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峤(唐朝时期宰相)

李峤
  • 本 名:李峤(645~714)
  • 别 称:李赵公
  • 字 号:字巨山
  • 所处时代:唐朝
  • 民族族群:汉人
  • 出生地:赵州赞皇
  • 主要作品:《李峤集》
  • 主要成就:三次担任宰相,名列文章四友
  • 官 职:特进、中书令等
  • 爵 位:赞皇县公→赵国公

李峤简介

李峤(645~714年),字巨山,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县)人。唐朝时期宰相。

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早年进士及第,历任安定小尉、长安尉、监察御史、给事中、润州司马、凤阁舍人、麟台少监等职。武周时期,依附张易之兄弟。中宗年间,依附韦皇后和梁王武三思,官至中书令、特进,封为赵国公。唐睿宗时,贬为怀州刺史,以年老致仕。唐玄宗时,再贬滁州别驾,迁庐州别驾。开元二年(714年)病逝于庐州,终年七十岁。

李峤生前以文辞著称,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苏味道、杜审言、崔融合称“文章四友”,晚年成为“文章宿老”。先后历仕五朝,趋炎附势,史家评价以贬抑居多。

李峤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李峤少有才名,十五岁精通《五经》,二十岁考中进士。他初授安定县尉,因在制举考试中以甲等擢第,调任长安县尉,在畿尉中与骆宾王、刘光业齐名,皆以文章著称。后来,李峤又调任三原县尉。

历职台阁

调露元年(679年),唐高宗发兵征讨岭南邕州、岩州一带(在今广西境内)的僚族叛乱。李峤时任监察御史,奉命充任监军,随军南征,亲入獠洞,宣谕朝旨,成功招降叛军。

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建立武周,擢升李峤为给事中。

长寿元年(692年),狄仁杰、李嗣真、裴宣礼等大臣被酷吏来俊臣诬陷谋反,下狱论罪。武则天遂命李峤与大理少卿张德裕、侍御史刘宪一同复核此案。李峤上疏皇帝,为狄仁杰等人辨冤,因而忤旨,被外放为润州司马。

长寿二年(693年),李峤被召回朝廷,担任凤阁舍人,负责起草朝廷的制诰文书。

神功元年(697年),李峤代理天官侍郎,后又进拜麟台少监(即秘书少监)。

担任宰相

• 首度拜相

圣历元年(698年),李峤升任宰相,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当时,武则天命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主编《三教珠英》,并援引一大批当世知名的“文学之士”参与修撰。李峤与阎朝隐,徐彦伯、张说宋之问崔湜、富嘉谟都在其中。

久视元年(700年),李峤改任鸾台侍郎、同平章事,兼修国史。是年七月,天官侍郎张锡拜相。李峤是张锡的外甥,不宜与舅父同居相位,因而被罢为成均祭酒(即国子祭酒)。后来,李峤又代理文昌左丞,充任东都留守。

• 再度拜相

长安三年(703年),李峤再次拜相,担任文昌左丞、同平章事,不久又升任纳言(即侍中)。当时,张易之兄弟大肆招揽文士。李峤与司礼少卿崔融、凤阁侍郎苏味道、麟台少监王绍宗皆以文才折节,依附于二张门下。

长安四年(704年),李峤改任内史(即中书令)。他因政务繁重,数次上疏请辞。武则天遂再次任命他为成均祭酒、同平章事。是年十一月,李峤被免去宰相之职,担任地官尚书。

神龙元年(705年),唐中宗复辟,诛杀张易之兄弟。李峤被贬为豫州刺史,未及起程又贬通州刺史,但在几个月后便被召回朝中,授为吏部侍郎,封赞皇县男。不久,李峤又升任尚书,进封县公。他奏请大量增置员外官(定员以外的官员,不属正式编制),意欲以私惠获取时望,希望能借此重居相位,结果使得官僚泛滥、国库减耗,铨选制度陷入混乱。

• 三度拜相

神龙二年(706年),李峤以吏部尚书之职拜相,加授同中书门下三品。当时,驸马都尉王同皎谋诛佞臣武三思,结果事泄以谋反罪下狱。李峤参与审理,却畏惧武三思威权而无所作为,致使王同皎冤死,天下称怨。是年七月,李峤进位中书令。他因铨选混乱,上疏引咎辞职,并奏陈十余条时政得失。唐中宗认为李峤能自陈失政,下诏抚慰,让他官复原职。

神龙三年(707年),太子李重俊发动兵变,诛杀武三思父子,又攻打宫城,最终兵败被杀,史称景龙政变。当时,唐中宗与韦皇后在兵变时登玄武门避乱,李峤则与杨再思、苏瑰宗楚客、纪处讷拥兵二千人,屯于太极殿前,闭门自守。后来,宗楚客指使给事中冉祖雍,奏称前宰相魏元忠犯有大逆之罪。李峤也随声附和,结果遭到唐中宗的训斥。

景龙二年(708年),李峤兼任修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进爵赵国公。

景龙三年(709年),李峤被免去中书令之职,改任特进(散阶)、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当时,宗楚客与纪处讷潜怀奸计,广结朋党。李峤身为宰相,却以唯诺自保,对朝政无所匡正。

晚年颠沛

景龙四年(710年),唐中宗暴崩。韦皇后秘不发丧,连夜召宰相李峤、苏瑰、宗楚客等十九人入禁中,商议后事。当时,太平公主与上官昭容起草遗诏,命温王李重茂即位,由韦皇后临朝理政,并让相王李旦辅政。但宗楚客等韦氏亲信,却以“嫂叔不通问”为由,建议削去李旦的辅政之责。诸宰相中只有苏瑰表示反对,李峤等人皆一言未发。最终,李旦被削去辅政之责,韦氏以皇太后临朝摄政。李峤还密奏韦后,认为不宜将相王李旦之子李成器、李隆基等人留在京城。

是年六月,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皇后及其亲信党羽,拥立李旦为皇帝,史称唐睿宗。七月,李峤被贬为怀州刺史,不久以年老致仕。

先天元年(712年),唐睿宗退为太上皇。太子李隆基即位,史称唐玄宗。他在宫中发现了李峤当初的奏表,将其宣示于朝臣。中书令张说认为“桀犬吠尧,各为其主”,不应追究李峤的罪责。唐玄宗遂让李峤随其子虔州刺史李畅到虔州赴任。

开元二年(714年),李峤又遭到监察御史郭震的弹劾,被追究韦后之乱时“身为宰相,不能匡正”的罪责。他虽已致仕,仍被贬为滁州别驾。后来,李峤又被改任为庐州别驾,不久病逝于任上,终年七十岁。

李峤主要成就

政治成就

平定岭南僚乱:李峤在高宗年间曾随军征讨岭南僚乱,并入僚洞宣抚,成功招降叛军。

抑制酷吏政治:李峤不惧酷吏淫威,上疏为含冤入狱的狄仁杰等大臣辩冤。他在武则天晚年时,又与桓彦范先后上奏皇帝,建议为在酷吏政治中含冤而死的大臣洗冤昭雪,最终得到皇帝的批准。

文学成就

李峤是武后、中宗时期的文坛领袖,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崔李苏杜),晚年更被尊为文章宿老,深得时人推崇。他的文章善于隶事用典,讲求骈偶,辞采华美,堪称大手笔。开元名相张说赞其文“如良金美玉”,《旧唐书》则称其文学为“一代之雄”。

李峤曾作《杂咏诗》一百二十首,分为乾象、坤仪、居处、文物、武器、音乐、玉帛、服玩、芳草、嘉树、灵禽、祥兽十二大类,各以一字为题,又称《单题诗》,一诗咏一物,如《日》、《月》等,句句用典,是诗歌的类书形式。这组《杂咏诗》在天宝六载(747年)已有张庭芳为之作注,后流传至日本,在平安时代成为贵族及士族阶层重要的幼学读物。

后世论者对李峤的诗作多持否定态度。清代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谈到咏物诗的发展中认为:“李峤称大手笔,咏物尤其属意之作,裁剪整齐,而生意索然,亦匠笔耳。至盛唐以后,始有即物达情之作。”乔象钟在《唐代文学史》中称李峤的咏物诗:“乍看题目,令人眼花缭乱;实际上却充满陈腐的堆砌雕琢和连篇累牍的隶事用典,毫无生气,使人腻而生厌。”今人多认为李峤的咏物诗不过是小弄巧笔,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李峤的诗作以五律数量最多,成就最高。他改造齐梁声律理论中的不合理因素,除讲求一联中平仄相“对”外,开始注意上下联之间相“粘”的规则,使得一联之间的叶韵发展为全篇的谐畅。无论咏物、应制、写景、抒怀,皆“风骨高华,句法宏赡,音节雄亮,比偶精严”。胡应麟把李峤的《侍宴甘露殿》与杜审言《早春游望》、陈子昂《晚次乐乡》、沈佺期《宿七盘》、宋之问《扈从登封》等并列为初唐五言律诗之最佳者。

李峤的诗作在中唐时期随遣唐使东渡至日本,《日本国见在书目》著录《李峤百廿咏》一卷。今存最早钞本为日本嵯峨天皇亲笔所钞本,凡二十一首,在日本已被定为国宝。镰仓时代初期学者源光行《百咏和歌》,即据《李峤百廿咏》翻作。《杂咏诗》及张注在日本影响极大。江户时期学者林述斋《佚存丛书》本附跋说:“皇朝中时,甚喜此诗,家传户诵,至使童蒙受句读者亦必熟背焉。以故诸家传本,不一而足。”

李峤的故事

梦得双笔

李峤幼时曾梦到一个神人送给他两支笔,从此学业大进,终成一代文豪。后世遂用“双笔”比喻文才出众。

见义勇为

李峤与张德裕、刘宪一同复核狄仁杰谋反案。张德裕与刘宪慑于来俊臣淫威,明知是冤案,却不敢如实上奏。李峤道:“孔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我岂能明知狄公负冤却不为他申明冤屈。”他上奏为狄仁杰伸冤,结果忤旨被贬。

龟息贵寿

李峤有兄弟五人,都不到三十岁便去世了。其母担心李峤也不能长寿,便请相士袁天罡为李峤看相。袁天罡看后,认为李峤也难以活过三十。李母大惧,请袁天罡再看卧相。当夜,袁天罡与李峤同榻而睡,发现李峤睡觉没有喘息声,用手一试,鼻中已经断气。他吃惊不已,察看良久才发现李峤是用耳朵呼吸。次日,袁天罡对李母道:“你放心吧,你儿子睡觉用的是龟息,定能大贵长寿,只是不富而已。”后来这些果然应验。

宰相安贫

李峤虽官至宰相,但家中一直清贫,卧室里用的是粗绸帐子。武则天认为宰相如此有损大国体面,便赏赐他宫中御用的绣罗帐。当夜,李峤睡在绣罗帐中,结果通宵难以安睡,觉得身体好象生病一般,极不自在。他对皇帝道:“臣年轻时,曾有相士对我说过,不应奢华。如今用这么好的帐子米,所以睡不安稳。”武则天无奈,只得任由他用旧的粗绸帐子。

李峤无儿

根据笔记小说《松窗杂录》记载,唐中宗曾召见宰相苏瑰和李峤的儿子,对他们道:“你们想想自己读过的书,说一说可以对我讲的。”苏瑰之子苏颋道:“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意思是,木头依照墨线就直,国君听从劝谏就圣明。李峤的儿子李某(名字失载)则道:“斮朝涉之胫,剖贤人之心。”意思是,斩断早晨过河人的小腿,挖出贤人的心。唐中宗认为李某学识远不如苏颋,叹道:“苏瑰有子,李峤无儿。”

“斮朝涉之胫,剖贤人之心”出自《尚书·泰誓下》:“自绝于天,结怨于民。斮朝涉之胫,剖贤人之心。”李某的本意与苏颋一样,都是在规劝皇帝。他是提醒君王,不要有“斮胫”、“剖心”一类的暴君之行,以致“自绝于天,结怨于民”。可惜唐中宗未解其意。刘声木在《苌楚斋随笔》中便曾评论:“二子所言,皆不为无见,未易定其优劣。瑰子之言是规也,峤子之言是谏也,颇合规谏二字之理。……峤子直谏于祸乱未萌之先,其远识应在瑰子之上。”

诗感玄宗

相传,唐玄宗晚年曾夜登勤政楼,命梨园子弟唱曲。伶人便唱了一首李峤的旧作《汾阴行》:“富贵荣华能几时,山川满目泪沾衣。不见只今汾水上,惟有年年秋雁飞。”唐玄宗听得百感交集,不禁潸然泪下,连连赞叹道:“李峤真才子也。”

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逃奔蜀地,途中登白卫岭,回望山川,心潮起伏,不由得又吟起这四句诗,再次赞叹道:“李峤真才子也。”

李峤人物评价

狄仁杰:① 文学缊藉,则苏味道、李峤固其选矣。② 若求文章资历,今之宰臣李峤、苏味道亦足为文吏矣。

韦承庆:赵郡李峤,时秀朝英,文宗学府。

张鷟:李公有三戾,性好荣迁,憎人升进;性好文章,憎文才笔;性好贪浊,憎人受赂。亦如古者有女君,性嗜肥鲜,禁人食肉,性爱绮罗,断人衣锦;性好淫纵,憎人畜声色。此亦李公之徒也。

徐坚:李赵公、崔文公之笔术,擅价一时。

张说:① 峤虽不识逆顺,然为当时之谋则忠矣。② 李峤、崔融薛稷宋之问之文,皆如良金美玉,无施不可。③ 李公实神敏,才华乃天授。睦亲何用心,处贵不忘旧。故事遵台阁,新诗冠宇宙。在人忠所奉,恶我诚将宥。南浦去莫归,嗟嗟蔑孙秀。 (诗作《五君咏·李赵公峤》)

王泠然:有唐以来,无数才子,至于崔融、李峤、宋之问、沈佺期、富嘉谋、徐彦伯、杜审言陈子昂者,与公连飞并驱,更唱迭和。此数公者,真可谓五百年挺生矣。

徐浩:中书令李公,当代词宗。

张庭芳:故中书令李郑公百二十咏,藻丽词清,调谐律雅,宏溢逾于灵运,密致掩于延年。特茂霜松,孤悬皓月。高标凛凛,千载仰其清芬;明镜亭亭,万象含其朗耀。味夫纯粹,罕测端倪。故燕公刺异词曰“新诗冠宇宙”,斯言不佞,信而有徵。于是欲罢不能,研章摘句,辄因注述,思郁文繁。庶有补于琢磨,俾无至于疑滞,且欲启诸童稚,焉敢贻于后贤? (《故中书令郑国公李峤杂咏百二十首序》)

李德裕:昔太宗有臣曰师古,曰文本,高宗有臣曰峤,曰融;玄宗有臣曰说,曰瓌;代过有臣曰衮;至於宪祖则有臣祢庙曰忠公,并禀太白以传精神,纳非烟而敷藻思。才可以浅深魏丙,道可以升降伊皋。

郑亚:高祖革隋,文物大备,在贞观中则颜公师古、岑公文本兴焉。在天后时,则李公峤、崔公融出焉。燕许角立于玄宗之朝,常杨继美于代宗之代。

刘昫:① 苏味道、李峤等,俱为辅相,各处穹崇。观其章疏之能,非无奥赡;验以弼谐之道,罔有贞纯。故狄仁杰有言曰:“苏、李足为文吏矣。”得非龌龊者乎!② 苏李文学,一代之雄。有惭辅弼,称之岂同。

宋祁:① 峤富才思,有所属缀,人多传讽。武后时,汜水获瑞石,峤为御史,上《皇符》一篇,为世讥薄。然其仕前与王勃、杨盈川接,中与崔融、苏味道齐名,晚诸人没,而为文章宿老,一时学者取法焉。② 若侍从酬奉则李峤、宋之问、沈佺期、王维,制册则常衮、杨炎、陆贽、权德舆、王仲舒、李德裕,……皆卓然以所长为一世冠,其可尚已。

高棅:唐初诸子,词心共艳,律调俱扬,不可尚已。而擅古作者,宋、李二君之宗,尤为炳著。……巨山五言,词华英净,节奏铿谐,置之晋、宋之间,则潘岳之流调,惠连之靡富,微波尚传,不当擅美。若复湔其泾杂,骋其长驾,则七子之流,未知上下其论。 (《唐诗品汇》)

胡应麟:① 七言律最难,迄唐世,工不数人,人不数篇。初则必简、云卿、廷硕、巨山、延清、道济,盛则新乡、太原、南阳、渤海、驾部、司勋,中则钱、刘、韩、李、皇甫、司空,此外蔑矣。② 四杰当合二张、二苏、虞世南、刘廷芝、李峤等集,首以太宗,为初唐十二家。③ 五言律诗,兆自梁陈。唐初四子,靡缛相矜,时或拗涩,未堪正始。神龙以还,卓然成调。沈宋苏李,合轨于先;王孟高岑,并驰于后。新制迭出,古体攸分。实词章改变之大机,气运推迁之一会。④ 接迹王杨,齐肩沈宋,则李峤、苏颋、张说、九龄为最。诸公才力,大都在鲁卫间。必求甲乙,则苏李之整严,略输沈宋;二张之藻丽,微逊王杨。然唐世诗人,达者无出四君。 (《诗薮》)

许学夷:李峤五言古,平韵者止“奉诏收边服”一篇声韵近古,馀皆杂用律体;仄韵者虽忌鹤膝,而语自工。七言古调虽不纯,而语亦工。五言律在沈、宋之下,燕、许之上。其咏物一百二十首中有极工者。七言律二篇稍近六朝,然颇称完美。 (《诗源辨体》)

胡震亨:① 汉称“苏李”,唐亦曰“苏李”,以今论之,巨山五言,概多典丽,将味道难为苏。② 唐人一时齐名者,如富吴、苏李、燕许、萧李、韩柳、四杰、四友、三俊,皆兼以文笔为称。

张萧亭:五言之兴,源于汉,注于魏,汪洋乎两晋,混浊乎梁陈,风斯下矣。唐兴而文运丕振,虞魏诸公已离旧习,王杨四子因加美丽,陈子昂古风雅正,李巨山文章宿老,沈宋之新声,苏张之手笔,此初唐之杰也。

宋育仁:其源远祖文通,近规江令。才多略格,每见率尔成篇。七言骋妍,有陈宫艳体。《汾阴》之作,盛传当时,亦只以章尾四言跌宕,振起全篇,前路铺排,已无深致。咏物累牍,取成事类,风味无成,角巧分题,源出梁陈杂体;试帖之兴,其滥觞矣。 (《三唐诗品》)

马茂元:“苏李居前,沈宋比肩”,时人之语。盖谓律诗之兴,作者辈出,沈宋与苏李相接踵。此苏李,乃指李峤、苏味道,非汉之苏武李陵也。苏李沈宋俱一时律诗作手。苏李之蜚声翰苑,致身朝列,则较早于沈宋。“居前”、“比肩”,殆为此耳。 (《读两〈唐书文艺(苑)传〉札记》)

李峤家庭成员

家族

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李峤出身于赵郡李氏东祖房,是战国名将李牧的后裔。李牧十八世孙李楷,仕西晋为治书侍御史,五子分府而居。第五子李叡,居于巷东,号东祖。李叡九世孙李野王,仕隋为鲁郡功曹。

赵郡李氏东祖房世系表(部分)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第五代

李野王

李镇恶(襄城令)

李侃

(台州司法参军)

李昭(郾城令)

李□(冀州刺史)

李惟贤

李晤(伊阙尉)

李惟微(淮阴令)

李惟清(盐城令)

李峤

李畅(相州刺史)

李惟和(大理司直)

李裕(海州刺史)

李惟宁

李惟成

李粲(濮州刺史)

李懿(华阴太守)

李惟岳(监察御史)

李惟乂(新安主簿)

亲属

母亲:张氏,出身于清河张氏,侍中张文瓘的侄女,凤阁侍郎张锡的姐姐。

女儿:李氏,景龙三年(709年)随唐中宗祭祀南郊,充任斋娘,负责为亚献韦皇后“执笾豆”。

李峤个人作品

李峤著有文集五十卷、《军谋前鉴》十卷。其文集已散佚,明代时仅辑录三卷。

《全唐诗》辑录其诗五卷(第57卷-第61卷),共有诗作209首,其中有《杂咏诗》120首。

《全唐文》辑录其文八卷(第242卷-第249卷),共有制诰、表文、奏疏、碑志等各类文章158篇。

李峤生卒争议

关于李峤的生卒年,因无确切记载,学界多存争议,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说法:

• 生于贞观十八年(644年),卒于开元二年(713年):持此说者主要有《辞源》(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中国文学史话·隋唐五代卷》、毛水清《隋唐五代文学史》等。

• 生于贞观十九年(645年),卒于开元三年(714年):持此说的主要有陈冠明《苏味道李峤年谱》。

此外,还有一些专著或工具书只给出了其生卒年的大致范围,如: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以及《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认为其生于645或646年间,卒于714或715年间;而《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人名大词典·历史人物卷》则标注其生卒年为“约645-约714”。

李峤的读音

李峤的拼音:lǐ qiáo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renwu/liq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