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相关争议

相貌之谜朱元璋流传在世的画像版本众多,能见到的画像主要集中于这两类:一怪一俊。明朝张瀚《松窗梦语》卷六记载称余为南司空,入武英殿,得瞻仰二祖御容。太祖之容,眉秀…

相貌之谜

朱元璋流传在世的画像版本众多,能见到的画像主要集中于这两类:一怪一俊。

明朝张瀚《松窗梦语》卷六记载称余为南司空,入武英殿,得瞻仰二祖御容。太祖之容,眉秀目炬,鼻直唇长,面如满月,须不盈尺,与民间所传奇异之象大不类。相传太祖图像时杀数人,后一人得免。意者民间所传,即后一人所写,未可知也。成祖之容,大类太祖,但两颐间多髯二缕,长垂至腹。”

张萱《疑耀》则称“先大夫令滇时,从黔国邸中模高皇御容,龙形虬髯,左脸有十二黑子,其状甚奇,与世俗所传相同,似为真矣。余值西省,始得府所藏高、成二祖御容,高皇帝乃美丈夫也,须髯皆为银丝,可数,不甚修,无所谓龙形虬髯、十二黑子也。”,意指现存前一版本的朱元璋画像才是真实形象。谈迁在《枣林杂俎》认为民间流传的版本是因为“太祖好微行察外事。微行恐人识其貌,所赐诸王侯御容一,盖疑像也。真幅藏之太庙。”

民间传说朱元璋相貌非常奇怪,一副麻脸,下巴很长,额骨稍凸,朱元璋还因为宫廷画师把自己画的太真实,顿时大怒,把画师推出去斩了。

《明史》里描述他的长相时说:“姿貌雄伟,奇骨灌顶。志意廓然,人莫能测。”前八个字说的是外貌,后八个字说的是气质。朱元璋相貌不凡,给郭子兴留下了好印象,马上被收入军中,还把义女马皇后许配给他。

表笺之祸

野史记载,朱元璋忌讳“光”、“秃”、“僧”等字眼;也不喜欢别人说“贼”、“寇”,连和贼读音相近的“则”也厌恶。但经学者考证,此类记载多为不实缺乏一定的可信度。

朱元璋从未忌讳谈及自己曾为和尚,在《大明御制皇陵碑》里,朱元璋本人也没有隐瞒自己出家和参加起义的旧事,坦陈了这段人生经历。

关于“文字狱”的记录,不见于《明史》、《明实录》等较正式的史书,经王春瑜、陈学霖等历史学家考证,多为不实记载:

比如徐一夔野史记载为朱元璋所杀。 但是徐一夔在“被杀”的第二年,居然还给人写过墓志铭,事实是,他平平安安地活到八十多岁。据《杭府志.职官表》和《杭州府志.古今守令表》,徐一夔直至建文二年仍然在世;徐一夔所写的《故文林郎湖广房县知县齐公墓志铭》,其日期为建文元年。因此“朱元璋因文字而杀徐一夔”为误。

还有僧来复(见心)的《应制诗》中有诗句触怒朱元璋,被斩。然而考证《补续高僧传》《继灯录》,可得知僧来复是因为胡惟庸谋反时,与胡惟庸互通消息而被杀,告发者为僧智聪 。

而所谓的文字狱,其实是涉及到明初标准措辞问题。实情是户部尚书茹太素等人所写的奏折过于冗长,字数一万多,朱元璋为防止再次发生,设立了文体规矩,改善文风、提高效率。

朱元璋所设立的文体规范,有“二名不偏讳,嫌名不讳”“除凶恶字样以外,无其他应避忌讳”的规则,意思是说如果皇帝的名字为两个字,使用此二字中的任何一个字无需避讳,也无需避讳皇帝名字的同音字。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trcn1he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