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蟾主要影响
白玉蟾综述
八百多年前,在被称为蛮荒之地、瘴疠之乡,作为贬谪官员、流放罪犯场所的海南岛,出了个著名的诗人、画家、书法家、哲学家。他名叫白玉蟾,聪慧颖异,刻苦自学,善诗词和四体书法,其草书视之若龙蛇飞动,尤妙画梅竹人物,间或自写其容,数笔立就,工画者不能及。《中国美术史》记载他的事迹,《中国画家大辞典》有他的传,著名的《千家诗》选入他的诗。他涉猎群书,学识渊博,精通儒学、道学、佛学。由于在道学理论和修炼方面的卓越成就,他被尊称为道教南宗第五世祖,对后世影响深远。
白玉蟾文化
书法
白玉蟾存世书法作品最著名的有上海博物院藏的纸本楷书《仙庐峰六咏卷》和台北故宫博物馆藏的草书《天朗气清诗》。观其楷书,写得天骨开张,字势雄强,结体奇蛸,笔力劲拔,将颜筋柳骨同《瘗鹤铭》的清高闲澹舒展奇逸融为一体,行笔过程又偶露宋徽宗瘦金体飘逸之神及黄庭坚跌宕恣肆的笔意。从中可窥其融铸百家,自成一体的脉络。草书《天朗气清诗》洋溢着浮游的仙气,荡漾着清虚的神采。似有经堂清烟徐徐环绕之状,亦有空谷浮云出岫之形。其笔法远绍羲献,章法近师旭素,实开明代草书之先河。为南宋书家中佼佼者,亦为吾琼有记载的第一位诗、书画家。
白玉蟾重视道教著作的重要与启发性,曾曰“一言半句便通玄,何用丹书千万篇?人若不为形所累,眼前便是大罗天。”
诗词
白玉蟾的诗作,究其根源,大体脱胎于晋人的游仙诗。前人评其诗曰“清空缥渺”、“雄博瑰奇”,并以“垂露涌泉之笔”誉之。这评价基本上是准确的。然细究之下,还可发现白诗所描画的另一番烟霞风雨及所隐含的黄老之道。
白玉蟾咏物诗的三层结构:以画引出仙,再以仙引出道。白氏以画人诗,因为他是画家;以画引仙,因为他是道士;以仙明道,因为他不是一般的道士,而是参悟了归根复命学说的南宗五祖,有其自成体系的哲学观,有一首诗被选入《千家诗》。
白玉蟾思想主张
认识论
白玉蟾以为,人的认识,不是先天生成的,也不是从母胎中带来的,而是渐渐长大之后,所见所闻,进而学习,深入研究,悟出其中之道理,终于有所成就,有所建树。他在《日用记》中自述:“予年十有二,既知有方外之学,已而学之,偶得其说。非日生而知之,盖亦有所遇焉。后数年,洞究其妙,由是知三生之因缘,达四大之变灭,渐不堪留意于其学矣。”可见,白玉蟾是一个后知后觉,学而知之论者。
人之学习,机遇也是重要的,要不失良机。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要能坚持,刻苦钻研,然后才能出成果。前人的经验,后人可以借鉴。白玉蟾在《修道真言》中指出:“三教圣人语录,无非发天地之秘密,接引后学阶梯,细心玩味,便知端底”。
白玉蟾还认为,人的记忆是有限的。世事繁杂,日子久了就会忘记。所以要有录载,以备查考。他在《日用记》中说:“生于人世,为乎人之事,今日今日而已,明日又明日也。回首龆龀之事,今皆不复记忆。性月虽明,情云易蔽。心茅愈塞,神室为芜。”
白玉蟾认为,事业的成功,是自己平生刻苦努力的结果,绝不是有什么神灵相助或代劳。他在《日用记》中指出:“平生虽得道法,未尝效炷香之诚。”可见他是一个非常认真谨慎的人。
白玉蟾一生勤学不倦,寻师结友,足迹几乎踏遍大半个中国,吃尽不少苦头,坚韧不拔,“读天下不读之书”。所以,他“精通三教,学贯九流”。
白玉蟾还在《鹤林法语》中强调:做事要全神贯注,否则无致于事。他说:“方咫之木致于地上,使人蹈之而有余。方咫之木致于竽之端,使人踞之而不足。非物有大小也,盖心有虚实耳。”又说:“猛虎行,草木偃。毒鸠怒,土石揭。盖神全则威大,精全则气雄也。射虎者,见虎而不见石。斩蛟者,见蛟而不见水。当是时,目视者有所不见,耳听者有所不闻。此盖以神用形之道也。”
唯物论
白玉蟾是中国古代一位杰出的唯物论者。他认为,大自然是无限的。他在《鹤林问道篇(上)》中指出:“混沌无极”,“谓之先天一气,混元至精,则是大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之意也。”白玉蟾是世界历史上最先提出大自然无限的观点的人,比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提出这一观点要早500多年。
白玉蟾认为,事物的新陈代谢,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他在《道德宝章白玉蟾评语》·《俭武章第三十》中指出:“师老必溃,物壮则老,老者必死,是谓不道。……有道则长存,无道则早已,自然之理也”。在《静胜堂记》中,他说:“大道者,天地之根,阴阳之原”。在《道德宝章白玉蟾评语》·《成象章第六》中又说:“神者,一身之元气”。“神存则生,神去则死”。
白玉蟾认为:大自然是客观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他在《道德宝章白玉蟾评语》·《运夷章第九》中说:“古者虚无生自然,自然生大道,大道生一气,一气分阴阳,阴阳为天地,天地生万物,则是造化之根也”。所以,人类要认识自然的规律,就必须“搜寻造化根”。那些尚未被揭示的规律,只能等待去研究,去探索,不能信口开河,胡说八道。其解释是“天机不可泄露”。
白玉蟾在《海琼白真君语录》中指出:“大造无声,风自鸣,籁自动,冬去冰自泮,春来草自生,燕春至,鸿秋归,霜天梅花开,月夜萤火明”,这些都是自然的规律。所以,研究自然规律,掌握自然的规律,就可以一通百通,一了百了。他认为,要顺其自然,不要做违反自然规律的事情。在《鹤林问道篇》(上)中,他说:“存者有也,亡者无也。存者存我之神,想者想我之身。闭目见自己之目,收心见自己之心。有物则可以存,谓之想。无物而强存之,谓之妄想。此乃精思存之妙。操者存之也,舍者亡也。操者操真一之气,存者存太玄之精。凝一神则万神俱凝,聚一气则万气俱聚。顺我之物,可以无心藏之。逆我之物,可以无心顺之”。他在《鹤林法语》中又说:“吾亦不喜其有,亦不忧其无。但知行道奉法,听其自然,所以尔者”。
白玉蟾认为,物质是不灭的。他在《海琼白真君语录》中说:“出入虚无,还返混沌”。也就是说,万物生于自然,回归于自然。在《鹤林问道篇》(上)中他又说:“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往古来今,本无成坏,第以生死流转”。
白玉蟾还认为,事物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他在《鹤林问道篇》(上)中指出:“有为之为,出于无为”。在《海琼白真君语录》中,他说:“知则不知,不知则知”。在《修道真言》中,他又说:“因祸得福”。
人生观
做人处世,是每个人都遇到的问题。白玉蟾在《修道真言》中说;“天下人不难立志,最怕转念。富贵二宝是钩人转念的香铒。所以每每得道者,非贫寒,即大患难之后。何也?割绝尘累,回头皆空。”“自一身推之,吾一身即天地,天地即吾一身。天下之人即吾,吾即天下之人。不分人我,方是人道之器”。“万事萌芽,在乎一心。心动则机动,机动则神明而合之,故至诚之道,可以前知。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心乃一身之主,故曰主人要时时在家。一时不在,则官骸乱矣。,所以学道贵恒。始勤终怠,或作或辍,则自废也。”;“功夫如不早做,及至精乾血枯,屈曲求团,有何益哉?”“夫心之动,非心也,意也。神之驰,非神也,识也。意多欲,识多爱。去此二赋,真性园明。不欲何贪?不爱何求?无贪无求,性如虚空,烦恼妄想,皆不为累。”“敬慎二字,通天彻地”。“人当以圣贤自待,不可小视自己,则上达矣。故天下未有不圣贤的神仙”。“居尘不染,乃为上品”。综上所述,白玉蟾的人生哲学就是:立志,不慕荣华富贵,不高高在上,不自以为是,要有至诚之心,要紧守“敬慎”,要自重自尊,不自卑。所以,他强调“清心寡欲”,不“纷纷逐逐”,不“落流俗”,要“陶养性情,变化气质”,要抛掉“烦恼”,绝不能“粗心浮气”,在“与人接物上浑厚些”。
白玉蟾在《修道真言》载:有问前知者。答曰:“机从心生,事以理断。以理断事,人即神也。弃理问神,神亦不答”。关于符水,白玉蟾在《鹤林法语》中说:“验与不验,却是他事”。“不问灵不灵,不问验不验,信手行将去,莫起一切念”。他从不把神和符咒当做一回事。他深知迷信是愚蠢的行为。所以,当南宋朝廷诣他主国醮并召见他时,他却不辞而去。他在《吕祖全书》·《指玄三灿上篇律诗一十六首·十六》中劝人“莫听邪师妄惑”。白玉蟾认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死了,魂消魄散,化成粪土,化成精气,回返大自然。
做人要做什么样的人?白玉蟾在《道德宝章注》·《安民章第三》中说:“为子当孝,为臣当忠”;当官要为百姓,使民“饱不思食”,“如意无他”。在《道德宝章注》.《任德章第四十九》中又说:“不以我为我,乃见心中心:人心我心,同乎一性”。在《道德宝章注》·《守道章第五十九》中说:要“以天理胜人欲”,“俭视、俭听、俭思、俭为”。在《道德宝章注》·《谦德章第六十一》中,他指出应对形势,“以静制动”。在《道德宝章注》·《守微章第六十四》中,他指出,面对祸患,“刁知其始,不见其尾”。即不使其萌发,不让其有成。要“防微杜渐”。在《道德宝章注》·《三宝章第六十七》中说:“逐物”,“贪嗔爱欲”,“急欲求成,不见乎道”。“身心不动,静以待之”。在《道德宝章注》·《配天章第六十八》中说:要“慈和、宽泰,“安稳”,“小心翼翼”。在《与彭鹤林书》中,白玉蟾告诫说:“凡事宜珍重,圣事宜珍重,一切事宜珍重”。
白玉蟾
白玉蟾所处的时代,宋夏、宋金长期对峙,战争没有休止,致使民不聊生。对此,他深感厌恶,希望尽快结束战争,使百姓安居乐业。他主张,解决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纷争,取决于一个信字。在《道德宝章注》·《独立章第八十》中,他说:“信是道之源”,“味道之腴”,“受道之庇”,“处道之安”,“乐道之和”,“心心相照”,“照见五蕴皆空”。“灰心绝念”,“如如自然”。即是要和平共处,互相尊重,互相信任,肝胆相照,坦诚相待。他反对用战争的手段解决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争端。他在《道德宝章白玉蟾评语》·《俭武章第三十》中说:“不以兵强天下,不露锋芒也。……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心兵起处,灵地荒芜也。大军之后,必有凶年。魔军驰骋,精气耗散也”。爱国主义
白玉蟾是古代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他自江西南昌赴浙江访豫王,僧孤云率诸僧来迎,以先生博极群书,贯通三氏,昔究禅樾,欲求其为僧,以光丛林。对此,白玉蟾笑答:“吾中国人也,生于中国,则行中国之道,理也。若以夏变夷,背天叛道,吾不忍也。
禅宗一法,吾尝得之矣,是修静定之工,为积阴之魄,以死为乐”。“吾中国之道也,是炼纯阳之真精,飞升就天,超天地以独存,以生为乐也”。“夷夏之道有所不同,道不同不相为侔也”。(见彭耜《海琼玉蟾先生事实》)
白玉蟾对于祖国,情深意重,视中华文明为世界文明的最上品。他又是一位开放型的古人。他学习外来的文化,是为了丰富自己,让外来文化为我服务,而不是要以外来文化代替我古老的中华文化。其立场是何等的坚定,态度是何等的鲜明。
白玉蟾精通三教,学贯九流。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最重大的贡献,就是把儒与道合而为一,成为一个统一体,从而丰富和坚实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基础。他说:“今之文人,只因理障,难以人道。不知道即孔孟之道。濂溪尧夫非此乎?不可专作道家看。要知儒与道是合一的。周邵二子,何尝出家修行耶?今人将道作出世一派而畏之,何其误也。”(见《修道真言》)。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e21rt91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