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为什么自己不称帝,反而扶持福临为帝?
公元1643年八月初九日皇太极猝死于盛京后宫,他死后皇位继承人就成了难题,本来豪格最有希望,但是由于手握重兵的多尔衮不服,迟迟没能继位。这个时候满清还没入关,多尔衮的威望和权势并没有到达一手遮天的地步。于是,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甚至到了刀兵相见的地步,多尔衮见皇太极余部注定不可能同意他继位无奈之下拥立年幼福临为帝。
皇太极在为期间也通过各种手段打压贵族势力,除了重组八旗之外,再就是把一部分年轻贝勒给扔进议政会议。因为一来可以把皇太极自己的势力给掺和进去,二来可以冲淡贵族的影响力。有人会说这么麻烦干什么,直接废除不是更方便。
但是政治改革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总是得一步一步来,尤其是在涉及到贵族利益的问题更是急不得,而且议政王大臣会议一直到乾隆年间才被彻底废除,可见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
福临虽然代表大势,但皇太极死的突然,多尔衮和豪格诸人又战功卓越实力强大,无论是兄终弟及,还是子承父业,福临都不是唯一继承人,毕竟福临当年才六岁,是个娃娃猜测,福临的母亲当年30岁的孝庄做出了牺牲,她下嫁多尔衮(或许多尔衮逼迫),把多尔衮和福临联系起来!
因此,多尔衮综合考虑,做出打击豪格,拥立福临的决策。
郑亲王济尔哈朗看双方都争执不下,便提出由年仅6岁的福临继承皇位,由睿亲王多尔衮和自己共同辅政。多尔衮在权衡了利弊之下,立马同意了这一提议。他知道自己想要当皇帝已经是不可能了,因为当时两黄旗的兵马已经包围了崇政殿,如果不能很好解决,大清王朝目前的基业很有可能保不住。
而两黄旗人马也并不是一定要拥立豪格,由于他们自身利益所限,必须是皇太极的儿子继位才能保证他们的利益不被侵害。最后,多尔衮知道这个皇帝才六岁,也只能当名义上的皇帝。
多尔衮认为即使顺治当了皇帝,事迹掌权人还是自己才放了心。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b018ohv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