾修炼于此。乡人刻有神像奉祀,名白衣公。”从这些资料看,白玉蟾没有在乐会的白石岭、文昌的抱虎山、澄迈的白石洞修炼,只在黎母山、松林岭修炼。
白玉蟾拜师学道
绍兴二十四年(1156年),白玉蟾只身渡海,拜师学道。他身上只有三百钱,蓑衣、竹笠都没有,随身只有一把伞,光着脚,满身疥虱,蓬头垢面。在福建罗源兴福寺,捐身为仆。未半月,跟主僧作别。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与臞仙游于乐内,是岁以后,方悟妙道。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清明节后三日,游于卢阜。与刀圭子等200人饮酒于翠鹿亭,饮罢有辞曰:风气融兮毕华冷,月影浮兮夜漏永…… 再歌曰:吾家琼山前万遥,白杨青草几度秋……
淳熙二年(1175年),白玉蟾42岁,于甬东遇陈泥丸,拜之为师,随归广东的罗浮山。陈泥丸给白玉蟾授予持行金丹之基,白玉蟾易之,不再请益,结茅静坐。陈泥丸谓之曰:“子可更往外勤求数年后,当待子于此。”陈泥丸遣其离罗浮后,他北向洞庭,经潇湘,再折到武当山,与北极经邪院左判官讲习符法。复而入四川青城山,进访金堂,遇老道人授予《度人经》。
白玉蟾在拜师学道中,他先后到过广东、江西、福建、浙江、湖南、湖北、四川、广西等地,罗浮山、庐山、霍童山、武夷山、龙虎山、天台山等名山大川都留下他的足迹。他在拜师访友中,到处受冷遇碰钉子,但没有畏惧、退缩。他饥来吃饭困来眠,安然以对。淳熙九年(1182年),49岁的白玉蟾往外勤求7年,乃归广东罗浮山复命,陈泥丸慰之曰:“学者须如此,方能任道也。”次年中秋,对月坐谈,陈泥丸授予“大道归一论”,乃太乙刀圭之说。光宗绍熙元年(1190),承陈泥丸受以大前号一论,归而诵习默味。经过8年,深知奥妙。次年,陈泥丸对其间修炼工夫,乃指点火候次第。白玉蟾辞别罗浮,而隐郦市,预备金丹药材。绍熙四年(1193年)陈泥丸给白玉蟾受长生留命诀。绍熙五年,白玉蟾用尽苦工3年,而温养不慎,致汞走铅飞,丹败垂成。炼丹失败,对白玉蟾思想上打击很大,但他并不灰心丧气,继续总结经验教训。宁宗庆元二年(1196年),张紫阳(即张用诚)知道白玉蟾炼丹失败,命童自天基送金丹400字诀授白玉蟾,教其关防慎密。于是白玉蟾方悟分玉沐浴之理。后购药材重炼,尽其防危虑险之能事。庆元三年(1197年)炼丹告成。
白玉蟾精心著述
庆元四年(1198年),65岁的白玉蟾再往福建武夷山,结茅静坐修道。此段时间,白玉蟾经常往返武夷。嘉泰元年(1201年),他到江西南昌,与臞仙相遇于豫章,嘉泰三年(1203年)又返武夷。以后又离武夷来往于霍童、罗浮诸山。嘉定六年(1213年),翠虚假水解于临漳、复出武夷,给白玉蟾授诸玄秘。嘉定八年(1215年),白玉蟾与道友洪知常、陈守默、唐继瑞等会于武夷。这年九月,白玉蟾写《云窝记》。嘉定九年(1216年),名隐士詹琰夫出资重建止止庵,并延请83岁的白玉蟾住持。白玉蟾与武夷山关系密切。武夷山道教由于巧借山水,大大提高了自己的影响。过往的仕宦权贵、文人墨客,流涟于山水之间,无意穿梭于武夷山道教的规范之中却屡屡为道士、为官观题字赋诗,诗赋记载又进一步促进道教的发展。南宋以朱熹为代表的学者在武夷山聚徒讲学、深研学问,使武夷山成为理学名山,理学家与道士互为影响。宋以后的道士还接受朱熹的“正心诚意”的学说,将其融汇人道教修炼之中,成为道士们追求的一种境界。白玉蟾在武夷山以独特的内丹大法创紫阳派。他的修炼以精、气、神为核心,掺合理学和禅理,“心通三教,学贯九流”,发展和丰富了道教的思想和理论。
在止止庵和冲佑观住持的白玉蟾广收弟子,致力于传播丹道,建立了称为“靖”的教区组织,在武夷山创立了紫阳派(又称内丹派南宗),形成正式教团。白玉蟾的丹道理论重视对儒学及禅理的融会,是神仙道教的代表派系。他的理论和学术思想,是对道教理论和思想发展的重大贡献,对宋元以后的道教发展影响很大。他曾被邀请主持玉隆官、瑞庆官的国醮大典。他的著作《武夷集》、《玉隆集》、《上清集》等数十卷文稿均被收入正统《道藏》,被视为重要的道教典籍,影响极为深远。由白玉蟾编创的“玉蟾功”法,流传至今,被誉为“东方神功”,武夷山地区有关部门还成立了“玉蟾功医理研究会”等组织。特别是他注释老子的《道德经》是很大的贡献,继承并发展老子的学说。
白玉蟾住持止庵
嘉定十一年(1218年)春,白玉蟾游西山,适降御香建醮玉隆宫,玉蟾避之,使者督官门力挽他回,为国升座,观者如堵。又邀玉蟾诣九官山瑞庆官主国醮,神龙见于天。具奏以闻,有旨召见,玉蟾遁而去。嘉定十二年(1219年),自洪都入浙,访豫王。当地佛教首领僧孤云率诸僧来迎。孤云先以玉蟾博极群书,贯通三氏,昔究禅樾,欲求其为僧以光丛林。制衣钵,物物备具。白玉蟾笑曰:
吾中国人也,生于中国,则行中国之道,理也。若以夏变夷,背天叛道,吾不忍也。禅宗一法,吾尝得之矣,是修静定之工,为积阴之魄,以死为乐,涅榘经所谓生灭灭矣,寂灭为乐是也。吾中国之道也,是炼纯阳之真精,飞升就天,超天地以独存,以生为乐也。故曰,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夷夏之道固有所不同,道不同不相为侔也。
孤云听其言,很受感动,毅然弃僧从道。于是,诸僧来向玉蟾求诗文书画者,踵门如市。白玉蟾爱国崇道的精神,对当时民族斗争激烈的南宋时代,是很受各阶层欢迎的。他虽然崇尚道教,但也不排斥外来的佛教,他始终主张三教(儒、释、道)合一。
状元潘公筠写信给他说:“筠于人间。世无所甚敬,于古独长孤、竹君二子而爱李翰林,于今,则海琼先生”。古代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状元,这是当时夺魁的人物,都这样写信求当他的学生,希望“不舍慈悲”,“早示鞭影”。宋理宗宝庆二年(1229年)冬,解化于盱江(江西临川江),享年96岁。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j8vpdto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