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背后罪魁祸首:你不知道的沙逊犹太贩毒家族兴亡史

中,英鸦片战争之后,清朝境内有非常多的抽大烟人群,使我国背上东亚病夫称号,大部分中国人都不知道向中国输入最多鸦片的是一群犹太贩毒集团犹太贩毒集团——两次鸦片战争…

中,英鸦片战争之后,清朝境内有非常多的抽大烟人群,使我国背上东亚病夫称号,大部分中国人都不知道向中国输入最多鸦片的是一群犹太贩毒集团

鸦片战争背后罪魁祸首:你不知道的沙逊犹太贩毒家族兴亡史

犹太贩毒集团——两次鸦片战争的受益者

1840至1842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最终以南京条约的签订而结束,此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战败之后,鸦片如同洪水一样涌入,使得国民身体素质急剧下降,经济水平每况愈下。

1856年至1860年英法两国对中国又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火烧圆明园,并逼迫清政府签订相关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后果是——列强涌入中国的鸦片,清政府只能收取一次税。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前,林则徐给英国女皇写过一封信,信中说:“查该国距内地六七万里,而夷船争来贸易者,为获利之厚故耳。以中国之利利外夷,是夷人所获之厚利,皆从华民分去。岂有反以毒物害华民之理。即夷人未必有心为害,而贪利之极,不顾害人,试问天良安在?闻该国禁食甚严,是固明知之为害也。既不使为害于该国,则他国尚不可移害,况中国乎?”

这封信的核心意思是,你们英国人不吸鸦片,却拿鸦片来害我们,这太无耻了!

可惜,林则徐的看法其实并不完全正确。

英国人在19世纪确实不“吸”鸦片,但他们“喝”鸦片酒(鸦片酊Laudanum),不单是英国,整个欧洲都流行“喝”。曾经派使者见乾隆皇帝的英王乔治三世就是一个鸦片酒鬼,乔治三世发疯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后来的继任者乔治四世同样喜欢喝鸦片酒。

题外话,在欧洲街头贩卖鸦片酒的商贩大都是犹太人。

鸦片战争前夕,即1837年登基的维多利亚女王非常讨厌鸦片,她认为鸦片酊令英国男人失去了阳刚之气,喝鸦片酒的男人个个都是病鬼,但她并没有在法律层面禁止喝鸦片酒。

彼时的中国,通常把吸食鸦片叫做抽大烟。在雍正年间,清政府已经意识到鸦片带来的危害,并时常施行禁烟措施,但是由于民间一直把鸦片当成一种灵丹妙药,这些禁烟措施往往收效甚微。

林则徐早年是一个坚定的禁烟者,但是在晚年却对鸦片产生了180度的态度转变,提出了种植罂粟来弥补财政空缺、并抵御外国鸦片的看法,这是因为他看到鸦片种植所带来的巨大财政收入。

鸦片战争背后罪魁祸首:你不知道的沙逊犹太贩毒家族兴亡史

在普通人眼中还有一个认识错误——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向中国倾销毒品的主体是东印度公司。

这个观点是有误的,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东印度公司卖鸦片的比例可以忽略不计,当时英国政府已经把鸦片经营权从东印度公司让渡给了犹太鸦片贩子。

因此向中国直接贩卖鸦片的不是英国政府,也不是东印度公司,而是向英国政府缴纳了大量税金的家族式犹太贩毒集团。不过这些犹太家族都是英国国籍,说英国人向中国输入鸦片毒品也没有错。

犹太贩毒家族的来历

犹太民族流浪了几千年,根据流浪的位置主要存在以下几个分支:

第一支德系犹太人(Ashkenazim);

第二支西班牙系犹太人(Sephardim);

第三支阿拉伯系犹太人(Mizrahim);

第四支非洲系犹太人(Ethiopian)。

贩卖鸦片的犹太人主要是西班牙系塞法迪犹太人(SephardiJews),历史上长期生活在伊比利亚半岛上(西班牙、葡萄牙两国),大约占犹太人总数的20%。

1553年,葡萄牙人用欺骗的手段占据了澳门,塞法迪犹太人跟着葡萄牙人向中国贩卖鸦片,但是量并不大。从已有的资料来看,当时明朝一年进口的鸦片也就100来箱,塞法迪犹太人占据的比例最多也就5、6箱。

犹太贩毒家族主要有:沙逊(Sassoon)、嘉道理(Kadoorie)、哈同(Hardoon)、亚伯拉罕(Abraham)、所罗门(Solomon)、埃兹拉(Ezra)、托依格(Toeg)、海亦姆(Hayim)、索福(Sopher)等家族,其中最有名的是沙逊家族。

自1840年以来,犹太人的鸦片生意逐渐由沙逊家族主导,也由此成为当时全球最大的贩毒集团。

大卫·沙逊——贩毒家族的开创者

如果单纯以贩毒数量作为衡量标准,大卫·沙逊可谓是史上最大的毒品贩子,后世的任何毒枭、毒品贩子都无法与其相提并论。他和其他毒枭最大的区别在于,他的罪行没有人记得。

1792年,大卫·沙逊出生在巴格达(当时属奥斯曼帝国管辖)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30岁之前生活过得顺风顺水,任职当地首席财政官,直到1821年新来了一位行政长官,他的美好人生起了波折。

新行政长官叫达乌德,上任就杀了一位叫埃兹拉的犹太人族长,大卫·沙逊看到新上司对犹太人杀气腾腾,连忙私下越级打报告,请求奥斯曼帝国政府将达乌德撤职查办。

得知大卫打小报告后,达乌德立刻展开反击,他以大卫·沙逊开银行放高利贷、贪污受贿之类的理由,同样上报给政府,企图将其定罪。达乌德的报告得到了一些高级官员的认可,大卫·沙逊形势岌岌可危。

大卫·沙逊一看情况对自己不利,立马在1829年带领全家逃亡,辗转多地后,在1832年获得英国国籍,紧接着第二年就把全部家族财产转移到了印度孟买,并定居下来。

这一年任印度孟买总督的罗伯特·格兰特正利用各种势力影响英国议会,想要通过一则法令,来废止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的专利权和垄断特权。有阴谋论者认为,英国政府做出这个决定,是大卫·沙逊等一票犹太家族背后的游说、行贿有很大关系。

法案通过后,大卫·沙逊在孟买设立了沙逊洋行,经营着英国、印度的棉纺织品、东方织物、波斯湾土特产等贸易,以及向中国走私鸦片。凭借着犹太人的经商天赋,大卫·沙逊很快就成为孟买最富有的人之一。

与此同时,原本顺风顺水的东印度公司,主营的鸦片生意突然一落千丈,到了1840年,东印度公司经营的鸦片生意已经可以忽略不计。

另一边,沙逊洋行经营着很多生意,但最赚钱的行当还是向中国走私鸦片,销量实在太好了,连他的竞争对手都眼红地说道:“黄金雪片似地向大卫·沙逊飞去。”

沙逊洋行的鸦片走私也给英国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富,顺便也解决了中英之间巨大的贸易逆差。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极度反感鸦片的维多利亚女王突然转变态度,支持并命令英国政府授予沙逊贩毒家族更大更多的权利,如在棉制品、丝绸等贸易中给予沙逊洋行更大的便利,尤其是在生产鸦片的环节给予更大的政策倾斜。

资料显示1836年鸦片贸易量超过3万箱(不包括偷税漏税的走私鸦片),97%以上是被犹太鸦片商贩控制,沙逊家族控制量一般认为是在20%左右。大卫·沙逊以及他两个妻子所生的八个儿子全部都全身心地投入鸦片贸易之中,他们赚到的钱,数都数不过来。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的沙逊洋行的崛起

道光十八年,即1838年英国鸦片商贩遇到了麻烦,道光皇帝派时任湖广总督兼兵部尚书的林则徐,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前往广州禁烟。一场影响中国上百年历史的禁烟运动,就此拉开序幕。

林则徐到了广州,就立刻逼迫以沙逊洋行为首的英国犹太毒贩交出走私鸦片,并在虎门进行集中销毁,根据清朝的官方记录显示,总共销毁了1万9千多箱鸦片。

看着被销毁的鸦片,犹太商贩们心疼不已,更心疼的是以后不能继续贩卖鸦片。于是以大卫·沙逊为主的犹太家族,出钱出力游说英国政府替他们出头,挽回经济损失。

沙逊家族和另一个非常有势力的犹太家族,即罗斯柴尔德家族是亲家,这个家族按当时的话来说,主要是放钱,即高利贷的,虽然没有经营贩卖鸦片生意,但与沙逊家族有着非常深厚的合作与利益关系。

鸦片战争背后罪魁祸首:你不知道的沙逊犹太贩毒家族兴亡史

于是鸦片战争的起源有这么一种说法,正是由于沙逊家族与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共同游说,才使得英国议会以微弱的优势,投票通过了英国政府发动对华的惩罚战争。

然而根据最新的资料显示,英国议会却是以271票反对、262票支持的结果,否决了对华战争法案,但此时英国的舰队已经在前往中国的路上。也就是说,英国发动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并非议会决定,而是由当时的英国首相授权。

鸦片战争之后,英国政府一直诡辩,他们发起的是一场关于贸易的战争,只字不提鸦片。马克思看不下去这种无耻说法,专门撰文揭露并批判英国政府,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16年后,即1858年写过一篇《鸦片贸易》的文章,里面重点批判了英国政府既要做婊子又要立牌坊的做法!

“英国政府以帝国政府的资格,装作与鸦片贸易全无关系,甚至订立禁止这种贸易的法令。可是又强迫孟加拉省种植鸦片,最后运往加尔各答,由政府标价拍卖,把它从国家官吏手中移交给投机商人,然后转入走私商人的手中,运入中国……”

马克思讲的投机商人,其实大部分人都是他的犹太人同胞,即以大卫·沙逊为主的犹太家族。从综合资料来看,林则徐收缴的鸦片中有接近一半是沙逊家族的。因此可以说,第一次鸦片战争,就是英国政府为沙逊家族为首的犹太毒贩发动的。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大卫·沙逊迅速出手,带领八个儿子,先后在香港、广州、上海成立沙逊洋行。其中上海的业务发展最好,尤其是鸦片业务,因此上海很快就变成沙逊洋行在华的业务中心,其地位远超香港和广州。

毒品使可恨的,它让人失去工作能力,人失去生活希望,当代人必须要远离毒品,珍爱自己生命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hhe3o6n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