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国之君朱由检,其实说他昏君一点也不为过
亡国之君朱由检,其实说他昏君一点也不为过
公元1644年3月18日,崇祯十七年,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检留下遗诏
“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致逆贼直逼京师,然皆诸臣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正是这份遗诏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遗憾。”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一直以来成为人们对崇祯皇帝的最高评价。满清入关以后编写明史,对崇祯也有很高的评价。数百年来崇祯皇帝留给后人的印象一直是一个勤俭节制、事必躬亲的明君形象,可惜明朝帝国大厦将倾,朝廷之内党派相争,朝廷之外兵疲将骄,四处流寇群起,他无力力挽狂澜,最终煤山自缢,以志殉国。
明朝的灭亡真的跟他没有关系吗?真是他的命不好吗?

崇祯作为明朝的最后一个皇帝,不管是明人或者是清人所写的历史都对他的评价很高,乃至李自成在起义后的檄文中也写道”君非甚暗“,强调自己起兵并非皇帝昏庸,而是反对这个制度。明亡之后,人们都把他当作明君圣主。岭南派诗人屈大均写道”
先帝宵衣久,忧愤为万方。
“这哪是写亡国之君,明明就是励精图治的明君形象。这些说辞中固然有许多的感情因素和民族情节,但是崇祯确实是帝王中的劳模,那为何他所有的努力,所有的梦想,所有的勤勉,所有的执着都换不来帝国的中兴,反而使大明帝国到了无以复加的灭亡呢?
顾城在写南明史的时候,很明确的指出了这一点,崇祯性格有问题,大明王朝虽是气数已尽了,但是也有力挽狂澜的机会,崇祯的性格注定了悲剧的开始。
明思宗朱由检1610年正月出生,父亲是”红丸案“的主角朱常洛,5岁时母亲刘氏被父亲仗杀。祖父万历皇帝从一开始就非常不喜欢朱常洛这一家子,朱常洛虽然是太子,但太子之位并不稳固,常年处于惊恐之中。年幼的朱由检常年生活在阴影之中,从未享受过天伦之乐和家庭的温情,从小围绕在身边的只有太监和宫女。这导致了他的性格孤僻木讷,不爱跟人讲话。等到朱常洛终于登基了,很可惜,红丸案直接要了他的性命,皇位传给了他的哥哥朱由校,也就是天启皇帝,天启这个人是一个控制力极差的人,从小就没有自制能力,唯一的喜好就是做木匠活,把朝政大权都交给了魏忠贤处理,在他的眼里大明江山都不重要,更何况这个弟弟了,更是无人问津。
崇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童年处在爷爷万历的冷遇之下,少年处在阉党的阴影之中,完全谈不上父母之爱,兄弟之情,反倒是亲历了太多的阴谋和波折,”红丸案、移宫案、阉党之乱“等等,而这些事情都有很深的政治阴谋。所以导致了他严重的人格分裂症,崇祯皇帝具有双重性格,一方面自尊心特别强,刻薄寡恩。另一方面无法掌控自己的情绪,脆弱敏感又多疑。这些性格导致了他后来一切的所作所为完全听不见别人的意见,在重大的决策面前优柔寡断犹豫不决,事情失败以后又怨天尤人。这些就是他在位17年中的表现,最终消极倦怠,把一切交给命运安排,这种性格不要说是大明帝国的舵手,就算是一个普通人也是非常致命的问题。

崇祯的节俭是出了名的,与其名说是节俭,我觉得实质上是吝啬,崇祯小的时候练字,在纸上拓字,把纸张盖在字帖上写字,如果纸张很大盖的字帖很小,他一定会将纸的一边对齐写,写满之后再挪动纸张,把整张纸都写满了以免浪费。身为帝王之家,按说这么节俭是十分可贵的品质,但如果观察了这个人的大量行为之后他真的是这么节省,那作为以后的帝王他就注定失败了。为了节约,他还时常派人出宫采购物品,回来之后按照价格逐一比对价格。作为一国之君如果这是政治作秀的话那很好,但是崇祯骨子里就是这样的人,那真的很可怕,这种守财奴的思想对于帝国中兴的愿望来说是致命的。
崇祯登基之初,他的这种吝啬就表现的一览无余,作为一个帝国正常开支肯定是很大的,崇祯做了一个决定,裁剪驿站节省开支。驿站是什么我们都知道,传文书的,信息及时传达的中转站。明末的时候固然是出现了很多弊端,驿站养了不少闲人,但这些驿站的人都是些什么人呢?《明季北略》里有明确记载
”祖宗设立驿站,所以笼络强有力之人,使之肩挑背负,耗其精力,销其岁月,糊其口腹,使之不敢为非,原有妙用。“也就是说,明朝设立驿站的主要目的是给这些孔武有力,矫捷善走的人一口饭吃,消除国内的不安定因素,这样就避免他们聚集起来闹事了,这才是最大的作用,然而,崇祯下令全部裁撤,这一下,这帮人全部失业了,怪谁?他们只能恨政府,李自成的大顺政权也由此而来。
崇祯终其一生都没有跟群臣建立起来深厚的感情,他始终用“贤臣不爱财,武将不惜死”这种空洞的儒家道德去要求群臣。但明末的社会早已政治黑暗、官员贪婪、军队低能、经济凋敝。这种空洞的口号能从根本上改变什么呢?
他自己事必躬亲,他信不过任何人,他也非常的不自信,因为不自信所以不信任任何人,他对身边发生的事情越来越敏感,经常让大臣处于两难的境地。他看不起无能平庸的大臣,但如果臣子表现的精明能干,他又会猜疑臣子看不起他。比如袁崇焕,崇祯和袁崇焕两个人的关系很微妙,他觉得袁崇焕看不起他,正是这种矛盾又敏感的性格造成了他最终的结局。

当崇祯的理想无法实施,无力改变大局的时候还没有反思自己,一边对朝臣胡乱猜疑痛下杀手,一边又自责懊悔。这两种性格来回交替,不但加深了自己的痛苦,还让群臣人人自危。只留下“朕非亡国之君,诸臣皆是亡国之臣”的无尽抱怨。
不可否认明朝之亡亡于万历,但崇祯作为大明帝国的最后一任皇帝,他对帝国的覆灭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是太平盛世他的这些缺陷可能不是致命的,但是在历史的重要关口,他的皇帝做的一点也不合格,所以说他是昏君一点也不为过。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emfukhg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