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门之变为什么能够轻松成功

夺门之变是明英宗的复起之路,只是这一场皇位的更替,政变的过程却显得太容易了一些。本篇就一起来聊聊,明明是皇位争夺的天大事情,为什么却没有什么阻力,轻轻松松就成功…

夺门之变是明英宗的复起之路,只是这一场皇位的更替,政变的过程却显得太容易了一些。本篇就一起来聊聊,明明是皇位争夺的天大事情,为什么却没有什么阻力,轻轻松松就成功了。

“夺门之变”是明朝历史上一次典型的政变事件,后世许多人认为“夺门”事件违背了礼制,其严重程度仅次于明成祖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

然而与历史上其他政变所不同的是,“夺门之变”并没有发生大规模流血冲突,一切都是以相对温和的方式完成了皇位替换。那么问题来了,“夺门之变”为什么能轻易取得成功呢?

夺门之变为什么能够轻松成功

有人认为朱祁钰德不配位,因此才会导致丢了皇帝宝座。这种观点的重要依据就是朱祁镇复辟后发布的废帝诏书,其中直指朱祁钰“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德彰闻,神人共愤。”

然而要知道,朱祁镇与朱祁钰之间因皇位之争而彻底决裂,因此他们对对方的指责往往带有强烈的政治目的和个人恩怨,可信度并不高。事实上,导致朱祁钰失位的重要原因其实还是与皇位继承问题有关。

朱祁钰当初被拥立为帝,实在是迫于形势危急,并不怎么符合礼法。为了使这种非正常皇位继承变得稍微合理些,朱祁钰在登基的同时,册封了朱祁镇的儿子,时年刚满二岁的朱见深为皇太子。如此一来,等朱祁钰百年之后,皇位就要交回到朱祁镇一脉子孙的手中。

朱祁钰最初登基时表现得十分勉强和犹豫不决,因为当时瓦剌大军眼看就要杀至北京,大明王朝危在旦夕,万一抵抗失败的话,作为亡国亲王受到的处罚总比亡国之君要轻一点。

然而当北京保卫战取得胜利后,朱祁钰显然感受到了皇权至高无上的美妙体验,因此决定保持他的权力,而且还要将皇位继承权留在自己的子孙手中。

景泰三年(1452年),朱祁钰下诏废掉了侄子朱见深的皇太子之位,同时册封自己的独子朱见济为太子。此外,他还废掉了原配妻子汪皇后,改立朱见济的生母杭妃为皇后。这一系列出于私利的举动严重损害了朱祁钰的威望,更不幸的是,朱见济在景泰四年(1453年)就死掉了。朱祁钰费尽心机,结果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朱祁钰在立储问题上一意孤行,甚至动用酷刑迫害反对者,这使朝廷中对他感到不满的大臣越来越多。而且由于皇位继承人问题悬而未决,一些在景泰朝逐渐失意的大臣便开始在一起酝酿取代朱祁钰的阴谋了。

阴谋的主要策划人石亨是当初北京保卫战的主要功臣之一。然而由于石亨为人贪得无厌,最终与另一功臣于谦分道扬镳,彻底决裂。而于谦又深受朱祁钰的重用,因此石亨便决定铤而走险,拥立太上皇朱祁镇复辟,为自己的职业生涯重新打开一片新天地。

司礼监大太监曹吉祥与石亨有类似的野心。都御史徐有贞早年因主张南迁而受到冷落。另一位都御史杨善则因从瓦剌人手里迎回了太上皇而陷入职业生涯的停滞期。

这群对现状感到极度不满的大臣们聚到一起,一场颠覆景泰朝的阴谋便成型了。

当时石亨、曹吉祥控制着京城的军队,徐有贞、杨善控制着负责监察的都察院。明朝中央最重要的“三驾马车”,有“两架”都掌握在了阴谋者的手中,因此在随后发生的“夺门之变”行动中,几乎没有造成什么流血冲突就完成了帝位更替。

景泰帝朱祁钰费尽心思想把皇位掌控在手中,结果却是挖了个坑把自己给埋了,最终落得个凄惨结局,令人唏嘘不已。

当然,皇权的斗争就是这样,赢家通吃一切,输家丧失一切,都是非常正常的操作。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9beur7v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