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泌为政举措

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李泌参与宫室大计,辅翼朝廷,运筹帷幄,对外策划战略,配合诸将的步调,使其得致成功,是唐代肃宗、代宗、德宗三朝的重要人物。李泌政治李泌在为相前后,…

李泌参与宫室大计,辅翼朝廷,运筹帷幄,对外策划战略,配合诸将的步调,使其得致成功,是唐代肃宗、代宗、德宗三朝的重要人物。

李泌政治

李泌在为相前后,匡正时弊。对内勤修军政、调和将相,又能调整官俸、裁减冗员,并妥善安置因乱留京的番邦使者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他的政治才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协调皇室内部关系

肃宗即位后,打算任英武多才的建宁王李倓为天下兵马元帅,而李泌力争,认为应该由其兄太子李豫(即唐代宗)担任此职。太子是虚名,元帅有实权,二者的分离势必会造成政权的分裂。肃宗听取了李泌的建议。李倓遭谗被杀后,李泌又劝代宗追封他为帝。这些做法,既协调了兄弟之间的关系,又保证了政权的统一。在克复二京后,李泌再一次协调了玄宗与肃宗的父子关系。当时,肃宗上奏避难蜀地的玄宗,表示自己愿意再回东宫为太子,李泌断言玄宗不会回来了,当肃宗问起该怎么办时,“(李)泌乃为群臣通奏,具言天子思恋晨昏,请促还以就孝养”。玄宗接到第一次奏章后,果然说:“当与我剑南一道自奉,不复东矣。”直到接到第二本奏章,这才安心回去当了“天子父”。因为玄宗知道,即便是儿子真心让位,那些功臣也不会愿意,权力交接的结果很可能会引起另一场动乱,更何况自己已经年迈。李泌可以说是洞察了各种政治关系和政治人物的心理,从而作出相应的恰当安排。

唐德宗李适立其子李诵(即唐顺宗)为太子,而太子妃的母亲郜国公主因犯蛊媚罪被幽禁,此事自然牵连到了太子,于是德宗便有意废除对蛊媚事毫不知情的太子。对此,李泌坚决反对,以至于被德宗拿灭族来威胁。而李泌执意更坚:“世衰老,位宰相,以谏而诛,分也……。”《新唐书·李泌传》记载说他“执争数十,意益坚,帝寤,太子乃得安”。李泌毫不妥协,不顾全家性命,竟然与德宗争执达数十次之多,这种执着的精神实为难得。

②劝君以宽

肃宗当太子时,遭到权相李林甫的多次陷害,使他的太子位几乎不保。肃宗即位后,便想掘出李林甫的棺椁,将其锉骨扬灰,但李泌认为,如果这样做,必将伤害到此时仍在蜀地的太上皇玄宗,使肃宗背负“不孝”之名。肃宗听后“感悟”,才不再追究。

李泌希望肃宗能够以一位心胸开阔的皇帝形象出现在臣民面前。他对别人这样要求,对自己也是如此。当李泌被任命为宰相时,他对德宗表态:“臣素奉道,不与人为仇……臣无可报也。”充分表现出他作为一位政治家的气度。

③反对妥协

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兵变爆发,随后朔方节度使李怀光也拥兵叛乱,再加上当时出现了严重的旱灾、蝗灾,德宗可以说是内外交困。有大臣提出与李怀光妥协,李泌以铜叶不可复合的道理让德宗认清了“君臣之分不可复合”的实情,坚定了德宗平叛的意志。李怀光叛乱最终被平息。

朱泚叛乱时,吐蕃请出兵助唐,德宗答应平叛成功之后把安西、北庭给吐蕃。但是后来,唐军凭着自己的力量击败叛军、收复长安,而吐蕃不仅不积极进兵,甚至连追击溃退叛军时也不卖力,而且还趁机劫掠了武功地区。平叛后,吐蕃派使者来要土地,德宗想同意,而李泌坚决反对,认为安西、北庭“控制西域五十七国及十姓突厥,皆悍兵处,以分吐蕃势,使不得并兵东侵”,如果同意予地,将威胁关中腹地。“且吐蕃向持两端不战,又掠我武功,乃贼也,奈何与之?”德宗最终拒绝割地。

李泌对藩镇、吐蕃的果敢坚毅,不仅捍卫了朝廷的尊严,而且还捍卫了民族的尊严,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史学家陈寅恪述及中唐应对吐蕃之策,称“李长源之论尤为明畅”。

④荐护大臣

李泌保护了在二帝四王之乱中立下大功的名将李晟、马燧,有利于军心的稳定,并缓解君臣间紧张的关系,达到稳固政局的目的。

除此之外,李泌还举荐了韩滉、王纬、元友直、窦参、董晋、赵憬、阳城、张建封等人,这些人位兼将相,后来都成为了德宗时期的名臣。

李泌军事

制策平叛

李泌的战略反攻方案示意图

在安史之乱、肃宗于灵武即位之时,李泌就对局势作出了正确的判断:

①叛军猖獗不会持久。其原因有二,一是参与叛乱的多是异族人,而华人(主要指汉族)寥寥,这说明安史叛乱没有得到中原人的支持;二是叛军把掠夺到的财物全部送回自己的偏居一隅的老巢范阳,可见叛军根本没有一统天下的雄心。

②李泌为肃宗制定了平叛的方略:“今诏李光弼守太原,出井陉,郭子仪取冯翊,入河东,则史思明、张忠志不敢离范阳、常山,安守忠、田乾真不敢离长安,是以三地禁其四将也。随禄山者,独阿史那承庆耳。使子仪毋取华,令贼得通关中,则北守范阳,西救长安,奔命数千里,其精卒劲骑,不愈年而弊。我常以逸待劳,来避其锋,去剪其疲,以所征之兵会扶风,与太原、朔方军互击之。徐命建宁王(李倓)为范阳节度大使,北并塞与光弼相掎角,以取范阳。贼失巢窟,当死河南诸将手。”

李泌的这个方略是非常正确的,他反复告诫肃宗“无欲速”,要着眼于长久,目的是要把叛军赶出老巢,一网打尽,不留后患。开始,这一计划也得到肃宗的认可,但后来肃宗急功近利,坚持先收复长安,结果把叛军赶回河北,从而形成割据局面,遗患无穷。《中国军事史》第2卷《兵略》中高度评价李泌平叛之谋,而深惜肃宗之不能用。

李泌还写了一篇《议复府兵制》,希望能够恢复原有的府兵制,以便从根本上遏止藩镇割据。但这一建议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以至于数十年后,杜牧在《原十六卫》中又一次提出这一问题。明人冯梦龙在《智囊全集》中评价:“邺侯因戍卒成屯田,因屯田复府兵,其言凿凿可任,不知何以不行。”

李泌经济

在经济方面,虽然李泌没有直接经管过国家财务,但也显示了一定的才能。在任陕虢观察使期间,李泌挖山开路,疏通漕运,极大地改善了京师的粮食供应。

当时方镇私自向德宗献财,每年五十万缗,其后减少到三十万,德宗以用度匮乏为题询问李泌的意见,李泌请求德宗说:“天下的供钱每年有百万拿给宫中,陛下应该劝勉不接受私下贡献。但凡朝廷下诏需要索取财物,便令他们代缴两税,这样方镇可以以法行事,天下财政就宽裕了。”

这些改革措施,既增加了国家的收入,也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李泌外交

李泌在赴任陕虢观察使之际,向唐德宗提出困蕃之策,即“北和回纥,南通云南,西结大食、天竺”,联结回纥、黑衣大食(阿拉伯帝国)等国遏制吐蕃,达成“贞元之盟”,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贞元(785年-805年)时期唐帝国边陲的稳定。

对回鹘:德宗因早年心结,对回纥甚为忌恨。在李泌极力劝说下,方才同意回纥合骨咄禄可汗在称臣于唐朝皇帝、并且认唐朝皇帝为父的前提下才和亲。自此后,回纥再次开始称臣于唐朝。

对阿拉伯帝国:在李泌的建议下,德宗还在贞元元年(785年)四月特派宦官杨良瑶充任聘国使,由海路出使黑衣大食(阿拉伯帝国),进行盟好活动。史称“贞元中(黑衣大食),与吐蕃为劲敌,蕃兵大半西御大食,故鲜为边患,其力不足也”,足见这次航海外交活动的成效。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8kvkthb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