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牵招 (三国时期曹魏名将)
牵招(?—231年),字子经,安平郡观津县(今河北省武邑县)人。三国时期曹魏名将。牵招早年师从乐隐,与刘备成为刎颈之交。投靠冀州牧袁绍,担任冀州从事,统领乌丸突骑。袁绍死后,跟随冀州刺史袁尚,受到并州牧高干加害,投奔丞相曹操,授军谋掾。从平乌丸,出任护乌丸校尉。举茂才出身,从平汉中,授中护军。拜平虏…
李傕 (董卓手下第一心腹大将)
李傕(jué,一说“傕”读音“què”)(?—198年),字稚然。北地郡泥阳县(今陕西省耀县)人,汉末群雄之一。东汉末年汉献帝时的军阀、权臣,官至大司马、车骑将军、开府、领司隶校尉、假节。李傕本为董卓部将,后被董卓的女婿牛辅派遣至中牟与朱儁交战,大破朱儁,进而至陈留、颍川等地劫掠。初平三年(192年…
孙策 (东汉末年诸侯)
孙策(175年—200年5月5日),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破虏将军孙坚长子、吴大帝孙权长兄。东汉末年割据江东一带的军阀,汉末群雄之一,孙吴政权的奠基者之一。《三国演义》称其武勇犹如霸王项羽,绰号“小霸王”。为继承父亲孙坚的遗业而屈事袁术,兴平二年(195年),孙策征得袁术许可,东渡…
曹休 (三国曹魏将领)
曹休(?-228年),字文烈,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曹魏将领,曹操族子,视如已出。曹休于曹操起兵讨伐董卓时前往投奔,被称为“千里驹”。曹操对他如同亲子,并使他领虎豹骑宿卫。汉中之战时,曹休识破张飞计谋,大败吴兰。曹魏建立后,镇守曹魏东线,多次击破吴军,诱降吴将。官至大司马,封长平侯。太和二年(…
张郃 (三国时期曹魏五子良将之一)
张郃(?-231年),字儁乂,河间郡鄚县(今河北省河间市)人。汉末三国时期魏国名将。早年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归属袁绍后,击破公孙瓒有功,迁宁国中郎将。参加官渡之战,被曹洪击退,随后投降曹操,授偏将军。跟随曹操攻取河北,跟随张辽定淮南,跟随夏侯渊平凉州,跟随曹操夺汉中,屡建战功。建安二十年(215年)末…
朱然 (三国时期吴国名将)
朱然(182年—249年),原名施然,字义封,丹阳故鄣(今浙江安吉)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毗陵侯朱治的外甥。朱然早年被朱治收为养子,并在读书期间和孙权相交甚笃。孙权统事后,朱然历任、馀姚长、山阴令、临川太守,加折冲校尉,率军平定山贼。曾随吕蒙擒杀关羽,以功迁昭武将军,封西安乡侯。吕蒙死后,朱然代替吕…
梁习 (三国时期曹魏将领)
梁习(?-230年),字子虞,陈郡柘(今商丘柘城)人。初为郡主薄,后被曹操任命为县令,因有政绩升任司空西曹令史。后任并州刺史,封关内侯。建安十八年(210年)拜议郎,魏文帝继位,梁习复为并州刺史,晋封申门亭侯,其政绩常为天下州郡之最。太和二年(227年),出任大司农,太和四年(230年)逝世。
刘表 (东汉末年名士、汉末群雄之一)
刘表(142~208),东汉末军阀,字景升。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西南)人。刘表身长八尺余,姿貌温厚伟壮,少时知名于世,名列“八俊”。。灵帝时为北军中侯,献帝初平元年(190),迁荆州刺史。得到蒯越、蔡瑁等当地名士、大族的支持,平定长江中游的反抗力量,徙治襄阳。早年因参与太学生运动而受党锢之祸牵连,被…
魏延 (三国时期蜀汉名将)
魏延(?-234年),字文长,义阳平氏(今河南桐柏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将领,深受刘备器重。刘备入川时,魏延因数有战功,升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拔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镇守汉中十年。刘备即位后,拜镇北将军。随同诸葛亮北伐,拜凉州刺史,封都亭侯,曾在阳溪大破费瑶和郭淮。打算亲率兵…
典韦 (东汉末年名将之一典韦)
典韦(?-197年),陈留己吾(今河南商丘市宁陵县己吾城村)人。东汉末年名将,曹操部将,相貌魁梧,膂力过人。本属张邈,曾单手举起牙门旗。后转投曹操,在曹操征讨吕布时被募为陷阵,表现英勇,被拜为校尉,宿卫曹操。建安二年(197年),张绣背叛曹操,典韦为保护曹操而率十余人挡叛军,击杀多人,但最终因寡不敌…
霍弋 (三国蜀汉至西晋初时将领)
霍弋(生卒年不详),字绍先,南郡枝江(今湖北枝江)人,霍峻之子,三国蜀汉至西晋初时将领。刘备时为太子舍人。后主登基为谒者。诸葛亮北驻汉中时用为丞相府记室,诸葛亮死后为黄门侍郎,刘禅立太子后为中庶子。尽言规谏太子,甚为得体。后永昌郡蛮夷作乱,刘禅以霍弋领永昌太守,率军讨伐,斩其豪帅,郡界宁静之后迁监军…
关平 (三国时期名将关羽之子)
关平(约179-220)东汉末年名将关羽之子,关羽率军攻打樊城时,孙权吕蒙趁机背盟偷袭荆州,关羽后院起火只得从前线战场撤退。因为关羽的大本营江陵被东吴军攻占,关羽军中所有将士的全家老小都被东吴军控制,引发关羽军将士大溃散。关平与其父在撤退到麦城时中了东吴军埋伏一同被擒,最后一起被斩于临沮县。关平的形…
王双 (三国时期曹魏名将)
王双(?-228年)又作王生,三国时期曹魏名将。蜀汉建兴六年(228年)冬,诸葛亮出散关,攻陈仓,后粮尽而退。王双率领骑兵追击蜀军,但在与蜀军的交战中被击败,王双也被蜀军所斩。在《三国演义》中,王双字子全,是陇西郡狄道县(今甘肃临洮县)人,有万夫不当之勇。在诸葛亮北伐期间,被魏延所斩。
甘宁 (三国时期孙吴名将)
甘宁(?—215年?220年?存疑),字兴霸,巴郡临江(今重庆忠县)人,三国时期孙吴名将,官至西陵太守,折冲将军。甘宁少年时好游侠,纠集人马,持弓弩,在地方上为非作歹,组成渠师抢夺船只财物,崇尚奢华,人称锦帆贼。青年时停止抢劫,熟读诸子。曾任蜀郡丞,后历仕于刘表和黄祖麾下,未受重用。建安十三年(20…
陆抗 (三国时期吴国名将)
陆抗(226年-274年),字幼节,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吴国丞相陆逊次子。陆抗袭父爵为江陵侯,为建武校尉,领其父众五千人。后迁立节中郎将、镇军将军等。孙皓为帝,任镇军大将军、都督西陵、信陵、夷道、乐乡、公安诸军事,驻乐乡(今湖北江陵西南)。吴凤凰元年(272年),击退晋将羊祜…
史涣 (东汉末年在曹操帐下将领)
史涣(?-209年),字公刘,豫州沛国(今安徽淮北)人。东汉末年在曹操帐下将领。年少任侠,有雄气,以忠诚勇敢著称。曹操起兵后,以客军身份加入,行中军校尉,从军征伐,监督诸将。199年,随大将曹仁和徐晃等人攻打眭固于犬城;200年,官渡大战,与徐晃一起烧掉韩猛护送的粮车。207年,拜为中领军,进封列侯…
孙桓 (三国时期吴国宗室、建武将军)
孙桓(198年-223年),字叔武,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三国时期吴国建武将军,孙河第三子。仪容端正,器怀聪明,博学强记,能论议应对,孙权常称为“宗室颜渊”,擢为武卫都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参与由吕蒙指挥的袭击荆州行动,从讨关羽于华容,招揽关羽余众,得五千人以及大量牛马器械。黄武元…
周泰 (三国时期吴国武将)
周泰,字幼平,九江下蔡(今安徽凤台)人。三国时期吴国武将。孙策平定江东时与同郡蒋钦一起加入孙策军,随孙策左右,从征刘繇、严白虎、王朗等人,数有战功。后来,孙权爱其为人,向孙策请求让周泰跟随自己。周泰多次于战乱当中保护孙权的安危,身上受的伤多达几十处,就像在皮肤上雕画一样。从征黄祖,在赤壁之战抵御曹操…
吕伯奢 (三国时期曹操的故人)
吕伯奢,生卒年不详,成皋(今河南荥阳)人。曹操的故人。曹操在离开董卓返回乡里的途中经过吕伯奢家,因怀疑吕伯奢家人将要谋害自己而杀死吕伯奢的家人。明代罗贯中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将这段历史进行了加工,也成为小说中曹操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出处。
王昶 (三国时期曹魏将领)
王昶(?-259年),字文舒,太原郡晋阳县(今山西太原市)人。三国时期曹魏将领,东汉代郡太守王泽之子。出身太原王氏,少有名气,进入曹丕幕府,授太子文学。曹丕即位后,拜散骑侍郎,迁兖州刺史,撰写《治论》、《兵书》,作为朝廷提供施政参考。魏明帝曹叡即位后,升任扬烈将军,封关内侯。齐王曹芳即位,迁徐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