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发于的东汉乱世黄巾起义,为什么仅仅几个月就失败告终收场

黄巾起义于甲子年184年产生,此黄巾之乱规模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农民起义之一,由于起义军头裹黄巾,故作黄巾军,引发的起义不到一年就被东汉王朝所镇压。由于历史影响力…

黄巾起义于甲子年184年产生,此黄巾之乱规模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农民起义之一,由于起义军头裹黄巾,故作黄巾军,引发的起义不到一年就被东汉王朝所镇压。由于历史影响力较大,历史上都把黄巾起义作为三国时代的开端

爆发于的东汉乱世黄巾起义,为什么仅仅几个月就失败告终收场

可是浩浩荡荡的黄巾起义,却仅仅过了九个月,以其主心骨张角三兄弟相继病死、战死而宣告失败,其余的黄巾势力被迫分散,各自占据山谷、郡县继续和朝廷打游击战,虽然起义军势力众多,但终究是散兵游勇,再也无法给东汉王朝以致命打击。为什么准备了十余年,人数高达三十六万人,波及地区达七州二十八郡的黄巾起义,仅仅九个月就失败了呢?

一、张角以道教为旗号起兵,和东汉政府尊崇的儒教相抗争,可实际上东汉末年,道教的影响力在中原地区并不是很强

道教最早起源于春秋著名思想家老子,本来讲得是一些养生以求身体健康的学说,到了战国末年又加上了很多的成仙之道,还编了很多的故事以应证神仙的存在,比如老子变成了神仙,成了和“天地同生”的太上老君。秦汉时期又加上了炼丹、长生之类的学说,在一段时间里很得上层阶级的欢迎,就连秦始皇汉武帝这样雄主都有求长生这样的行为。

可人命有尽时,王朝兴替是历史的规律,不可能仅靠几颗丹药、几本术书就完全改变的,秦皇汉武求仙之心不可谓不诚、动作不可谓不大,可他们都没有得到长生,再加上要是人人都去炼丹、人人都求长生不老的话,那国家还怎么运行下去。在事实面前和帝国统治者的压制之下,道教在东西汉时期一直都是属于一个比较偏门的学派,没有得到一个很好的发展,像张角集团的纲领雏形——《太平清领书》,在当时就被当作是“妖妄之书”而被禁了。

事实上,在黄巾军的纲领《太平经》中,已经是吸收了很多儒教思想,开始讲究天人感应和治国之道了,可是由于还是批着道教的外衣,所以其学说看起来总是不伦不类的,其主要思想也经常前后矛盾,比如讲究长生,却又说只有天命所归的人才能长生等等;

而黄巾起义之所以爆发得如此迅速和规模庞大,并不是因为百姓们对道教有什么深刻认识或者信任,只是因为当时天灾人祸频繁,百姓流离失所、食不果腹,而在这时候突然出现一个以宗教为主的旗号起兵了,在没得选择的情况下,百姓们就只能选择相信道教,至少能吃得饱、活得下去,像汉中张鲁所创立的五斗米教,规定教众只要交纳五斗米就可以得到庇护,没有了之前的苛捐杂税,自然拥护者众多了;

在东汉末年的局势下,黄巾军虽然人数众多,但始终没有一个主要的观点来领导群雄,大多都是各自为政,各部黄巾都有着自己对老子思想的解析和看法。在黄巾起义前,各地就有以真人、黑帝、黄帝等名号起义的农民军,就连东汉末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太平道和五斗米道,虽然都以老子为尊,可其思想却也有所不同,所以在黄巾起义时,张鲁就割据汉中盘踞,没有加入以太平道为中心思想的黄巾军;

汉朝建国初期确实流行过一段时间的“黄老之学”,但主要是因为那时候的汉帝国穷啊,没有钱再去闹腾了,“无为而治”只不过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而已,到了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孔子已经成为了“万世师表”,不论是汉朝的统治还是官吏的选拔、国家政策的推行,无一不是以儒学为指标的。西汉末年的王莽之所以能够篡汉,其主要原因就是他是一个儒学大师,所以得到了朝廷上下的一片拥护。

张角以当时还很松散的道教来对抗上下一体的东汉儒教,其遇到的反对力量是十分巨大的,而张角等人并也没有受过什么政治学习,道教里也没有系统化地教人如何治理国家。所以从一开始,黄巾军的目标虽说是要推翻汉朝重来,可如何推翻呢?武力、教化还是丹药?推翻后又如何才能建立一个平等公平的国家呢?这些都没有一个公认的指向,黄巾军大多都是打到哪算哪,看似目标明确,实际上是一盘散沙。没有很好地利用道教来整顿思想,没有给农民未来铺设蓝图,这才是黄巾起义最终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相对于黄巾军的一盘散沙,东汉朝廷上下却还能保持着同仇敌忾的气势,一致对外

我们知道,自秦朝大一统思想确立以来,帝国内部政权的更替几乎都和农民无关,他们只是一个导火索,最终能摘取胜利果实的永远都是上层阶级,而东汉时期恰好就是门阀兴起的时候,这些名门大户在当地的势力很大,大到一郡之事,小到百姓的管理都可以涉足,甚至还有私人武装等。黄巾军是以较为分散的管理模式起义的,既所谓的“遂置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帅”。

这三十六个渠帅虽然名义上都归张角统领,但实际上却是各自为战,张角主力主攻冀州,其余的:波才黄巾军主攻颍川、张曼成主攻南阳、彭脱主攻汝南、卜己主攻东郡等等,以张角宣扬教义的范围来看,太平道的传教步伐踏遍了东汉的南北地区,虽然人数众多,但力量却也过于分散,一些小势力很容易就会折在当地的豪强武装手里:

刘秀建立东汉以来,汉帝国已经开始进入了士族门阀统治的时代,“光武中兴”名臣中无一不是豪强地主,他们在自己的地盘上是大地主,地位俨然国君,建立部曲、收罗钱财,“荣乐过于封君、势力侔于县令”,像济南王刘康,其土地多达八百顷、奴仆多达一千五百人,所以黄巾起义之初,首要打击的就是这些诸侯王和地方士族;

由世家大族主持下的东汉朝廷,已经出现了汝南袁氏和弘农杨氏这样的世代在中央和地方担任要职的望族,他们互相串联,结成朋党,威胁着东汉帝王的存在。在汉灵帝两次党锢之下,士族的力量得到削弱,可黄巾起义之时,为了争取士族的支持,汉灵帝又不得不大开党锢,将被囚禁、打压的士族全数赦免,甚至允许他们自募乡勇;

虽然因豪强士族而造成的土地兼并和贫富悬殊,是造成黄巾起义的主要原因,但也因此,为了保住自己在地方上独有的权力,在朝廷军队战力低下,与黄巾军作战节节败退的情况下,地方的豪强们反而爆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比如孙坚,他就是靠着家乡的一千多部曲,在有十万黄巾军盘踞的宛城之战里先登入城,最终大破宛城黄巾;

虽然黄巾起义之时,东汉朝廷不得不将权力下放,并最终造成了尾大不掉之势,东汉群雄割据乃至于三国鼎立都由此而来,可不能否认的是:恰恰是因为这权力下放,才使得东汉朝廷能在政治腐败、军队数量不够,士气低落、战力不强的情况下,仅仅九个月就平定了黄巾主力,之后黄巾军转入山野继续打游击,但却始终不能动摇东汉的根基,影响力也没有了张角时期那样的巨大。

三、黄巾军由于没有统一的政治纲领,无法很好地治理地方,已经从早期的拨乱反正,变成了害民祸民的暴徒军,使得他们失去了最有力的支持

比起秦末陈胜吴广的政治口号,张角所提出的“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旗帜,已经是一个以推翻现存政治集团为目标的革命宣言,不同于旨在消除贫富悬殊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口号,张角的口号是旨在推翻朝廷,再立天地,所以这对于已经深受东汉朝廷祸害的百姓们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毕竟重建之后的社会,最优惠的集体还是农民和工人。

可是在跟随着太平道起兵后,百姓意识到黄巾军的做法已经和其口号背道而驰了。由于各地指挥不一,没有很好地接受过文化培养和缺乏军事素质的黄巾军们,要么是结草为营,不占城池,要么是分散作战而导致被围困失败,但更重要的是,黄巾军在扩日持久的战事中,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当地的生产。为了消除贫富特权,黄巾军强行收了占领地商人的财富,引起了商人们的反感,很多地方商人都反对黄巾军而选择朝廷,最出名的情况大概就是刘备得商人苏双、张士平的资助而建立了自己的部曲了。

而农民们,在黄巾起义前他们至少还能靠出卖土地和充当奴婢来生存,可黄巾之乱的战事频繁,使得土地大幅度荒废,农民们除了跟着一起谋反之外就没有别的路子了,可是这些人都是有家有室的,在古代人民的乡土情怀很重,背井离乡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而起义军带着自己的妻儿老小一起流离失所,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时间一长自然也很容易生出反感之情,反而对朝廷有了向心力,比如曹操以数千兵力入兖州的时候,就收编了三十余万黄巾军战力以及跟着起义军的百余万家属。

有两首民谣可以很好证明百姓在黄巾起义前后的不同情感:

黄巾起义前:

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民不必可轻!

黄巾起义后:

天下大乱兮市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赖得皇甫兮复安居。

皇甫就是汉灵帝派出平乱的三大中郎将之一的皇甫嵩,出身于将门世家,按理说这样的门阀世家应该是百姓攻斗的对象,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民意的民谣里,却把皇甫嵩当做救世主般地感恩戴德,这种感情的转变,恰好说明了黄巾军的不得人心。

黄巾军起义的失败在于他们的历史局限性,缺乏大的战略构想,没有优秀的军事首领,起义计划也不完善,起义时也是各自为战不配合,这样的军队怎么不会失败。而且本是农民的黄巾军到后来,竟然也烧杀抢掠,屠戮同是农民的百姓。离开了道义,背离群众的起义注定会失败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tn3h6ei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