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懋第政治主张

屡次上疏民族利益减轻人民负担赡救安可不变甲申国变前屡次上疏左懋第为人正直,敢于直言进谏。崇祯年间,明王朝已处于穷途末路,矛盾重重、危机四伏,陷入内外交困之中,内…

屡次上疏

左懋第为人正直,敢于直言进谏。崇祯年间,明王朝已处于穷途末路,矛盾重重、危机四伏,陷入内外交困之中,内有李自成农民军纵横半天下,外有清兵屡次入侵,边防破败,天灾频仍,三饷加派,竭尽民脂,吏治腐朽,民不聊生。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最高统治者崇祯皇帝刚愎自用,听不进正确意见。身为朝廷言官的左懋第忧心如焚,他屡次上疏,针砭时弊,提出救国救民之策,为朝野所瞩目。

民族利益

左懋第从民族利益出发,多次向当政者提出治国的正确主张。左懋第被擢升为户科给事中后,尖锐指斥民穷、兵弱、臣工推诿、国计虚耗这四种时弊,提醒明王朝加以解决。为减轻劳动人民的负担,缓和阶级矛盾,以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较好地进行与崛起于关外的满族的民族斗争,他屡次上书奏请纳监、出钱赎罪、广开财源,行平仓法、监法及减轻赋税,输粟边塞、以充军粮。

减轻人民负担

后来,左懋第又改任刑科给事中,仍不断提出减轻人民负担的奏请。

初入谏垣,左懋第便上疏要求停止三饷加派,在他和其他大臣的苦谏下,崇祯十三年(1640年),崇祯帝宣布停征剿饷。左懋第请马上公告天下,免得地方开征,小民不得实惠,崇祯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当年三月,北京大风不止,左懋第又借天变上言,直陈时政缺失。他指出:朝廷虽然数次下诏减兵省饷,但小民却日困一日。原因在于朝廷免征,而地方催征,贪官污吏借机中饱私囊。欲除此弊,必须公开各地征赋之数,让小民明白,使贪官无法作奸。停征的加赋,必须严令各地实行,不许各级层层追加,这样才能使皇帝的恩惠润泽万民。崇祯帝很赞赏他的建议,下令免掉上灾七十五州县新、旧、练三饷,中灾六十八州县新、旧二饷,下灾三十八州县三饷缓征。

赡救安可不变

崇祯十四年(1641年),左懋第奉命督办漕运,即督办自江南沿运河向京城运送粮食。当时江南发生饥荒,遍地饿殍,饥民的反抗时有发生。从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出发,左懋第多次向崇桢皇帝上书,请求放粮赡灾。并发出了“赡救安可不变”的呼吁,为民请命。当时明王朝兵连祸结。国库空虚,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激烈,内外交困,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左懋第的意见未被采纳。

甲申国变前

崇祯十六年(1643年)秋,左懋第出巡长江防务。尚未返京。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d44bk6s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