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门立木有什么来历?其中含义是什么?

秦国在商鞅变法后逐渐崛起,成为了战国七雄之一,但商鞅早期推行自己的变法也并非一帆风准,他为了让人们信服,做了一件事结果让变法得以顺利实施,而且还衍生除了一个成语…

秦国在商鞅变法后逐渐崛起,成为了战国七雄之一,但商鞅早期推行自己的变法也并非一帆风准,他为了让人们信服,做了一件事结果让变法得以顺利实施,而且还衍生除了一个成语故事,下面来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城门立木有什么来历?其中含义是什么?

经过春秋三百年的争霸战争,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到了战国时期的矛盾更加尖锐,彼此再无信誉可言。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历经数百年的战火,过着有今天不知明天的日子,最大梦想就是平定的生活。

商鞅接受秦孝公的任命,全权负责秦国的变法,他知道变法想要成功,就必须在平民百姓的生活中体现。

假若推行的变法只涉及中上层建筑,效果就不会有多好,比如韩国的李悝变法。

商鞅虽然看不起底层人物的智慧,却相信他们的力量,只有让平民百姓支持改革,变法才能有成效。

城门立木有什么来历?其中含义是什么?

可是,在礼崩乐坏的战国时期,诸侯们都没有信誉可言,比如秦王诱骗楚怀王入秦,更何况生活在底层的平民百姓。

为了让变法顺利地在百姓中进行,商鞅必须要取信于民,于是就有了“城门立木”这场真人秀。

商鞅在都城南门竖立一根长达三丈的木杆,公告秦国百姓,只要有人能把这根木杆从南门搬到北门,便奖赏十镒黄金。

《史记》有记载,“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在当时而言,十镒黄金是一笔不菲的财富,但是把木杆从南门搬到北门又是一件小事,两者明显划不上等号。

城门立木有什么来历?其中含义是什么?

因此,许多百姓并不相信,都站在城门外观望,想看看商鞅做这件事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可依然没有人主动上前去搬木杆,于是商鞅把奖金提高到五十镒黄金。

《史记》有记载,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作为史上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商鞅不仅对变法有钻研,对人性也有独特的见解,他知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果不其然,当奖金提高到五倍之后,人们开始交头接耳,都跃跃欲试。

没过多久,有一人走出来,他扛着木杆就往北门走,结果顺利完成任务,而商鞅也遵守承诺,奖给了那人五十镒黄金。

城门立木有什么来历?其中含义是什么?

《史记》有记载,“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这件事传开后立即在秦国引起了轰动,带来的结果就是,平民百姓都相信商鞅是个言而有信的人。

通过城门立木这件事,商鞅树立了改革的信誉,他告诉秦国百姓,朝廷颁布的政令都有效。

只要法令规定的奖罚,不论地位的高低,有功必赏有错必罚,惩罚太子的老师更是让百姓信服。

从某种角度来说,城门立木是一场有预谋的作秀,其目的就是树立“商鞅变法”的信誉。

这场“真人秀”之后,变法的时机已经成熟,上到王公贵族,下到平民百姓,无人再敢非议“变法”。

变法一百年后,秦国终于变得强大一举消灭了六国,成了天下的霸主。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f3c07r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