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国多元文化共生引发的猜想
燕国人属于纯正的周人,来自西方的渭水流域。
周人成为天下共主的数十年间,周人文化与殷商文化的碰撞之中,周人文化也在发生着持续的转变和升级。
燕国所生活的地域处于戎狄蛮夷乃至殷商遗民们共同生存的区域,这即导致燕国人所推行的周人文化又与中原有所不同。
当燕侯克带着天子赏赐的典册、奴隶、家族和军队们来到这里,可能是周人文化第一次大规模进入幽燕地区。这里曾经是属于殷商和东夷的势力范围,即便是燕国在此建立而后,这里依然活跃着众多族群,山戎、夷狄,还有殷商时代的孤竹,皆在此地。
北京昌平县白浮村出土的西周甲骨
实际上正是因为这种情况,周天子分封诸侯到不同的地区,推行的政策也是各异,如鲁国,齐国,卫国,晋国这些具有周人血液的亲族封国,他们管理封地的方式都各有特色。齐国顺其俗,鲁国是变其俗,卫国是求殷之贤以和其民,晋国是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可见在西周建国之时,天下诸侯政治并不稳定,周人对于不同族群的担心是贯穿始终的。
燕国人是作为幽燕地区的统治者来到封地的,这种定位就决定了燕国人有着先天的优越感,他们不可能推行殷商人的文化,更不可能推行戎狄部族的文化,他们推行的一定是周人的文化。只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燕国人是无法彻底用周人文化取代当地的原生文化的,在周人来到这里之前,这里的殷商文化已经流传了数百年,夷狄文化也已经流传了数百年。况且这个地区又是东夷的重要文化影响区域,即便是到后来春秋战国时代,那些戎狄夷民族依然没有消亡,还与燕国展开过相当长时间的拉锯战。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燕国核心区域北京市昌平县发掘出土的墓葬中,铜鼎、铜簋与中原地区出土的铜器具有相似的特点,可是其中也有很多铜器残留着殷商时代的特征,甚至还有鹰首剑马首剑这样的草原文化特色。这即是说燕国在幽燕地区推行周人文化的过程并非是一蹴而就,更不是几年时间,可能这个进城要延续到更长的时间,原来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没有真正从心底里接受燕国人的文化,甚至可能还怀揣抵触情绪,直至产生过不少冲突。
西周甲骨(1、不止。2、其祀)
1975年在北京昌平发现三座墓葬,其中有破碎的卜甲残片,我很多刻有文字的卜甲,有刻“贞”字的,有刻“不止的,有刻“其祀的,这些都跟殷商时代的祭祀活动相关,后来在北京琉璃场附近发现的墓葬中,又发现有“成周”的文字,这即说明燕国人到这个地区而后,既在延续曾经的殷商旧俗,更也是带来了周人的文化,成周即是周人的东都洛邑,为周公所营建,而营建之前对于选择洛邑作为东都的占卜活动,则是由燕国始祖召公所主持的。
分封的诸侯国们长期将周礼作为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只是这些核心封国们的主导者,多少都是事实上的移民,而且这场移民活动,自周武王攻破朝歌城就已经开始,他们带着亲族,带着奴隶,带着很多周人的财富来到新的土地上,面对陌生、多元和文化背景迥异的群体,这些封国始终在历史因素和现实体制的制约中探索合适的道路,以平衡不同族群带来的文化多元性和国家认同的统一性问题。
北京琉璃河遗址出土“成周”卜骨
燕国人在燕山之麓建国,虽然地处于实质上的异国他乡,但是他们并不存在“我们是谁”的问题,因为燕国人本身的西方属性,以及这个时期周人的一整套完整政治体制,让燕国人有了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而在当地的那些孤竹,令支,还有戎狄蛮夷们,已经是所谓亡国遗民,是风中的浮萍,当年可以依附的殷商王朝已经不存在了。
燕人肯定是在重新塑造坚实的国家认同,与之相关的争论,必然也激发了不同族群对周天子的认同争论,产生了民众共同生活基础和融合原则的坚持遵守。
周人文字,殷商甲骨文能够共同存在的基础,自然就是跟燕国统治者成功的得到了当地部族的文化认同有关。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th53pib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