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为什么会落得被饿死的悲惨结局?

赵武灵王是战国时期赵国第六代君主,在位时军事上推行“胡服骑射”,不断推动赵国军力日益强盛,成为战国中后期的强国,但他干了一件愚蠢的事情就是把王位禅让给儿子赵惠文…

赵武灵王是战国时期赵国第六代君主,在位时军事上推行“胡服骑射”,不断推动赵国军力日益强盛,成为战国中后期的强国,但他干了一件愚蠢的事情就是把王位禅让给儿子赵惠文王,赵武灵王遭遇沙丘之乱,他被包围达三个月在宫中得不到饮食最后被饿死在沙丘宫中 ,他落得这样悲惨的下场,都是因为他废长立幼的结果

赵武灵王为什么会落得被饿死的悲惨结局?

著名京剧《赵武灵王》,讲述战国时期赵国赵雍(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制度,使赵国得以强盛,称雄中原,但赵王却因宠爱宠妃吴娃,将其幼子赵何立为太子,并不顾大臣的劝谏,匆匆将王位禅让。

退位后饱尝失权之苦的赵雍不顾大臣劝阻,将原太子赵章封为中山王,妄图将赵国一分为二,以利于自己统治,最终酿成“沙丘宫变”,赵武灵王被自己的爱子困死在沙丘行宫之中,发出“一代英主叱咤风云战沙场,如日中天饿死深宫谁之过?”的追问与感叹!

赵武灵王是战国时代赵国第八代国君,他不仅是个改革家,也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他在位期间,针对赵国的衰弱,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实行合纵,进行以“胡服骑射”为中心的军事改革,创建骑兵,发动战争,灭中山、击退三胡,修筑长城,使赵国成为地方三千里的大国,称为“强赵”。武灵王在历史的舞台上表演的轰轰烈烈,但却因国内政变而饿死于沙丘宫,以悲剧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赵武灵王为什么会落得被饿死的悲惨结局?

赵国内乱是由王位争夺引起的,可分为两部分。当公子章政变失败后,这场内乱并没有结束,继其后是公子成、李兑围杀主父,整个内乱表现为公子章的篡夺王位和权臣李兑、公子成的弑王。我们知道,赵武灵王即位后的第五年,娶韩女为夫人,这位韩女即惠后,长子章之母。前310年,又纳吴广女孟姚,生子赵何,他是次子。后来惠后死,孟姚立为后,赵何也得宠。

武灵王二十七年五月,正式传王位于赵何,公子章身为长子,未能继承王位,反而北面称臣。灭中山后,赵章被封为安阳君,有名无实,更“心不服其弟。”赵武灵王这种废嫡立庶的作法,为沙丘之变埋下了祸根。

论实标才能,赵章要比赵何强,赵章从小跟随主父东征西讨,深得主父任用,且智勇双全、老谋深算。而赵何即位时年少,没有任何军功和经验,因此赵章根本不服。

赵武灵王为什么会落得被饿死的悲惨结局?

沙丘之变,赵武灵王早看出公子章的不满,但却没有引起注意,反而袒护,“其见长子章,反北面为臣,心怜之,欲分赵而“两王之”他又不辨是非,公子章的篡夺王位不得人心,他不杀公子章,就给公子成、李兑之徒以充分理由围杀主父。

沙丘之变,说明武灵王改革的不全面性,只重军事,忽视政治、经济,这一后果终于表现出来。任何一场改革都应具有全局观点,牵一发动全身,只对某些方面进行改革,而在相关的方面不作相应的调整,尽管可能取得一时之成功,但终将被沉重的历史负担拖垮。

赵武灵王为什么会落得被饿死的悲惨结局?

武灵王以悲剧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其悲剧正在于他“欲两王”的想法违背了历史趋势。赵武灵王遗恨沙丘,壮志未酬。

他留给后代的是军事强盛的赵国和惨痛的教训。赵武灵王在赵国的历代君主中,占极重要地位。

赵武灵王死后赵国也因此由强变弱,再也没有崛起过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7kv2jqi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