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封建社会最后一位皇太后,死后被称女中顺尧
1913年2月22日,中国最后一位皇太后在宫中病逝。隆裕名静芬(1868-1913),叶赫那拉氏,满洲镶黄旗人,慈禧亲弟副都统叶赫那拉·桂祥之女。她是光绪的表姐。光绪十四年(1888年)被慈禧太后钦点成婚。但大婚庆典日的前天,紫禁城突起大火,烧毁了太和殿前的太和门。慈禧断然做出决定:婚礼如期举行,皇后必须经过太和门再入后宫,并责令扎彩工匠日夜赶工,在火场搭盖以假乱真的太和门彩棚。庆典虽得以如期举行,但也预示着大清王朝从此踏上了败亡的路程。
隆裕做了光绪帝20年的皇后,她姿色并不出众,且性格柔懦,不仅未受光绪的恩宠,就是慈禧太后对她亦没有特恩,平日与诸命妇、王妃见面时也不太有威信。对下又不能管制二妃,就是对太监,也不敢骄傲自尊。每日必至两宫,早晚请安。请安完毕,只有闭宫自守,心中惴惴,惟忧郁而已。后只率二妃在太后面前奉侍。太后对他们虽无特别管束,但礼仪之缚人,有较平民更为严重。每日在太后面前,提心吊胆,只有与太监为伍,虽是皇后,倒像个受气包。
光绪三十四年(1908),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先后驾崩。依慈禧太后遗命由宣统帝即位。依宣统帝之命被尊为隆裕皇太后。隆裕太后也实行垂帘听政,和摄政王载沣(宣统帝生父) 共同主掌风雨飘摇的清王朝。隆裕不善于巴结人,所以亲信不多,但她不仅博览群书,对西方历史与政治也有一定了解。宣统三年(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12月6日,载沣奉隆裕太后懿旨辞去监国摄政王的职位,隆裕太后成了即将终结的大清王朝事实上的最高统治者和终极责任人。1912年2月12日,宣统皇帝奉隆裕皇太后懿旨颁布退位诏书,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
清朝的平静谢幕,表面上看是保住了清朝皇室的平安,得以体面下台,但也最大程度地避免了国民免遭血腥之苦,这不得不说是隆裕太后仁慈与睿智的最大体现。对于她的这一举动,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这样评价:“孝定景皇后让出政权,以免生民糜烂,实为女中尧舜,民国当然有优待条件之酬报,永远履行,与民国相终始。”黄兴评价说:“全赖隆裕皇后、皇帝及诸亲贵以国家为前提,不以皇位为私产,远追尧舜揖让之盛心,遂使全国早日统一,以与法、美共和相比并。”民国继任总统黎元洪则评价说:“德至功高,女中尧舜。”
隆裕太后薨逝后,时任大总统的袁世凯随即下令全国下半旗致哀三日,文武官员穿孝二十七日。参议院除下半旗外,于2月26日休会一天,2月28日为祭奠之期。不仅如此,袁世凯还亲自臂戴黑纱,举哀致祭。当时的军政要员纷纷致电名义尚存的清室,对隆裕的病逝表示哀悼。随后,在参议院议长倡议下,借商务总会为哀悼会的筹办事务所。全国各地纷纷响应这一号召,长春、辽阳、营口等各地都开会追悼隆裕太后,并各派代表入京参加追悼会。
民国政府于3月19日在太和殿隆重召开了全国国民哀悼大会,到席者达五万人之多。灵堂上方悬挂着“女中尧舜”的白色横幅,灵堂正中摆放隆裕像,所有外露的梁柱均用白布包裹。殿堂内摆满了挽联、花圈,穿着清式丧服和现代军服的仪仗队在灵堂前左右站立。尽管当时的民国政府财政捉襟见肘,但仍然承担了隆裕太后大约100万银两的丧葬费用,同时向溥仪拨付了3万元的慰问金。各大报纸纷纷刊发隆裕太后去世的消息,各国公使都派出吊唁人员前去太和殿致祭,各使馆均下半旗致哀。
由于光绪帝的“崇陵”还没有修完,所以,隆裕太后的梓宫也只能“恭奉暂安”。奉移时由北洋政府出动仪仗队、军乐队做前引,传统的满族执事:门纛、曲律、影亭、亮轿、曲柄黄伞、鹰、狗、骆驼、刽子手、帐篷等随后。移灵用的是96人的“落地满黄”的“皇杠”,一直抬至前门火车站,用慈禧太后曾经使用的火车专列,运至河北易州梁各庄行宫内暂安,等候崇陵竣工后,与光绪帝一起入崇陵。
隆裕太后一生都在任人摆布,但由于她去世前的惊人之举,去世后的葬礼竟如此隆重,甚至引发了国民的强烈反响,出现了举国哀悼的情景,据说比慈禧太后的葬礼还要隆重,这一点,慈禧太后应该万万没有想到。她更没有想到大清王朝最后终结在了自己侄女这里,而她的侄女竟因此在死后成为“女中顺尧”,并获得殊荣。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v4ip36e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