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定关中,刘邦史诗级任务达成,过程却不堪回首
原标题:入定关中!刘邦完成史诗级任务,过程却不堪回首
刘邦入定关中是一件堪称史诗级难度的人物,然而他还是完成了,尽管其中的过程十分不堪。
事实上,当时的五国实力派都能清醒地意识到:抵抗秦军才是目前最重要的任务。如果无法抵抗秦军这种咄咄逼人的攻势,等秦军打败赵国后,下一个攻击目标有可能就是自己。
在这种背景下,各国军队都陆续赶往巨鹿救援赵军。虽然面对强大的秦军,这些军队都不敢逼近秦军,更不敢向秦军发动进攻,但是,各国军队却都纷纷向巨鹿方向汇集。
面对强大的秦军,各国军队不敢用积极的方法表示反抗,但是大家都在用消极的方法表示反抗。随着消极反抗的人越来越多,就为积极反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用现代网络语言来说就是:围观就是力量。看到某个黑社会老大胡作非为,老百姓自然不敢出来管。但是老百姓敢围观,因为围观相对安全。围观好像没有用,但如果围观的人越来越多,黑社会老大的心理压力也会越来越大。如果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代表正义的人就更容易出现。
陈胜可以振臂一呼,引得秦王朝土崩瓦解,就是因为当时“围观”秦王朝的人太多了。大家虽然没有用激进的方法挑战秦王朝,但大家都用类似围观的方式表达了对秦王朝的不满。在这种背景下,陈胜才敢率领九百人攻打秦王朝;在这种背景下,陈胜看似偶然的行为才能导致秦王朝突然崩溃。
项羽之所以能够取得巨鹿之战的胜利,也是因为围观秦王朝军事主力的人太多了。大家虽然都不敢逼近或进攻秦军,但他们都在陆续地朝着巨鹿方向前进。在这种背景下,项羽才敢率人奋勇冲向秦军;在这种背景下,项羽看似偶然的行为才能导致秦军突然溃败。
通过这种分析,我们可以得知:楚国当时最最主要的军事计划就是北上救援赵国。在这种背景下,宋义只需要率领楚国大军朝巨鹿方向前进就行。
而在调兵遣将救援赵国的同时,楚国还有一个惊人的战略构想:同时再派一支军队,寻机进攻秦王朝本土!
在楚国刚建立时,为了激励大家与秦王朝英勇作战。楚怀王与楚国众多实力派立有这样一个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谁先率军平定关中,谁就是王!
这个约定无疑是非常诱人的,但是秦王朝过于强大,所以当时没人把这个约定当回事。
因为从常理判断,秦王朝过于强大,即使有机会平定关中,也一定是大家通力协作的结果。说得具体点,就是项梁率领楚国其他实力派一起进入关中,征服整个秦王朝故地;甚至有可能是项梁率领楚国其他实力派,与赵、魏、燕、齐等国一起进入关中,征服整个秦王朝故地。
如果是这种情况,谁算 “先入定关中者”呢?
如果当时有人预言,某位实力派有机会单独进入并平定关中,肯定会被人耻笑为“白日做梦”,因为这似乎是无法想象的事。且不说秦王朝是不是纸糊的,就算秦王朝是纸糊的,楚国实力派可不是纸糊的,凭什么会让某一位实力派单独进入并平定关中呢?
综上分析:“先入定关中者王之”,这句话在最初,应该只是一句激励人心的政治口号。
最后,是刘邦一系单独进入并平定关中。如果按照约定,刘邦应该在关中称王。可问题在于:这种结果的出现,其实只是巧合与偶然的结合体。
我给大家讲述一些客观事实:
在六七月份时,章邯率领二十万秦军投降项羽。此时的刘邦在哪里呢?刚刚攻下宛城。按照今天的地理位置测算,刚到河南省南阳市附近。足足一个月之后,刘邦才攻破武关(陕西省商洛市附近)。
如果当时的秦(章邯所率领的降军)、赵、齐、楚、燕、魏等各路诸侯达成共识,在项羽的率领下直扑函谷关,以秦王朝的力量是绝对无法抵抗的。
如果真是如此,你说先入定关中的是谁?按照约定应该让谁在关中称王呢?“先入定关中者王之”肯定就有歧义了,大家会根据自身的利益,选择符合自己需求的解读方式。
但无论如何解读,至少有一点可以明确:那就是项羽想要借助这句话称关中王,肯定是无法服众的。
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出:所谓的“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只是一句政治口号,碰巧让刘邦兑现了而已。
因为刘邦不但先入关中,更以一己之力平定关中。所以很多人都认为:以楚怀王为代表的中央政府对刘邦偏心,把这么好的一个机会给了刘邦。
问题是,从当时的情形去看,这实在不是什么好机会。率领一只孤军进攻秦王朝本土,这怎么看都是在痴人说梦。
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周文虽然率领数十万大军攻入了函谷关,最终却被秦军打得灰飞烟灭;吴广虽然率领十多万大军包围了函谷关附近的军事重镇荥阳,最终却被秦军打得全军覆没;等到秦王朝大军走出函谷关之后,陈王、魏王、齐王和项梁等实力派很快就死于非命。面对此情此景,一个人认为自己率领一支孤军就能平定秦王朝本土,是不是有点异想天开了?
更主要的是,执行这项任务的人,必须得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大人物,否则,他绝没有资格领衔这样巨大的军事任务。
从表面上看,这似乎不是个问题。实际上,真正的问题就在这里。因为北上救援赵国才是当时最重要的军事任务,所以楚国的军事主力,必须得用于北上救援赵国。
在这种背景下,率军进攻秦王朝本土的实力派,基本上只能率领几千虾兵蟹将去撞大运。换而言之,这位率军进攻秦王朝本土的实力派必须得把自己手中的大部分兵权交出去。因为需要救援赵国,不可能让刘邦带着全部家底去函谷关附近撞大运。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刘邦的兵力变化看出来。
问题是,有哪位实力派愿意承受这种牺牲呢?
刘邦在投靠项梁前,就拥有近万军队;投靠项梁后,项梁又给了刘邦五千军队;刘邦此后又打了不少胜仗,成为砀郡郡长。按常理判断,刘邦当时的兵力最少也得有两万左右。(此处是我个人判断,对错皆不影响行文。)
可问题在于:刘邦在西征时,一共也就带了三四千人。其它的军队在哪里?没有明说。但很可能是交给了北上救赵的大军统帅(宋义)。
三四千人这个数据有史实支撑,我给大家算个账:
假设刘邦西征带领的军队数量为X,刘邦在西征路上,先是兼并了刚武侯的四千多军队。而刘邦西征是有楚国政府背书的,所以一路上多少也能收揽一些散兵游勇,这个数目我估计也能有个两三千。
但当刘邦在高阳遇到郦食其的时候,郦食其是这样说的:“你收聚纠合在一起的部队,招收的是散乱士卒,人数不满一万。想用这种军队直接攻打秦王朝,这是到老虎口边去试探。”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郦食其并没有提及刚武侯的四千多军队,而是强调散乱士卒,可见刘邦招收的散兵游勇并不少,以至于都有点影响郦食其的判断了。
刘邦遇到郦食其时,巨鹿之战已经结束了一个多月;刘邦接受西征任务已经有五个多月。
一路并没有打什么大型战役,还兼并了刚武侯的四千多军队,以及一路招收散兵游勇,可此时的总兵力却依然不满万。大家可以按照X 4000 2000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e7qlnh3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