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有容一战成名
万历十年(1582年)六月二十日,明代著名政治家张居正去世了。他带着平生的抱复,葬在江陵,身后却是无限的恩怨与不尽的是非。
十一年(1583年)三月,诏夺张居正上柱国、太师封爵;再诏夺文忠公谥号,斥其子锦衣卫张简修为民。十二年(1584年)四月,由于故辽王王妃上疏,诏令查抄张居正家产。司礼监内宫张诚,刑部右侍郎邱橓奉命前往。
神宗皇帝贪婪的血液因为王妃所说的辽王府“金宝万计,尽入张府。”的话语又活跃了起来。因为先前查抄司礼秉笔太监冯保家得了甜头,再加上皇弟潞王大婚在即,便注定了张家被查抄的结果。这究竟是王妃的聪明,还是受了某位大臣的暗示?但不管如何,她毕竟在辽王与张居正多年的恩怨纠葛中,为辽王划了一个胜利的句号。
诏书下后,荆州府,江陵县已将张宅封门,张家子女尽数躲在屋中不敢出来。直到了五月初五,邱橓等到了,打开宅门,张家已饿死十余口。
接下来的搜检与拷问,共得黄金万余两,白银十万余两。但这离预期值仍差一大截,如何向好货的神宗交代?只好再严刑逼供。
张敬修因受刑不过而自杀,张懋修两次自杀未遂,成了废人。张敬修临死之前写的血书,轰动朝廷。首辅申时行与六部大臣纷纷上书请求从宽处分。神宗于是下令留空宅一座,田四十顷赡养张居正老母。张居易,张嗣修等成年张家子孙,俱令充军。辽府一案,方告结束。
神宗皇帝在张居正病危时曾经说过,“只看顾先生子孙便了”。但却是这样的看顾!伴君如伴虎。“臣罔以宠利居成功”,这句《尚书》的名言张居正不可能不明白吧!但他曾经说过,“念己既已忘家殉国,遑恤其他,虽机阱满前,众镞攒体,孤不畏也!”本着这种精神十年中他努力推行改革,其间得罪了多少人?张居正的身后之祸,也许早就在他自己的意料之中了。
“倒张”风潮吹遍了整个大明朝,这种攻击也牵连了张居正生前重视的将领戚继光。“倒张”派们把戚继光视为张居正的同党,欲置之于死地而后快。甚至有人诬陷戚继光给张居正的信件说,“虽夜开中门递进,意欲何为?莫非反状乎?”在此等情况下,兵科给事中张鼎思认为戚继光于闽浙有功,请朝廷把他调往南方。于是明廷于万历十一年(1583)二月,调戚继光任广东总兵官。
这是蓟镇的塞外,由于戚继光的离去,在一定程度上,北边的蒙古诸部又活跃了起来。十一年(1583)六月,夷妇大嬖只趁古北口明军放马之机,以600多人抢马171匹,杀尖夜家丁11名,掳去军人17名。七月,小阿卜户入犯黑谷关,杀知名氏者30人,明军掩败为胜。为此总督周咏与巡抚翟秀裳夺俸半年,而刚上任的总兵杨四畏则降一级。在戚继光离开不久便发生了这种十几年未曾见过的百姓被杀被掳,牲畜被抢,连军人也被掳的惨象,真可谓自毁长城。
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新任蓟辽总督张家胤为加强蓟镇守卫力量,调沈有容于蓟镇东路,任南兵后营千总,防守燕河,台头二路。仅过几个月,到八月初一日,朵颜部首领长昂领兵三千余骑进犯刘家口。
蓟镇的主要边患,便是朵颜三卫。元顺帝北逃之后,蒙古逐步分裂为鞑靼,瓦剌与兀良哈三部。兀良哈部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归附明朝,明太祖在今吉林一代设立了朵颜、福余、泰宁三个卫所,明廷封其族人卫都督等职,管卫事,每年与朝廷通贡,永乐时,三卫逐渐南下,到天顺以后,已至长城脚下,成为明朝的外部屏障。他们时叛时附,有时还为鞑靼,瓦剌做向导入犯。但他们与明廷一直维系隶属关系,明人称他们为“属夷”。
在正统年间也先入犯回撤时,曾顺便大掠福余,泰宁二卫人畜,作为他们做“向导”的“报答”。二卫从此衰弱,朵颜部势力强大了起来,于是也就日益不安份起来。到嘉靖二十七年(1575)影克袭职时后,进犯日益频繁,直到影克在一次内犯时被明军火铳击毙。影克之子长昂袭职之后,仍不思悔改,继续汇集部众,连年进犯。
不过明廷已于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调戚继光来防守蓟镇,长昂数年间进犯,皆被打退,没占到多大便宜。尤其到了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正月,长昂携其叔董狐狸共同逼迫长秃(董狐狸弟)内犯,进攻董家口。戚继光命令军队自榆木和董家口两关出塞追击,至聂门一带,去边150里,活捉了长秃。长昂见状不妙,转移会州,不敢靠近边墙。二月,长秃的亲属部族纷纷表示永远效顺朝廷,不再内犯,三月初一日,长昂同董狐狸等率部240多人到喜峰口请罪。初三,戚继光同当时的副总兵史宸亲临喜峰口受降。长昂等相继罗拜,呈上认罪表文,送还被扣明军侦察兵7人,绑送扰边闹事的2人,并献贡马7匹,请求释放长秃,恢复扶赏。戚继光见他们已经认罪,便放了长秃。初四,让长昂入关,分别接受扶赏。长昂等深感愧疚,当时对天盟誓,世世代代永远内附,不再进犯。这一役,朵颜部的酋长们是彻底服了,他们在戚继光在的日子里,再也不曾内犯。
不过这一次,戚继光已远调广东了。“戚老虎去,吾又何惧?”小阿卜户等人的入犯不正是暴露蓟镇已出现了防御漏洞吗?早先犯辽东没有得到多少油水,长昂把视线瞄上了蓟镇。于是在八月率三千余骑入犯,果然发现蓟镇防御果然漏洞百出,都进入长城好几里地到了刘家口了,仍然未见明军组织什么像样的抵抗。
但刘家口却恰恰是沈有容的驻扎之地,这下长昂遇到了克星。由于原来戚继光的防守方针是“谨烽火,远斥侯”。沈有容当夜二更时分闻得警报,仅带家丁及跟役共29人迎敌。
刘家口也是蓟镇的一个重要关口,按戚继光当时的规定,关口的城墙上每五十垛构筑一个雉,就是战台,对应每一雉建一窝铺或骑墙铺,雉与窝铺相结合,大体与长城上同为戚继光设计的空心敌台相似,既便于守城者休息,更便于击敌。
沈有容当时应该就与家丁等人住在窝铺之中,身为千总,还亲自守城,真做到了与士卒同甘苦。闻警后,身边虽仅有这29人,但也得迎敌啊!“一出台而射死七十余”,可见,沈有容是使用火器的高手。
从元朝开始,中国便有筒形发射式火器,称之为火铳、突火枪,但性能并不是太好。到了嘉庆二十七年(1548年),在朱纨领导的“双屿大捷”中,明军打败了葡萄牙人与倭寇联军,并俘获了一些善于制造火绳枪的日本人及枪支。后有马宪、李槐等人学习制造火枪的方法,并加以研究和改进,终于在十年后造出了 “鸟嘴铳”,简称为鸟铳。
鸟铳枪管用熟铁打造,长约112~150厘米,重约5~6公斤,有准星、照门,安装木托之上。铳口长出木托二寸,托后七寸向下弯曲,通条一根别再托上,重三两,另有火绳。每次发射时装火药三钱,铅弹重三钱。它的口径在9~13毫米之间,射程可达300米左右,鸟铳与同时期其他火枪相比,有身管长、口径小、重量轻,便于使用等特点。并且由于枪管长且直,所以较易打准;前手拿铳腹,所以发射时火药不会夺手;双手俱托铳身,所以瞄准精确;并且使用龙头类火绳发火机,所以不用考虑火绳是否熄灭。
戚继光到达蓟镇之后,发现蓟镇武器样样不行,“不知较量异用之术”,敌人用弓箭,自己也学着用弓箭。但蒙古骑兵自幼学习骑射,弓长矢重,明军岂是对手?所以戚继光开始改善武器装备,用优于敌人的火器对付敌人弓箭,蓟镇驻军大量配备鸟铳等火器。
但鸟铳是前膛装弹的老式火枪,使用极为繁杂,沈有容以及他的家丁能在夜间使用鸟铳瞬间击毙七十余敌人,实在是很不容易了,没有极为熟练的操作技巧,是铁定做不到的。
朵颜部的人还击了,箭矢如雨。这二十九位健卒们都负了箭伤,沈有容也身中二矢。但他们不顾伤势,奋力冲入敌阵,拼死砍杀。有六人登时了帐。朵颜长昂因黑夜不辨明军人数,又因上一次大败的余悸,下令撤退了。
当时兵部说:“蓟镇修筑台墙,原以匹马不入为功。贼夷拆墙进边,守台官军若罔闻,防守何在?”为严肃军纪,主兵把总李养性及传烽守台官兵周养珠等十人皆被枭首传示,还有八人受军棍不过而亡。唯独沈有容以首功得到了赏赐及对兵部的推荐,沈有容“由是知名”,这一战,才是他军旅生涯的真正开始。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ibejr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