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赵结盟是齐国围魏救赵促成的吗

魏国和赵国同样出自春秋时期的晋国,却在战国时期兵戎相见。就赵国来说,在无法抵挡魏国的进攻背景下,选择向齐国求援,而齐国通过围魏救赵,确实起到了救援赵国的效果.看…

魏国和赵国同样出自春秋时期的晋国,却在战国时期兵戎相见。就赵国来说,在无法抵挡魏国的进攻背景下,选择向齐国求援,而齐国通过围魏救赵,确实起到了救援赵国的效果.

看似齐国很仗义的帮了赵国大忙,但赵国最后却和魏国结盟,这究竟是为何?围魏救赵背后的真相可没这么简单,下面就为大家讲讲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

魏赵结盟是齐国围魏救赵促成的吗

说到“围魏救赵”这一成语,大家已经是非常熟悉了。

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相当精彩的一种智谋,它的精彩之处在于,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看来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致胜的神奇效果。

出自《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在战国中期,魏国攻打赵国都城邯郸,齐国通过“围魏救赵”的方式击败了魏国大军,以此救援了赵国。但是。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齐国“围魏救赵”后,赵国不仅没有感恩,反而选择和魏国结盟,可谓对齐国“恩将仇报”了。那么,问题来了,赵国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魏赵结盟是齐国围魏救赵促成的吗

首先,就“围魏救赵”来说,指的是战国时期的“桂陵之战”。根据《战国策》、《史记》等史料的记载,桂陵之战是历史上一次著名截击战,发生在河南长垣西北。公元前354年,中原霸主魏国攻打赵国,并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

对此,赵国向齐国救援。公元前353年,齐国君主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

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邯郸,国内空虚,于是率军围攻魏都大梁,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在此背景下,孙膑却在桂陵(一说山东菏泽,一说河南长垣)伏袭,打败魏军,并生擒庞涓。

魏赵结盟是齐国围魏救赵促成的吗

对于桂陵之战来说,齐国军师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不过,在齐国“围魏救赵”后,赵国不仅没有感恩,反而和魏国结盟。

根据史料记载,公元前351年(周显王十八年),魏国君主魏惠王与赵国君主赵成侯在漳河边结盟,所以,本来已经攻破赵国都城的魏军,选择班师回国。

那么,问题来了,赵国为什么没有和齐国结盟,反而和魏国结盟呢?对于齐国来说,明明救援了赵国啊。

对此,在笔者看来,究其原因,在于齐国的“围魏救赵”,显然是在一石二鸟,也即通过这一手段,从而既削弱魏国,也让赵国受到一定的损伤。

魏赵结盟是齐国围魏救赵促成的吗

在战国七雄中,齐国、赵国、魏国这三国之间的疆域是连接在一起的。在魏国大军围困赵国都城邯郸的时候,齐国大军完全可以直接赶到邯郸,从而和赵军里应外合,以此打退魏军。

但是,齐国却没有直接派军去救援赵国都城邯郸,虽然孙膑给出了魏以精锐攻邯郸,国内空虚的理由,从而率军去直接围攻魏国都城大梁。

但是,齐国这样做的后果,就是魏军果然攻破了赵国都城邯郸,促使赵国受到了不小的损伤。

当然,从齐国的角度来看,不管是赵国还是魏国,都是自己崛起后的直接对手。为此,通过“围魏救赵”来实现一举削弱魏赵两国的效果,显然是比较理想的结果。

魏赵结盟是齐国围魏救赵促成的吗

最后,正是因为齐国没有直接救援自己,所以,赵国在都城被魏军攻破后,决定和魏国重新建立关系,从而于公元前351年,魏国君主魏惠王与赵国君主赵成侯在漳河边结盟。

换而言之,赵国对齐国的“围魏救赵”,无疑是非常不满的。由此,在笔者看来,虽然魏国在桂陵之战中败给了齐国,但是,魏国因为主力尚存,加上和赵国结盟,所以也不算是一无所获。

除此之外,魏国、赵国、韩国此前都是晋国的卿大夫,在这一渊源的基础上,魏国、赵国、韩国之间虽然也经常彼此交战.

不过,在面对齐国、楚国、秦国等强敌的时候,魏赵韩这三家还是会经常抱团的。

比如在华阳之战中,魏国和赵国就联手和秦国大军展开较量.

围魏救赵后,齐国称霸中原,赵国自然要和魏国共同抵抗强大的齐国。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tkphli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