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长平之战损失惨重后为什么还能打败燕国?

经历了长平之战的赵国实力大损,几乎从当世强国跌落成了几近灭亡的弱国,后来秦国又针对赵国发动了邯郸之战,虽然在魏国、楚国的援助下,赵国的邯郸之围被解除了。可是,长…

经历了长平之战的赵国实力大损,几乎从当世强国跌落成了几近灭亡的弱国,后来秦国又针对赵国发动了邯郸之战,虽然在魏国、楚国的援助下,赵国的邯郸之围被解除了。

可是,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仍是导致赵国元气大伤,可谓差一点就亡国了。目睹赵国陷入到最为虚弱的状况中,一旁的燕国想要浑水摸鱼,差遣大军来进攻赵国。可是,没有想到的是,燕军不仅被击退了,燕国国都更是被赵军包围了,那这是怎么回事。

赵国长平之战损失惨重后为什么还能打败燕国?

首先,依据《战国策》、《史记》等史料的记载,公元前251年,也即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后,燕王喜派丞相栗腹同赵国交好,栗腹回国后向燕王提议:“赵国的壮丁都死在了长平,遗孤还没长大,可乘机进攻。”

在得知这一消息后,燕王喜改变了和赵国交好的方案,挑选对赵国浑水摸鱼。在此基础上,燕国出动了两支戎行,两千辆战车,命栗腹率军进攻鄗城,卿秦率军进攻代地。

面临燕国的大军,赵国君主差遣廉颇领兵反击,在鄗城大北燕军,杀死栗腹,俘虏了卿秦、乐闲等燕国将领。

赵国长平之战损失惨重后为什么还能打败燕国?

在此基础上,愤恨的赵军没有就此停步,而是持续向燕国发起了反击。在廉颇的率领下,赵军在燕国边境内势如破竹,之后又包围了燕国国都。在燕国快要被赵军灭亡的危急时刻,燕王喜赶紧割让五座城请求和解,赵王才容许休战。

经此一战,赵王把尉文封给廉颇,封为信平君,并任真相。那么,问题来了,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为什么还能差点灭掉燕国呢?

从燕国的视点动身,在战国七雄中,燕国可谓是实力最微小的一个国家。在这一点上,地处四战之地的韩国,在战斗力上都不输燕国。

赵国长平之战损失惨重后为什么还能打败燕国?

具体来说,在地理位置上,燕国所在的北方,在春秋战国时期人口稀少,农业和手工业都要落后于中原地区。和赵国比起来,燕国大军缺少长时间的作战经验。除了乐毅伐齐,依托五国的力量打败齐国,燕国在战国时期的战争中简直没有什么存在感。

与此相对应的是,赵国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和齐国、魏国、韩国、秦国等强国都有交手,至于李牧等将士,还和北方的匈奴长时间作战。

在和强国的长时间交兵中,赵军将士在作战经验和战术、配备上都要胜过燕国。

赵国长平之战损失惨重后为什么还能打败燕国?

最终,赵军可以打败燕军,也是利用了燕军过于轻敌,并且采用了以逸待劳的战略,从而将劳师远征的燕军击溃。

更为要害的是,虽然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让赵国损失惨重、元气大伤,可是,这也让赵军将士愈加团结,也即同仇敌忾,对来范之敌予以痛击。

比如在之前的邯郸之战中,赵军实力明显弱于强大的秦国大军,可是,凭借着廉颇等将领的以身作则,加上赵国上下的团结一心,所以才能坚守到魏国、楚国的援军。

由此,在古代战争中,士气也对战争的结果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面临浑水摸鱼的燕军,赵国将士由于愤恨而奋起反抗,从而实现了哀兵必胜的效果。

赵国在长平之战并没有马上被灭亡,而是30年之后才被秦国灭亡。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a1krftc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