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真的是赵国败给秦国的最大责任人吗?
长平之战赵国被秦国坑杀约40多万人马,元气大伤,也从此失去了和秦国抗衡的机会,人们都把责任推给统帅赵括,认为是他做出了错误的战略,那赵括真的该为这场败局负全部责任吗?

长平之战是历史上年代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歼灭战,长平之战耗时3年之久,秦,赵两国倾举国之力发动的一场战争。
最后以赵国全军45万之众全被坑杀收场,秦军惨胜,这场战争赵国元气大伤,丧失大国地位。此战加速了秦一统天下的节奏,这时候的秦统一天下只是时间上的问题了。
冯亭将上党送给赵国后,过了两年,秦将王龁率领部队攻击上党,赵孝成王赶紧派廉颇带了二十多万人马前往援救。等廉颇率队到达长平时,上党已经被秦军所占。无奈,廉颇只得掩护上党民众向赵国转移。

秦赵两军对峙后,互相试探性交火,你来我往的互害。只是在这些小规模接战中,赵军略处下风,被秦军攻破两个城堡。于是廉颇便加固防御、稳守不出、寻机歼敌。
前两点廉颇做的很成功,时间一长,秦军也被拖的疲惫了,心气也不如开始那么高涨了。但是在“寻机歼敌”这一点上,廉颇过于保守了。即使你时不时搞几个小出击,给大伙一些信心,涨涨士气也好啊…相比另一位赵国名将李牧的灵活机动,廉颇在战法上过于死板。

战国时,尤其是后期,各诸侯国的军队作战质量,属秦军最强。在同等兵力下,没有一个国家的军队是秦军的对手。所以,赵军在开始吃了几次败仗,并不奇怪。胜负乃兵家常事。
廉颇将军及时改变战术,深沟高垒,坚守不战,等待战机,这是当时唯一最正确的战法。很多名将都用过这个战法,如果赵王坚持用廉颇不动摇,长平之惨败是一定可以避免的。
若赵王和赵胜在决定接受上党时立即派军驻守,防守太行山山脉,秦军自然难以进入,长平之战根本就不可能发生。

廉颇虽然是百战老将,可面对的都是残败后的齐军、燕军、魏军等战力弱于赵军的部队。面对强于赵军的秦军,廉颇怯战了,没有积极和秦军作战,反而消极避战,给了秦军在上党站稳脚跟的机会。
面对秦军虽然远但后勤输送成本低于赵军、秦国国力大于赵国的情形,一味避战据守策略除了消耗赵国资源之外,根本就得不到任何好处。
因此把赵国长平之战惨败的原因并并不是赵括一个人的错,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sp0qd8e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