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在鸿门宴上没杀刘邦,只因刘邦不是威胁
项羽在鸿门宴上放过刘邦,在后人看来是大大的不该,也是这次的放纵,让项羽失去天下并自刎身亡。
但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会明白:鸿门宴只是一个政治童话故事。刘邦绝非项羽唯一的敌人,而项羽的实力也不足以君临天下。
在巨鹿之战后的一段时间里,项羽一直是带头大哥。
但在当时,项羽并不能一手遮天,有许多人都敢公然对抗项羽。所以当项羽刚分封完天下,田荣、陈余、彭越和刘邦就开始公开反叛项羽。项羽到死也没有摆平这些叛乱,反而自己孤身跑到了乌江边。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项羽敢杀刘邦,只会令自己陷入被动之中。因为天下诸侯肯定会以此为借口反叛项羽,届时的项羽又该怎么办呢?
我们总认为,只要项羽愿意,就一定能一统天下。其实这只是我们的幻想,因为项羽到死也没能消灭反对派。
项羽的确是当时最强的诸侯,没人敢独自应对项羽的挑战。可问题是:如果项羽逼着几位诸侯联合,那项羽也一定会捉襟见肘的。所以,项羽当时考虑最多的问题是如何确保自己的盟主地位,而非借机杀掉某个人。
政治斗争从来都不武侠小说中的大火并。
在武侠小说中,首领的权力通常与他的武功成正比。但是在现实政治斗争中,首领的权力与他的武功毫无关系。
在武侠小说中,消灭某个对手的肉体,就可以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但是在政治斗争中,敢这样思考问题的人,都是缺乏政治智商的人。
在政治斗争中,自然也有趁宴会抓人或杀人的事。但是这一切,通常都是浮出水面的冰川一角。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幕后复杂的利益博弈。
在政治斗争中,抓人或杀人都很简单。但想要摆平杀人之后的相关事宜,却是难上加难的:王允杀了董卓,却被董卓的部属逼死了。孝庄帝杀了尔朱荣,却被尔朱荣的堂侄杀了。
话题回到楚汉。因为刘邦最终打败了项羽,所以人们总认为:如果项羽在鸿门宴上干掉刘邦,就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可问题在于:在刘邦参加鸿门宴时,谁也不会知道,最后的胜利者到底是谁。
在风云际会的乱世,谁都有可能成为最后的胜利者,谁都有可能一夜成名,谁都有可能在瞬间失败。比如王离和章邯,比如陈胜、吴广、周文、武臣、田儋和魏咎,再比如周市、秦嘉、项梁和宋义…他们都在如日中天之际,瞬间失去了所有,黯然退出了历史舞台。
反过来说:在大泽乡起义的前一天,谁会知道陈胜能够成为可以影响时代的大人物呢?在陈胜刚刚起兵时,谁会知道周文可以率领几十万大军杀入函谷关呢?项梁去世之后,谁会知道项羽能站在时代的巅峰指点江山呢?项羽意气风发之时,谁会知道刘邦才是笑到最后的人呢?
如果项羽为了打击某个对手而不计代价,本身就证明项羽的想法有问题。一个人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他能能否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
如果他能做到这一点,他自然就会成功;如果他不能做到这一点,就算他把竞争对手都杀了,这天下也轮不到他做主。
在跑步比赛中不落到最后,只能保证你不垫底。而想要获得冠军,如果本身实力不过硬,就算把所有参赛选手都杀了,你也无法获得冠军。
因为你实力太差,一定会有源源不绝的人参与比赛的。
鸿门宴上,项羽的确可以轻松地杀了刘邦。但想要摆平杀死刘邦的后遗症,却难上加难。而在那个时代的大舞台上,并不是只有刘邦这一个竞争者。
苻坚统率八十万大军,将慕容垂和姚苌收为己用,并豪迈地宣称自己的军队可以“投鞭断流”。
最后的胜利者就是苻坚了吗?当然不是,他在淝水之战大败而回。
章邯大败周文、吴广、田儋、魏咎和项梁,也打得张耳闭门不敢出。最后的胜利者就是章邯了吗?当然不是,他被刘邦打得城破自刎。
一个人能成功,是因为他比别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是因为他能代表最多人的利益。他的对手从来不是某个具体的人,而是整个天下,以及他自己。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ve4njs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