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婆人物争议
黄道婆籍贯争议
海南说
《南村辍耕录》中关于黄道婆籍贯的记载“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这是黄道婆海南三亚(古时崖州即如今的三亚)说的依据,以及一些学者借清代一些文献的相关论述(譬如钱大昕的《咏木棉诗》和李维清的《上海乡土志》认为黄道婆是海南人,其依据是《南村辍耕录》中对黄道婆籍贯的不确定性进行了推论)认为黄道婆是黎族妇女,认为其名“黄道婆”乃是黎语的转译。
明人张萱、清人俞正燮虽以陶文为基础, 但却认定黄道婆为崖州人。张萱《疑耀》卷6《木棉》说:“据陶说, 道婆崖州人”;俞正燮《癸巳类稿》卷14则说:“元时, 崖州黄道婆来”。俞正燮将陶宗仪的“自崖州来”,直接解读为黄道婆就是崖州人。
清代海南官府纂修的地方志,也有强调道婆为崖州人。乾隆《琼州府志》卷10《遗事》明确称:“元初,有妪名黄道婆者,崖人也。”诚然,广东、海南地方志有关黄道婆记载也一律引自《辍耕录》,且称黄道婆为崖人只此一例。
上海说
王逢第一个认定黄道婆是上海人。他在《黄道婆祠并序》一诗中,开篇就说:“黄道婆,松之乌泾人。”王逢与黄道婆是年代很相近的人,曾住在乌泥泾,他的这番话是黄道婆仙逝数十年之后写的,他的话,可信程度应当说是很高的。
除王逢以外,《嘉庆上海县志》《同治上海县志》《松江府志》和清人褚华的《泸城备考》,以及后来的《龙华志》均有黄道婆是松江乌泥泾人的记载。历代的黄道婆祠的祠序,也都记载黄道婆是乌泥泾人。1994年出版的《黄道婆研究》一书中录载不少,这里就不一一枚举了。
诱拐说
也有学者认同黄道婆在海南与上海之间流动的“诱拐说”,尽管尚未有直接的史料证实,但不能排除这一可能性,因为在这前后江南与海南间确实存在着活跃的人口买卖。
黄道婆学艺师从
黎族说
20世纪50年代,有一篇名人名作说,黄道婆到海南黎族地区向黎族人民学习棉纺织技术。这一说法几成史学界的定论,于是所有辞典、教科书、文论等文稿,都使用这种说法。
有学者认为,海南自古以来就有植棉治棉的历史,黄道婆不是向“闽籍汉人”学习,而是向海南“熟黎”学习治棉工具和纺织技术的。
临高人
有学者认为,在黄道婆生活的宋未元初,黎族人民的纺织机具决不会比今天先进,染色技术也不见得很出色,否则就无需乎“以吴绫越锦,拆取色丝”了。由此可以证明黄道婆当时不是跟黎族人民学习纺织技术的,而是向临高人学习的纺织技术。
移民说
有学者提出黄道婆是向“海南地区崖州福建汉族移民学习的棉纺织技术”。
黄道婆身份争议
道教说
有学者提出黄道婆为什么称之为“道婆”。称道姑、道婆,应该是民间信仰佛、道教而为人家诵经做佛事的妇女。
明教说
有学者认为,宋元时代渐闽农村盛行一种“明教”,是从摩尼教发展的一种民间秘密组织,混道教、佛教为一体,尊汉张角为教祖,称摩尼为光明之神,提倡素食、戒酒、裸葬。黄道婆可能是此教中人。
黄道婆姓名争议
黄姓说
有学者认为,记载黄道婆最早的文献都标着“黄道婆”这个名字。陶宗仪《辍耕录》称:“有一妪名黄道婆者”;逢诗《黄道婆祠》并序的第一句就称“黄道婆,松之乌泾人”。因此,黄道婆应是姓黄。
也有学者认为,黄道婆的婆家姓“顾”,“黄”乃其本姓。
夫姓说
有学者认为,黄道婆是一位女姓,这就涉及中国封建社会女性有从夫性的习惯。在民间传说中,黄道婆被说成是贫家女儿,自幼为童养媳,“黄”是其婆家的姓。
无姓说
有学者认为,黄道婆原是弃婴,是从黄泥路上检来的,“黄道”两字由此而来。按此,她本无名无姓又关于“黄道”两字,显然这不是名字,而是称谓。
黄道婆生卒年代
有学者根据黄道婆自崖州回到乌泥泾的时期推估黄道婆自崖州返故里当已五十多岁。由此认为,如果她已年逾花甲,恐未必有精力教人纺织、改革工具;若是还不到五十,则不宜称为“妪”了。据此,生年约可定为1240~1245年左右,即南宋嘉熙末至淳祐年间。《辞海》、《上海县工业志》等书,即采用此说,定生年为“约1245年”。
关于黄道婆的卒年,大多是采取存疑态度,以“?”表示。或者采取谨慎的“十三世纪末”或“十四世纪初”的说法。
黄道婆族群争议
汉族说
有学者根据最早的文献《梧溪集》中有明确的记载:“黄道婆,松之乌径人”认为黄道婆是一个流落到海南岛的汉族妇女。
黎族说
有学者认为,陶宗仪的《黄道婆》比较可靠,王逢的《黄道婆祠有序》有失实之处,并且得出“黄道婆,原籍崖州,是位黎族妇女”的结论。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e6g6mmt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