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末周武王率4.5万将士讨伐纣王,70万商军惨败,当真是仁者所向披靡?

武王伐纣,中国人没有不知道的,一边是英明神武的周武王,加上一位神机妙算的姜子牙,另一边是堪称中国历代昏君楷模的商纣王,用孟子的话来说,这是一场“以至仁伐至不仁”…

武王伐纣,中国人没有不知道的,一边是英明神武的周武王,加上一位神机妙算的姜子牙,另一边是堪称中国历代昏君楷模的商纣王,用孟子的话来说,这是一场“以至仁伐至不仁”的战争

商末周武王率4.5万将士讨伐纣王,70万商军惨败,当真是仁者所向披靡?

说这场战争带神秘的原因是因为发生时间较早,有关它的记载都不是很详细,大家只知道战争发生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左右,而具体时间竟然有十多个版本。直到1976年陕西临潼出土了“武王征商簋”,才证实了武王伐纣中牧野之战的具体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二月二十六日(二月癸亥),这个日期是目前最权威的说法,但仍存在争议。

根据《史记》等传统史料记载,周朝的始祖“后稷”自黄帝时期就被其他部落侵扰,不得已迁徙到了山西岐山附近。后来周部落的首领依附于商朝。《诗经》云:

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岐之阳,实始剪商。

从“实始剪商”这四个字可以看出,从最开始,周部落就有取代商朝的意图。商王文丁为了拉拢周国,还把女儿嫁给了周部落首领。到了商朝末期,周国日益强大,而商朝却一日衰落,这让两者之间的猜忌越来越深。西伯侯姬昌继位以后,商纣王一度将姬昌囚禁。后来周国以美女、宝物贿赂纣王,纣王才把姬昌放回。姬昌回到周国之后,励精图治,大力发展生产,打算一雪前耻,只可惜,姬昌没等到报仇的哪一天到来就去世了,他的次子姬发(后来的周武王)继位。在姜尚周公等人的辅佐下,姬发开始拉拢诸侯国,一起讨伐商朝。

公元前1045年,商纣王杀死忠臣比干,囚禁他的哥哥箕子,很多商朝之臣不得已投奔周国,周武王觉得时机成熟,臣商纣王发兵征讨狄戎、朝中空虚之际,带领各部落合计4.5万兵马讨伐商纣。商纣王听说姬发带兵前来,很生气,立即发兵70万迎战,打算教训一下姬发。于是,双方在牧野这个地方遭遇。

商末周武王率4.5万将士讨伐纣王,70万商军惨败,当真是仁者所向披靡?

要知道,商纣王以70万人打周武王的4.5万人,平均15个人群殴对方一个,看起来胜利可谓探囊取物。没想到的是,仅仅过了一天,最终商朝大败,周武王完胜。

后人很不理解,别说是70万人了,就是70万头猪,周武王要想将他们全部抓住,没个十天半月也不行,怎么会在一天之内完败呢?

原来,商朝因为国内兵马都去打狄戎了,这70万兵马大部分都是奴隶改编,在大战开始之际,奴隶们突然倒戈,就这样,在一天之内,全军覆没。

这就是史书记载的“武王伐纣”的过程,因为奴隶倒戈,商朝灭国。其实,这里面有个很大的BUG,70万奴隶,如果没有人引领,他们真的会“齐心协力”突然倒戈吗?虽然自古就有奴隶受压迫而反抗的事情,但要让70万人同时倒戈,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话题,所以,史学家只能把这种结果归结于“天意”。

其实,在那个时期,奴隶们隶属于奴隶主,他们几乎没有思想,若要他们统一倒戈,必然需要一个领头人,而这个人,就是历史上少有记载的神秘人物——胶鬲

关于胶鬲,这个名字看起来很陌生,其实我们早就知道他,因为在《孟子》中有“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的记载。其中,胶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盐商,换句话说,他是古代贩卖食盐的祖师爷。如今在扬州的“盐宗”庙里,仍然供奉着胶鬲的雕像。

自古以来,盐商富甲天下,胶鬲作为祖师爷,当然富可敌国。商朝末年,商纣王为了讨伐东夷,国库日渐空虚,周文王秘密将胶鬲介绍给商纣王,因为胶鬲财大气粗,给商纣王巨大的支持,商纣王欢欣鼓舞,视胶鬲为亲信,封了胶鬲一个少师的头衔。可说到底,胶鬲是周文王的卧底。

商末周武王率4.5万将士讨伐纣王,70万商军惨败,当真是仁者所向披靡?

周文王死后,胶鬲被纣王派到周边国家去视察,胶鬲来到周国,和周武王悄悄对了“暗号”,两人一拍即合,然后开始商议灭商的大业。

所以,周武王之所以能够准确地把握进攻的时间,准确地把兵马派往牧野,这是需要朝歌有人提供“情报”的。于是,在牧野大战之前,胶鬲已经设计让商纣王将大军调往东夷,并且把几个能征善战的将士们一同调离朝歌。当周武王带兵来袭时,纣王委派胶鬲带领70万奴隶迎战周武王,然后当两军对阵,胶鬲二话没说带领奴隶调转矛头杀向朝歌,纣王在惊慌之余,见大势已去,穿戴整齐,自焚而死,以身死社稷。

几千年来,周武王是千古明君,是正义的化身,而商纣王是昏聩之君,两者相斗,是“仁义”和“邪恶”的较量。殊不知,在这场较量中,另有隐情,因为里面有一个著名的“余则成”,那就是胶鬲。

其实承认胶鬲的作用,丝毫都不影响周武王的英明,相反,避讳胶鬲,只会让周武王变得假大空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vot824c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