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颐浩历史评价
吕颐浩赵构:颐浩奋不顾身,为国讨贼,群臣所不及,但轻进,其失也。
谢克家:吕颐浩老成练事,去岁勤王有大功。
朱胜非:颐浩练事而暴,(张)浚喜事而疏。
常同:颐浩循蔡京、王黼故辙,重立茶盐法,专为谋利,一也。不于荆、淮立进取规模,惟务偷安,二也。所引用非贪鄙俗士即其亲旧,三也。民诉讼有再至者辄罪之,四也。赃吏吕应问、韩禧皆满数万,颐浩既受女谒,遂令移狱,欲罪元按官司,五也。台谏论事不合己意,则怒形于色,六也。近两将不协,几至交兵,不能辨曲直以申国威,而姑息之,七也。其心腹最喜者擢置台属,使采台中议论,八也。近者地震,抑而不奏,及降诏求言,又不引去,九也。每会亲党夜饮,男女杂坐,比言者论罢都漕司,遽托病乞出,十也。陛下未欲遽罢颐浩者,岂非以其有复辟之功乎?臣谓功出众人,非一颐浩之力。
辛炳:自吕颐浩再相,专权自私,会食外往往各于閤子押文字,虽军旅之事,差除之属,亦有不同相关决者。
罗诱:而赵氏自播迁之后,钜公硕德随已灭,而所与谋事者,不过六七辈。吕颐浩横议狂直,失大臣风。兼有私门之僻,虽有政事,皆为利所移……是数子辈,皆阘茸之士,非宰相才也。
胡世将:云水郊深退老堂,公来野服换龙章。四朝尽瘁身犹健,一德同寅福未央。小隐聊堪供放浪,神州终倚致平康。功成他日归休地,海表家风有故乡。
朱熹:这人粗,胡乱一时间得他用,不足道。
王明清:吕元直秉钧既久,又侍上泛海。回越益肆其功,自任威福。
宇文价:再登鼎司,能断大事。主盟义举,取日虞渊,讫于瀛海无波,复安宗社。艰难之际,厥功茂焉。
陆游:吕元直颐浩作相,遇堂吏绝严。
陈棠:黄阖雍容静塞尘,凌烟功就便抽身。三年暂别长安日,五亩来追独乐春。愧鼎政须还国老,溪山聊且慰骚人。似闻天语传中使,行告廷臣设九宾。
脱脱:朱胜非、吕颐浩处苗、刘之变,或巽用其智,或震奋其威,其于复辟讨贼之功,固有可言矣。然李纲、赵鼎当世之所谓贤者,而胜非、颐浩视之若冰炭然,其中之所存,果何如哉。
王夫之:而悲愤始于张浚,成谋定于吕颐浩,奋勇决于韩世忠,胜非何与焉?
纪昀等:颐浩在相位时,颛肆自用,力排李纲、李光诸人。创立月桩钱,贻东南患。深为公论所不与。然宣和伐燕之役,颐浩随转运,奏燕山河北危急五事,请议长久之策。一时称其切直。至建炎中苗傅、刘正彦为逆,颐浩与张浚倡义勤王,卒平内难。又少长西北两边,於军旅颇为娴习。其应诏上战守诸策,载於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者,大约皆谓和议之必不可成,而劝高宗为乘机进取之计。凡分兵策应机宜,条画颇备。虽都督江淮,迄未建恢复之绩,不能尽酬其所言;然较张浚之迂谬寡谋,娼嫉误国,富平诸役,流毒苍生者,则固有间矣。
《历代群英歌》:①颐浩人倚为重,世忠名将第一。②南宋高宗四九龄,始终五相辅中兴。李纲力谏君南幸,颐浩驱驰将北征。
蔡东藩:若夫吕颐浩、张浚同入勤王,颐浩之心术胆量,不逮张浚远甚,而高宗又专相之。武昌之巡幸未成,而奔杭,而奔越,而奔明州,甚且以航海之说进,亦思我能往,寇亦能往,岂一经入海,便得为安乐窝乎?以颐浩为相,以杜充为将,此高宗之所以再三播越也。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3vir6aj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