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动用百万人建造古代最伟大工程之一,至今还有大作用!

中国能与万里长城媲美的工程不多,而其中京杭大运河最是壮观。京杭大运河和万里长城并称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工程,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它始凿于春秋末期…
隋朝动用百万人建造古代最伟大工程之一,至今还有大作用!中国能与万里长城媲美的工程不多,而其中京杭大运河最是壮观。京杭大运河和万里长城并称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工程,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它始凿于春秋末期(公元前5世纪),后经隋朝(7世纪) 和元朝(13世纪)两次大规模扩展,成为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的南北交通大动脉。它跨北京、天津以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经隋朝数次开凿形成的南北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全长1794千米,水面宽50多米,最窄的地方也有30~40米。运河修通后,隋炀帝杨广率领数达几千艘、长达200里的船队,从洛阳出发,一路浩浩荡荡前往扬州游玩。 杨广乘坐的龙舟, 高15米,宽17米,长达67米。由此不难看出大运河的规模和通航能力。

隋朝动用百万人建造古代最伟大工程之一,至今还有大作用!南北大运河是由广通渠、通济渠、山阳渎和永济渠以及江南运河连接而成。其开凿的时间前后不一,计有20多年之久。

开皇四年(584年),隋文帝杨坚为了改善漕运,命宇文恺率水工凿渠,“引水自大兴城(即长安)东至潼关三百余里,名日广通渠",历时3个月。

开皇七年(587年),隋文帝出于军事上的需要,下令调集民工,开挖江淮河段,“于扬州开山阳渎” 。山阳渎长约300里,疏导了春秋时吴王夫差所开的邗沟,引淮河水人长江。

大业元年(605年),隋场帝杨广调集河南诸郡民I100余万人,开挖通济渠。自洛阳西苑引数、洛水人黄河,又从洛阳东面的板诸引黄河水与汴水合流,然后又分流,折人淮水,直达淮河南岸的山阳。通济渠、山阳读连接后,淮河南北漕运畅通。

大业四年(608年)春,隋炀帝又调集河北诸郡民100余万人开挖永济渠。这个工程先引沁水人黄河,又自沁水东北开渠,到达临清合屯氏河。主要用途是通舟北巡,所以称之为御河。

大业六年(610年)冬,隋炀帝下令修江南运河。工程从京口(今江苏镇江)开始到余杭人钱塘江,全长800余里,河宽10余丈。

隋朝动用百万人建造古代最伟大工程之一,至今还有大作用!隋朝修筑的南北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西至长安,把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5条大水系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水运网络。这是一项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

南北大运河开凿的原因,演义小说都归结为隋炀帝醉心游乐。事实上,主要因为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方面的客观需要。从经济方面来说,当时政治中心长安和洛阳人口激增,粮食供应严重不足;而江浙-带“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凑”,资源丰富,十分繁华。南北的经济需要交流,水运方面的状况尤其需要改善,漕运南方的粟米丝帛到中原地区来,促进了南北之间的贸易往来。从政治军事方面来说,在南方地区的大小起义是始终不断,隋王朝对此是一筹莫展。主要原因是距离较远,所以隋王朝要进一步掌控南方,就需要修建运河用来运输将士,方便打击南方的起义组织。开凿南北大运河是经济、政治和军事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和历史发展的必然;当朝统治者的个人好恶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隋朝南北大运河的开凿,功在当时,利在千秋。大运河自从凿通以后,就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运河中“商旅往返,船乘不绝”。唐代诗人皮日休在《汴河铭》说:“今自九河外, 复有淇汴(即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在运河两岸,商业都市日益繁荣。自隋唐以后,沿运河两岸如杭州、镇江、扬州、淮安、淮阴、开封等地,都逐渐成为新兴商业都会,这些城市历经宋、元、明、清而不衰,成为繁盛方的大都市。

开挖大运河,要穿越复杂的地理环境,从设计施工到管理,都需要解决系列科学技术上的难题。工程涉及到测量、计算、机械、流体力学等多方面的科技知识。这一工程的完成,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sglb5cn1.html