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婆后世纪念
1330年,黄道婆死后,松江人民感念她的恩德,在顺帝至元二年(1336年),为她立祠,岁时享祀。后因战乱,祠被毁。明熹宗天启六年(1626年)张之塑象于宁国寺。清嘉庆年间,在上海城内渡鹤楼西北小巷,立有黄道婆的小庙。黄道婆墓在上海县华泾镇北面的东湾村,于1957年重新修建并立有石碑。上海的南市区曾有先棉祠,建黄道婆禅院。现在上海豫院内,有清咸丰时作为布业公所的跋织亭,供奉黄道婆为始祖。
从史料上查到,上海地区与黄道婆有关的祠、庙、堂、楼有十多处。
黄道婆墓
黄道婆墓始建于元代乌泥泾古镇(今华泾镇东湾村平桥)。据《二十六保志》载:“黄道婆在二十六保二十八、九图、田六分二厘七毫。”历来未见整修记载,年长日久,已荒冢累累,难以辨认。1957年经江苏省上海县人民委员会整修,加高坟台,设石凳供桌,镌石立碑。
1984年黄道婆墓被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列为徐汇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黄道婆祠
据历代《上海县志》载,黄道婆祠也称黄婆祠或先棉祠,俗称黄婆庙。在华泾镇南郊村黄婆庙自然村。1993年3月出版的新编《上海县志》载,黄母祠在历史上(解放前)曾七建七毁。
1960年,上海市文管会整修黄母祠。1963年被列为上海县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中祠被摧毁,仅存残瓦废墟。1991年3月,市文管会决定,为纪念上海县建县700周年,在原址重建黄母祠。同年5月,在征地扩大的上海植物园内,动工重建黄母祠,并改称黄道婆纪念堂,于1993年12月竣工。
黄道婆纪念馆
黄道婆纪念馆由墓园和纪念馆两部分组成。2002年3月动工兴建,2003年3月竣工并对外开放,占地面积300余平方米。2004年,黄道婆纪念馆被列为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2006年,黄道婆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纪念路
先棉祠街。在今黄浦区西起迎勋北路,东至河南南路。清道光六年(1826年),知县徐乃大在县城西南半段泾李氏吾园红雨楼内建造一座先棉祠,先棉祠街由祠得名。
花衣街。今黄浦区小南门,在新码头街至王家码头街。因棉花(俗称花衣)行聚此得稻。清道光二年(1822年),上海原棉商人在小南门外“生贤桥东梅家弄小武当余”地成立花农公所,成为上海主要的花衣市场和码头。
纪念品
黄道婆纪念邮票。1980年11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中国古代科学家(第三组)》纪念邮票一套,共4枚,其中第4枚为元代女纺织技术专家黄道婆。该纪念邮票面值60分,发行量100万枚。黄道婆是第一位展现在新中国邮票上的古代女科学家。
黄道婆纪念银币。1989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中国杰出历史人物纪念币第六组银币”。银币一套共四枚,面值5元。正面图案为国徽、国号和年号,其中有一枚银币的背面图案的人物形象为“黄道婆立像”,发行量3万枚。
纪念日
民间俗说农历四月初六为“黄道婆生日”,农历七月二十日为“棉花生日”。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a8vr83o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