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白旗欲谋拥多尔衮称帝,幸运却降临六岁福临头上
古时想要做皇帝并不容易,都是父死子继这种比较多,想要自己造反当皇帝可以说比登天还难。当然,即使是父死子继也有斗争,皇帝的那些皇子争的是你死我活,都想做皇帝。不过皇帝只有一个,一旦争夺失败,下场非常惨。当然,有时候也有特殊的状况,清朝建立之初,就出现了皇位争夺战
两黄旗大臣倡议肃亲王豪格为帝:
皇太极死后不久,两黄旗(正黄镶黄)大臣便会于肃亲王豪格之家,图尔格、索尼、图赖、锡翰、巩阿岱、鳌拜、谭泰、塔瞻八人倡议立肃王豪格为君,在一起密谋良久。豪格在众人怂恿之下,决心争位,并积极活动,争取支持。他派何洛会和杨善找到郑亲王济尔哈朗,对他说:“两黄旗大臣已决定立肃亲王为君,当然还需要和你商量一下。”言外之意就是要济尔哈朗表示支持。济尔哈朗心中略一犹豫,但却表示同意,但还是提醒说,多尔衮还不知道这个意见,所以必须得等我与大家商量以后,才能做出决定。这言外之意是告诉他们:“多尔衮的意见很关键,他很可能不同意立豪格,因为他自己也是个强有力的竞争者,因此需要做好思想准备。”
两白旗欲谋立睿亲王多尔衮为帝:
就在两黄旗大臣紧锣密鼓地筹划立豪格的同时,两白旗(正白镶白)也在积极筹划立睿亲王多尔衮为帝。多尔衮为人机敏,他此时虽按纳不住心中的激动,但却仍然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没有轻易对属下表态。他的亲兄弟阿济格和多铎则没有那么多心眼,他们见多尔衮不动声色,便齐齐跪在他面前,问他:“你不即位,莫非是害怕两黄旗大臣么?舅舅阿布泰和固山额真阿山都说了:两黄旗大臣,愿意皇子即位的不过就是几个人。我们在两黄旗的亲戚都愿你即大位啊。”即使如此,多尔衮审时度势,还是没有轻易表态。他知道,目前正处在一触即发的紧要关头,如果略一颔首,他们就有可能率领白旗士兵与两黄旗的人马兵刀相见。
八月十四日天刚亮,多尔衮就急忙赶到宫中的三官庙,询问索尼对皇位继承人的意见,打算在会议召开之前摸清两黄旗大臣的态度。不料索尼毫不顾及他的面子,直言不讳地告诉他:“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也。”多尔衮碰了一鼻子灰,不高兴地退出来,知道反对他登位的人们态度是很坚决的。不料出来之后,发现两黄旗大臣派两旗精锐的护军弯弓搭箭,把会议召开地点祟政殿团团包围起来,大有以武力相挟之势。尔后,刚刚在一起宣誓立皇子的索尼、图赖、鳌拜等两黄旗大臣,又手扶剑柄,气势汹汹地闯入祟政殿,等待会议的开始。
会议刚一开始,两黄旗大臣索尼和鳌拜首先出来倡导立皇子,多尔衮则针锋相对,认为诸王尚未发言,他们还没有说话的资格,厉声将其喝退。此时,阿济格和多铎便出来劝多尔衰即帝位,多尔衮见两黄旗大臣剑拔弩张的样子,犹豫不决,没有立即答应。但多铎却急不可耐,高声说:“如不同意,应该立我为皇帝!我的名字已列于太祖遗诏之中。多尔衮不知何故没有同意他的大胆白荐,反驳说:“肃亲王的名字也是太祖遗诏中提到的,不只是有你的名字。”言外之意是说,并不是太祖遗诏中提到名字的就可即位,你不能,豪格也不能以此为条件。多铎遭到哥哥的反对,就提出第三个候选人:“不立我可以,要立年长者,当立礼亲王代善。”
而礼亲王代善从会议开始到现在,一直未发一言。他见形势紧张,本不想掺和到里面去,但这时多铎点到了自己头上,便不能不开口说话:“睿亲王如果应允,当然是国家之福,不然的话,豪格是帝之长子,当承继大统,至于我,年老体衰,力难胜任。”豪格见前三人都不能顺顺当当被大家通过,自己又为白旗诸王所坚拒,便自嘲道:“我福小德薄,哪能担当此任?”说罢力辞而去。其实豪格并不是心甘情愿地退出竟争的,只不过他见各方意见相持不下,便以退席相威胁。
此时,两黄旗大臣见主子离席,便纷纷离座,按剑向前,齐声说道:“我们这些人,吃的是皇帝的饭,穿的是皇帝的衣,皇帝的养育之恩比天大、比海深。如若不立皇帝之子,我们宁可死从先帝于地下!”代善见情形不妙,大有火并之势,便连忙说:“我虽是先帝之兄,但当时朝政之事,因年纪大了,没有参与,所以一概不知,怎能参与此次议立呢?”说着说着就起身离去,阿济格也跟在他后面退出,多铎则沉默不语。
这时,殿中只剩下多尔衮、多铎和济尔哈朗,以及两黄旗大臣们。难道就这样谈崩了么?多尔衮的脑中在飞快地转着念头,两黄旗以武力相逼,我好汉不吃眼前亏,但也绝不能立豪格为帝。他们不是强调对先帝感恩戴德么?不是要立皇子么?多尔衰又迅速地想了一下皇太极除豪格之外的七个儿子。经过迅速的盘算,决定两害相权取于轻,便缓缓开口道:“你们大家说得不错,既然肃亲王豪格谦让退出,没有继统的意思,那么就立先帝之子福临吧!不过他还年小幼稚,可由郑亲王济尔哈朗和我左右辅政,共管八旗事务。等到福临长大,当即归政。”
此时,代善等诸王也闻讯而回。这个极出与会者意料的建议,对两黄旗大臣来说,只要立皇子就行,因为这样,两黄旗就仍旧是天子自将之旗。而豪格至此才发现自己提前退席,是弄巧成拙的一着臭棋。当不上皇帝的懊恼,只好咽在肚里。对于多尔衮及其兄弟来说,虽然放弃了争位要求,但作为辅政王,可与济尔哈朗分掌国家大权,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地位可与皇帝相仿,也是不错的。对于起初赞成立豪格的济尔哈朗来说,自己作了辅政王,大大地尝到了甜头,自然不会再有反对意见,而代善自己本无争位的计划,就希望化干戈为玉帛,采取妥协折衷的态度,对此当然也无异议。
当与会诸王通过了多尔衮的提议之后,礼亲王代善立即召集所有王公贵族、文武大臣,开口宣布道:“天位不可久虚,伏观大行皇帝的第九子福临天纵徇齐,昌符协应,授定议同心翊戴,嗣皇帝位。我们当共立誓书,昭告天地。”接着,他首先率诸王宗室等对天宣誓,誓词曰:“值先帝升遐,国不可无主,公议奉先帝子福临缵承大位,嗣后有不遵先帝定制,弗殚忠诚,藐视皇上幼冲,明知欺君怀奸之人,互徇情面,不行举发,及修旧怨,倾害无辜,兄弟谗构,私结党羽者,天地谴之,令短折而死。”文武诸臣也朗朗宣誓:谨誓告于天地:我等如谓皇上幼冲,不靖共竭力,如效力先帝时,而馅事本主,称谋悖乱,仇陷无辜,见贤而蔽抑,见恶而询隐,私结党羽,构启谗言,有一于此,天地谴之,即加显戮。”
最后又由诸王、贝勒等象征性地讨论通过了济尔哈朗和多尔衮作为辅政王的任命。为了表示对他们二人的信任和支持,大家又誓告天地,说“我等如有应得罪过,不自承受,及从公审断,又不折服者,天地谴之,令短折而死。”济尔哈朗和多尔衮也对天宣誓说:“兹以皇上幼冲,众议以济尔哈朗、多尔衰辅政,我等如不秉公辅理,妄自尊大,漠视兄弟,不从众议,每事行私,以恩仇为轻重,天地谴之,令短折而死。”
当然,此时的幼童福临完全不了解这些复杂关系,其母庄妃也可能因爱子意外地当上了皇帝而欢欣鼓舞,没有想到这些事,或者因原本无缘而突然获得这一特大幸福之果,觉得不该提出什么要求,以免被人视为贪得无厌不识抬举。总而言之,年仅六岁的福临竟因黄白四旗之争,以及肃亲王豪格和索尼等大臣的失误和多尔衮的睿智,而出乎众人意料之外的突然被议立为新君,并于当月二十六日举行了登基大典,而大清朝此后的九位皇帝便都成了他的直系血脉。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tsgtej4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